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书香
桃溪水源自鹅峰山褶皱的九股山泉,随山势的落差,跌宕、转折,然后绕着坑头村不疾不徐蜿蜒而去。比桃溪还要蜿蜒的,是坑头村通往山外的七条古道,几乎都以荒芜或残缺的方式,直抵村庄千年时光的深处。
坑,在婺源村名中是“小溪”的俗称,或指“溪水流过的地方”。坑头村依山傍水,桃溪之上古桥相连,两岸民居鳞次栉比。古桥好比千年古村的一个谜面,它既渡人,也渡己。在那“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坑头是一个把荣光寄寓桥上的村庄,村里36座桥,分别是36位学子走上仕途后捐建的义举。显然,每一座桥都以长虹卧波的形式,牵引着一个“书香门第”。
想必在遥远的年月,能够经年随桃溪水流淌的,莫过于陶冶人的书香了。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坑头村,又有着怎样浓郁的读书风气呢?我溯着桃溪而上,在坑头村细细地追寻。与村中佝着腰身的老人聊起村史,他的话语总是离不开身边的古桥,还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荣光。
崇恩桥、迎恩桥、登崇桥、德济桥、瑞滋桥……倘若桥的命名,是捐建者的一种精神指向,而我在地方志和谱牒中都找到了他们的踪迹:自宋至清,坑头村先后有15人进士及第,126人入朝为官,有156部著作传世。
在坑头的村史上,我发现一位文人的身份特别显赫,他就是曾参与编修《明伦大典》、历任“四部”尚书的潘潢。《论语阙疑》《乐成刀笔》《五宗考义》《朴溪集》等,都是他留给后世的著作。
故纸上的潘潢,少年时父亲先将他送入私塾读书,然后才入县学学习。“蚕为天下虫”,即是少年潘潢应私塾先生“鸿是江边鸟”对的对子。至于“潢承家学”,那是入仕后的说法。不承想,潘潢先后在四个“部级”单位任职,对此《婺源县志·人物传》中只是一笔带过,却将他的“督学福建时,严明学规,建立品行、学业二册,资助贫困学生”留下了重重一笔。从中不难看出,修志者对重视教育的先人的尊崇——他们深知,是婺源有了“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因”,才有了千年“耕读传家”的“果”。
古时,坑头村学子读书讲学或文人雅集的地方很多,譬如启元书屋、同异轩、文昌阁等,不过都在时光中成了废墟。而潘潢书屋依然遗存,前院的池水依然清澈。
潘潢书屋,建于明弘治年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婺源知县郑国宾仰慕从桃溪步入朝堂的潘潢,在潘潢的书屋题匾“太宰读书处”,并把匾额高高地挂在了门头。
从题匾的落款年份看,彼时潘潢已经去世了。历史太过遥远,关于郑国宾与潘潢是否有过交集,没有文字留痕,却不影响一块匾额在后世“光耀门庭”。
不知不觉,已是午后。潘潢书屋门口正对着桃溪、山垄,而门头上的匾额,在光影中如同一道深陷的皱纹。一位年轻母亲站在路边,她弯下身子,以书屋门楼为背景,给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女儿拍照留影。在她们的笑意盈盈中,我感受到有一缕书香在偏于一隅的山村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