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食碗姜汤面
来源:解放日报 | 何婉玲  2025年08月18日08:07

第一次走进黄岩的婉约小屋,我一下子无法将绘着蓝色鸢尾花的欧式直背座椅与一碗浇头丰富的姜汤面联系在一起。身后,铺着大理石台面的玻璃窗外,是满墙红色三角梅,三角梅花期长,能从6月一直延续到10月。8月的黄岩天气燥热,炙热阳光透过枝条间隙,将光影落在室内木质长条桌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面,正散发着浓郁姜香。

面汤是老姜熬的,煎蛋中加了姜粒,豆腐皮极有嚼劲,鲜虾、虾干、蛤蜊尽是提鲜之物,面吃一半,额头已大汗淋漓。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民间还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中医认为,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每伏贴一次“生姜贴”,可以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增强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

那么,三伏天里吃一碗姜汤面,也算是一种“夏治”吧。

说实话,我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像台州这样爱食姜——姜汤面、核桃姜汁调蛋、姜炒米、姜汁猪肚、姜撞奶,变换着料理,其中这姜汤面是台州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美食。

东汉许慎《说文》中称姜为“御湿之菜也”。台州靠近东海,气候湿润潮湿,多食姜,可抵湿寒。尤其在女人月子阶段,产妇体质虚弱,每日呼噜噜啜上一碗热乎乎的姜汤面,祛湿御寒,比什么补品都强。

婉约小屋的主人婉君,从小便吃着母亲的姜汤面长大。母亲开过饭店,她做的姜汤面,面汤醇厚鲜香,浇头垒成一座小山:黑猪肉香肠、黄花菜、香菇、干虾、鸡腿菇、金针菇、鲜虾、蛤蜊、豆腐皮、青菜、姜渣蛋……一个大海碗都盛不下。

说起这家小店,婉君告诉我,大约9年前,这间小屋里飘散出来的不是姜面香,而是浓郁的咖啡香。

她第一次邂逅这家店面,就喜欢上了它的位置以及三面阔大的玻璃窗。站在窗前,她在脑中构想着未来美好画面——这会是一家具有“丽江风情”的咖啡馆,明净的木格窗,浓密的三角梅,节奏轻缓的民谣,雅座上的年轻人悠闲地享受着小屋里的惬意时光。

店里有咖啡、点心、炖品,还出售来自马来西亚的燕窝。前三个月,生意火爆,但是三个月之后,落差变大,营业额最差时一天只有500元。

婉君不免着急,之前客户多,是因为他们冲着环境来。但是,一家店要长久经营,不能只靠环境,产品才是一家店铺的核心。

婉君开始调整菜单,增加了卤味,添加了下午茶,生意依然不见起色,直到母亲过来,为她烧了一碗姜汤面。

婉君把母亲做的姜汤面发到朋友圈。很多朋友、客人评论点赞:“你家店里卖姜汤面了?”

咖啡店里卖姜汤面,她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人这样想过。

但是婉君不是拘泥于古板的人,她行事果断,有黄岩女人敏锐的洞察力,在她看来,只要顾客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何况,“这么好吃的姜汤面,应该让更多的人吃到”。

母亲的姜汤面有何不同?

作为一碗姜汤面的灵魂,母亲说,高山上的小黄姜是最好的。高山小黄姜通常生长在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凉爽的环境中,无论是姜含量,还是姜精油等有益成分,都比普通生姜来得高。

小黄姜会在夏天生出新的根块,这时候的姜为“嫩姜”。等到冬季,夏天新生的这些块根逐渐萎缩,形成了“老姜”。

所谓“姜还是老的辣”,母亲选用的是冬季收成的“老姜”。母亲会在年前将收来的老姜藏在山中地窖里,等到清明前后,天气晴好,再拿出来洗净晾晒。夏天气温太高,晒出来的姜火气较重,所以,母亲会在清明前后把全年所要的姜片全部备好。

晒好的姜片还得再放半年以上。“半年以上的老姜,熬出的姜汤不会太过辛辣。”

熬姜汤很有讲究,先将晒好的姜片冷水泡一晚,再在大锅中熬煮8小时。“你会迷上空气中的自然姜香,让人神清气爽。”

姜是大补之物。这种神奇植物有散寒、防治感冒之奇效,还能驱邪、通神明。《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吃一碗姜汁浓郁的姜汤面,尤其是盛夏时节,能让人通体发热,大有武侠小说中真气缓缓注入五脏六腑之感。那滋味,真叫爽快!

一开始,婉君在咖啡店里限量供应姜汤面,每天只做10碗。

客人们纷纷前来品尝。一碗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姜汤面,能让大家接受,本不是容易的事,但只要食材好、用料大方,自然会得到肯定。“地道,有味,姜汤温和。”口碑这东西真是厉害,口口相传后,10碗根本满足不了大家火热需求,到了后来,门前食客纷至沓来,“只好放开限量”。

吃了姜汤面不够,大家问:你们这里有没有炒年糕?有了炒年糕,大家又问:有没有姜汁核桃调蛋?有了姜汁核桃调蛋,大家又问:有没有食饼筒?

好,客户有什么需求,就满足什么!豆沙饼、鸡蛋麻糍、洋糕鼓、麦鸡娘、冬至圆……各种点心小吃一一添上。

从咖啡馆转型到黄岩小吃,婉君自己都没想到。

傍晚,迎熏路上的“婉约小屋”四字亮起灯光。看起来与姜汤面毫不搭界的“婉约”二字,如今,在黄岩当地人心里,就是姜汤面的代表。

吃完姜汤面,我漫步出门,热气依然没有消散,灼热的气息不仅从天上来,还从地面腾腾翻滚向上。

没想到的是,夏日一碗姜汤面,竟让人食欲大开,怪不得孔子当年“不撤姜食”,哪怕周游列国,也顿顿不离姜,他不仅把姜当作提神之物,还把它当作开胃健脾的“暖胃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