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方草木的浩荡天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张逸云  2025年08月18日08:03

草木,源于山川,或发端于湖泊,浩渺的天宇之下,纤细灵巧的身躯,漂浮于宽广的水面,透过一沉一浮的节律,能看到江河湖泊的宏阔浩荡。

驻足于20万年前长源人的部落遗址,我试图揭秘一段不同寻常的文化。放眼望去,鲜亮明媚的阳光,从容自在地越过绵延起伏的龙窖山脉,如瀑如注地泼向黄盖湖。广袤的水域金光跃动,岸边蹲守的一群人,两眼盯着前方,沉静悠然的目光,定格在天光与水光交融的边际。

蔚蓝的天,洁白的云,摇晃的水,轻柔抚摸着草木葳蕤的岸堤,飘在湖面的红蓝白相间的色泽,繁星般闪烁。一只水鸟,“嗖”地从水中飞起。我努力追寻那渐行渐远的影子,隐约看到了水里的玄机。

果不其然,浮标在缓缓下沉,在波纹浪影中游弋,间或,脉冲式朝上蹿。突然,浮标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湖岸上人心跳顿时加速。就在那一呼一吸的当口,“呜哧”一声脆响从头顶飞过,明晃晃的丝线在半空划出优美的弧线,下端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如此场景,就是位于湘北黄盖湖意味绵长的垂钓之乐。清代文学家王士祯诗曰“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尽显秋日钓趣。我想,钓者的快慰,更在于心境和意念,在情趣、情致、情怀之中自由地转换,在浮标动静的节奏感中玩味。一叶草本造就的浮标,以独有的魔力,在山与水的臂弯和褶皱里展露,也透视出一段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旅。

湖南临湘是“中国浮标之乡”,传统手工技艺浮标制作历经风雨,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屈原怀才不遇,谪贬放逐,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喟叹。民间相传,他从郢都(湖北江陵县)顺长江而下,回到屈氏封地如城(临湘如山),憩于江边渔村,掐苇为标,用丝线拴住,甩钓于江水之中,纤纤苇秆随水波时浮时沉,不一会儿,一条金丝鲤鱼上钩了。垂钓休闲并不能解除心中的苦闷和忧愁,但这位壮志难酬、九死而不悔的爱国之士,无意中成了用芦苇浮标钓鱼的“鼻祖”。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黄盖备战长江南岸,对垒曹操百万雄师。他在太平湖(今黄盖湖)操练水军,闲暇时取湖中芦苇垂钓,收获满满,而“战利品”也成为将士们的美味补给。曹操挥大军南下,黄盖巧施“苦肉计”,助力火攻曹军,取得了“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大捷。如此放长线钓大鱼的辉煌战例,令后世赞叹。临湘浮标,因黄盖而声名远播。

临湘和云溪,自古本为一家,制作浮标的渊源很深。浮标初始之作,取江湖之苇,或龙窖山之桐。苇,漂于水;桐,秀于山,山与水的契合,便有了江河湖泊的辽阔与深邃。而浮标之所以能够漂洋过海,走红他乡,造福百姓,云溪人刘璈功不可没。

清光绪七年(1881年),刘璈受命出任福建台湾兵备道,镇守台南。远离故土,乡愁难解,他把芦苇制作浮标的工艺传给当地人,抛竿江海。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入侵中国台湾,刘璈积极备战,坚守阵地。基隆沦陷后,他言辞急切,为当权者所忌,终被罗织罪名,弹劾入狱。中法议和后,他被遣戍黑龙江,光绪十二年(1886年)7月抵达戍所,同年12月病死。

刘璈曾于同治年间担任台州知府,在任期间,政绩有目共睹,噩耗传来,台州士绅非常痛惜。光绪十四年(1888年),台州属六邑士绅聚集府城临海东湖,公祭前知府刘璈。乌云低垂,高山肃立,哀思像涌来的浪潮拍击着人们的心头。人生如“浮”,风骨为“标”,刘璈的功德为后世称道。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赞誉其为“君山之精,湘水之灵”。

如今,刘璈的墓地已迁至云溪区建军村七房李,在这里,一口“胞衣塘”碧波荡漾,塘边的垂钓者,仿佛并不在意浮标沉浮,而是在默默守候“湘水之魂”归来。人生的路径曲折而奇妙,后来,刘氏在台湾的后裔携客商来到故土投资办厂,那支以“白雪公主”命名的浮标,就诞生在黄盖湖畔。

经历时光的浸染和润泽,临湘浮标由家庭小作坊演变为钓具文化产业,并以诗和远方的浪漫豪情,构成“钓具+电子商务”“钓具+节会赛事”活动与“钓具+文化旅游”游钓体系,形成“临湘浮标,游钓天下”产业地标。2019年,浮标特色小镇获得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批准,成为湖南省首批12个轻工业特色小镇之一。小镇先后获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国优选体育产业基地、湖南省第一批产镇融合示范镇、湖南省第三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以及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省产业特色小镇。

走进浮标制作基地,随行人员如数家珍,介绍了临湘浮标的起源、发展与创新历程。2021年12月,临湘浮标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临湘钓具浮标产业总产值突破85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眼前陈设的成型机、画尾机等浮标制作样机,虽个头不大,但锃光瓦亮。端详着那些风光不再的老物件和组成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崭新机器,我脑海里闪现出化茧成蝶的故事。而来到加工制作车间,亲眼目睹苇秆“蝶变”为浮标,才明白,这是一场撼动心魂、完美再造的过程。一支精美的浮标,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经历16个大工序、30道小工序,历时30天左右。这里的浮标人,志在打造“百年老店”,坚守芦苇、桐木等传统材料,拓展纳米、碳素、孔雀羽、巴尔杉木等材料应用,培育出钓具产业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临湘浮标,一路风雨兼程,以勇毅之势劈波斩浪,“浮”起了一座城,“标”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