抗战文学:在阅读中铭记历史
8月15日,8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个铭刻着民族记忆的时间节点上,一场关于抗战文学的深度对话在首届乌镇阅读节上展开——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高渊与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小白,从《诺曼底公寓》《封锁》两部作品出发,探讨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的不同维度。
当历史真实被文学重构
上海有一座“网红”建筑武康大楼,1953年以前被称作诺曼底公寓。高渊创作的长篇小说《诺曼底公寓》即以建筑旧称为书名,展开空间叙事:20世纪30年代的诺曼底公寓,看门人周云亭神秘消失,少年周鼎为了查明父亲失踪的真相,开始潜入每一户外籍人士家中,寻找一只与父亲有关的神秘箱子,一个秘密逐渐揭露……
书中90%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公寓中,通过空间叙事策略串联四行仓库保卫战等真实历史事件,并虚构红色谍战线索,形成虚实交织的上海城市故事。真实事件与虚构创作如何交织成有力量的叙事文本?高渊说他曾在历史记载中看到,聂耳写出《义勇军进行曲》后到过这栋大楼,把曲子弹给当时住在诺曼底公寓的演员王人美听。“小说里的历史原型包括左尔格情报小组、陈翰笙秘密电台等。”他说,“我从1933年写起,以回顾的笔法带出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往后则写到1946年。之所以从1945年后推一年,是因为抗战胜利之后的上海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住在诺曼底公寓的很多外国人陆续离开。”
和《诺曼底公寓》相似,小白的《封锁》讲述的故事也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公寓,居住其中的汉奸头目遭暗杀,日本宪兵队在公寓里展开一场封闭式恐怖调查。“这种事情在抗战时期的上海时常发生,尤其是1939年、1940年,出现过不少爱国志士刺杀日本军官、汉奸的事件。”小白说。在这部小说中,他让文学创作与现实反抗在故事中相互嵌套,既写谍战的惊险,更写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突围。这部作品发表两年后,在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孙甘露曾以《千里江山图》获得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寻找平衡,对历史叙事的文学表达有着独到见解。“小说当然是艺术创作,它包含了经验、感情,同时也是高度的智力活动,需要非常缜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孙甘露以《诺曼底公寓》举例,武康大楼作为一个历史建筑承载着很多记忆,高渊掌握了很多材料,但他并没有直接动用,而是虚构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做法。
不同的叙事与阅读的价值
高渊在《诺曼底公寓》中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和日本兵,但以战争年代为背景,展示了诺曼底公寓里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这是一部群像小说,每个点、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被作者准确简洁地捕捉,细节非常丰富。”小白说,“作家在创作中,不仅要关注战场上怎么打、国际政治局势怎么变,也要观察战争这种重大历史事件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如果说《诺曼底公寓》是以建筑为锚点的群像展示,那么《封锁》更聚焦个体的先锋表达,它们体现了抗战文学不同的叙事视角。在高渊看来,《封锁》中的巧妙设计使故事充满悬念和张力,人性的幽暗与光辉在密闭环境中碰撞,读来既过瘾又耐人寻味。
孙甘露认为,《封锁》是在很短的时间单位里呈现震撼性的极致事件,《诺曼底公寓》则捕捉到经历震撼之后漫长岁月中弥散的影响。上海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场与文化阵地,涌现出许多值得书写的人物和故事,以上海为背景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月12日,上海作家协会举办了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会上推荐了近十年来的6部优秀作品,除了《诺曼底公寓》《封锁》外,还有吴海勇的《起来》、马伯庸的《大医》、简平的《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路内的《山水》。
“抗战文学的表现边界在拓宽,创作空间在继续,作品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高渊说,创作、阅读和讨论抗战文学,不是渲染仇恨,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形式对历史和记忆进行立体呈现,让我们循着文字重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坚守与反抗的叙事中感受人性的光芒,懂得今日之安稳的来路与去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抗战文学再探索”这一命题不会过时:故事永远需要另一种讲述,而每一种讲述都能在不同的时期遇到不同的读者。这正是重述战争记忆和阅读抗战文学在当下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