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 守护精神世界的温度与诗意
5月以来,许多成熟作家携新作重返创作现场,青年写作者亦以锐利的笔触介入现实。在技术浪潮试图重塑人类感知方式的今天,这些新作以其独有的细腻与执着,构筑起兼具现实温度与思想深度的精神家园。
丈量自然的维度
在文学写作中,自然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人文精神的深厚土壤。作家们的书写,让“人与自然”这一文学母题在当下生长出更为丰饶的精神向度。《当代》2025年第3期推出毕淑敏的长篇新作《昆仑约定》。小说讲述了戍边战士们在“世界第三极”的酷寒中与自然角力,在生存困境里磨砺出信仰之光。
乡村是人与自然密切互动的场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面貌发生的深刻变迁成为当下文学写作的重要题材。《中国作家》2025年第6期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栏目刊发了关仁山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滹沱河上》。小说以常山战鼓传承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现代转化。王妹英的长篇小说《豆谷记》(《中国作家》2025年第5期)以百年村落为舞台,书写主人公从战乱孤儿到企业家的蜕变经历,可作为中国乡村精神演进的微观标本。
有作家通过虚构或非虚构的形式,审视自然与心灵、社会的复杂关联。龙仁青的中篇小说《与羚同名》(《人民文学》2025年第6期)以动物保护为主题,折射现代性冲击下的情感疏离。王曦的中篇小说《塌陷区》(《北京文学》2025年第6期)聚焦妖魔山煤矿的倒闭,揭示破坏自然的后果。荆歌的短篇小说《金子》(《当代》2025年第3期)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主人公与狐狸相伴,将孤独熬成了与自然对话的秘语。安宁的散文《道路迷失的森林》(《中国作家》2025年第5期)书写人与动物的生存状态,传递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援外者的足迹既丈量着地理的距离,更在异域的山川水土间,书写着文明对话的篇章。《人民文学》2025年第5期刊发的赵大河的中篇小说《大有》与别鸣的短篇小说《流水行云》均讲述了技术人员援外的故事。《大有》以农业专家在外遇袭失踪的悬疑架构,勾勒出中国技术援外的一个侧影;《流水行云》将斯里兰卡水电站的建设现场与三峡工地的记忆相互交织,展现水利人的精神传承。
激活记忆的表达
在《中国作家》2025年第5、6期的“王蒙聊《聊斋》”专栏中,王蒙对《崂山道士》和《喷水》的点评以独到的视角、幽默而深刻的语言,引领读者领略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魅力。如何激活先辈们留下的文化记忆,从中持续挖掘新的内涵,是当下数字时代进行文化探秘的重要面向。
城市经验的变迁承载着时代的集体与个体记忆,是作家们着力深耕的主题。杨志军的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当代》2025年第3期)写草原少女进城创制“酥油咖啡”,饮食融合的背后是新一代牧民在传统与现代间的精神成长。同期还刊发了肖复兴的散文《老街五记》和班宇的中篇小说《白象》,两部作品皆以城市变迁为背景:前者以小见大,从同泰店的兴衰落笔,勾勒出北京城市面貌的更迭脉络;后者则在代际恩怨的缠绕中,展现特定历史时期里普通人的命运沉浮。
在书写城市记忆时,作家们往往以童年记忆映射出时代变迁与个体经验。《北京文学》2025年第6期的“新北京作家群”栏目中,宁肯的中篇小说《鸟》用童年的记忆碎片,串联起20世纪北京胡同里的生活印记。同期还刊发了徐皓峰的《香港武人记》,以1953年的香港为背景,刻画彼时武人的江湖恩怨与生存挣扎。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引发热议的素人作家以扎根生活现场的独特视角,真切地刻录下普通人的生命记忆。《北京文学》2025年第5、6期分别发表了两位素人作家的非虚构作品,王计兵的《父母爱情》和范雨素的《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吗》,反映了普通劳动者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第5期还刊发了皮村文学小组的“劳动者文学杯诗歌精选”,这些诗作展现了煤矿工、护士等不同劳动者的工作场景,诗行间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思考。
开掘情感的深度
都市生活里的矛盾、不安与挑战都是当下写作的重要主题,本期扫描的新作对此进行了多面向的探索。朱秀海的中篇小说《接近于无限透明的演奏》(《北京文学》2025年第5期)通过小提琴家的资助往事、女儿的艺术抉择,探讨艺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聚焦养老问题的还有马金莲的中篇小说《小白的故事》(《人民文学》2025年第6期),借宠物狗的际遇,折射出老人照料难题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当代都市语境中,女性面临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具体而微地体现在婚姻、情感、育儿等生活命题之中。作家们以具有性别意识的笔触,对这些命题进行深刻的书写与剖析。程黧眉的短篇小说《牡丹亭》(《人民文学》2025年第5期)描绘了中年女性在婚姻围城里的迷失。《青年文学》2025年第6期的“玫瑰空间”栏目中,包慧怡的短篇小说《明日烟花》以乳腺检查为引线,呈现亲密关系的复杂性与女性自我价值的探寻。
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文学以独特的具身经验与个体记忆,彰显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守护着世界的复杂性与人类的主体性。那些被书写的昆仑风雪、滹沱河鼓声、都市霓虹下的身影,都是人类在技术狂飙中对自身存在的确认。期待作家们继续寻找独一无二的表达,让文字成为抵御同质化的坚固堡垒,守护人类精神世界的温度与诗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