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文学版)2025年第8期|李元胜:寻蝶高黎贡山(节选)
来源:《中国作家》(文学版)2025年第8期 | 李元胜  2025年08月15日08:07

李元胜,诗人、博物旅行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飞机落地腾冲,取到租好的车,本该直接去往和顺古镇和腾冲摄影师、茶人朱元碰头,喝茶,请他为我详细规划高黎贡山西侧的寻蝶路线。

天蓝蓝的,路边掠过的树林充满诱惑。看了一下时间,十二点刚过。不如先顺路找个地方随便走走,下午四点再去喝茶,一个想法不知不觉浮了上来。

一小时后,我出现在热海景区步行道的入口处。下面是一个峡谷,或者说,是一口热气腾腾的巨锅,温泉的水蒸气带着硫黄味争相升空,群鸟绕气柱而飞,场面相当壮观。

心里感觉有点不妙,应该是来错地方了,蝴蝶恐怕很难消受这份略刺鼻的福利。果然,除了一两只残破的眼蝶,视野里全无蝶影。

只有先走出这口锅再说了。收起相机,一路观赏景色,只是默默加快了脚步,快速下山,快速登山。下午两点,满头是汗的我才走出了峡谷,来到了半山的建筑群。

景区的路修得很好,我四处逛了逛,终于找到此间唯一的一条土路,可能是通往员工宿舍的内部道路,立即兴冲冲走了过去。半山上的土路,从来都是蝴蝶喜欢的,内部道路还避开了游客的人流,应该有戏。

啾啾……一串细小的鸟语从灌木里传出,犹如碎银依次落盘,十分好听。赶紧止步,想了想,隐身一棵树后静候。几分钟后,一只五彩小鸟飞了出来,立于横枝上,仍旧啁啾不停。黑色头顶有银白色耳羽镶嵌,原来是银耳相思鸟。似乎正在嬉戏,转眼它又扑进灌木中,激起一片碎银落盘声。

继续寻蝶,此时阳光穿过树林洒在路面上,正是蝴蝶落地吸食的时段。果然,远处出现了一只蝴蝶,在地面跳来跳去,翅膀闪动着黄光。

以为是比较常见的文蛱蝶,出于谨慎,还是远远先拍一张确认。因为直接靠近惊飞过的好蝶已经太多了。

通过相机屏,不禁全身一震,惊喜莫名:分明是一只蝴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点蛱蝶啊!

此蝶仅在云南、西藏部分区域有分布,前翅基部有硕大黑点,后翅亚缘有两列白点,点阵如豹纹,所以得名点蛱蝶,又有空中之豹的美感。蝶友们在云南普洱市发现的,仅前翅略有黄斑;在云南贡山发现的,前后翅黄斑均十分发达。眼前这只前翅黄斑发达,后翅只是略有黄斑,这就很有意思了。

相距十来米,足足用了三分钟才缓慢靠近,直到这只蝴蝶完整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疯狂地拍了几十张,才心满意足地在路边石头上坐下来,慢慢观赏。

高黎贡山的寻蝶竟然是以点蛱蝶开局,这起点实在是太高了。刚才在巨锅穿行时对此景区的腹诽也有点可笑了,有此一蝶,再穿几次锅也是可以的。

看了一会儿,发现点蛱蝶虽然拍清楚了,但是地面上落叶枯枝多,画面有点乱。如果能飞到灌木上,背景会干净很多。不可直接驱赶,它一旦受惊飞起就再不回头了。

放下包,去草丛里找了根长长的树枝,轻轻拨动蝴蝶。刚开始,点蛱蝶只是跳过树枝,继续到处吮吸,多拨了一会儿,点蛱蝶怒了,飞到了灌木上,俯视着眼前这个捣乱的人。

赶紧扔掉树枝,先到它的侧面,再到它的上方,很舒服地拍了一组。不好意思再打搅了,我重新背上包,沿着土路继续向前。

之后每走几十米,就会看到一只蛱蝶,它们各自占据一个有阳光的空地,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先后记录了蒺藜纹脉蛱蝶、卡环蛱蝶和双色带蛱蝶等等,看过点蛱蝶,再看它们就有点消费降级的感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接近下午三点的时候,在树林中见到了逆光中的长尾褐蚬蝶,个头小,白斑明亮如窗,尾突飘飘,很是动人。

把它拍好后,这趟顺路白赚的寻蝶就得结束了。

过了一小时,我已坐在朱元对面喝茶。茶是临沧的昔归,刚柔相济,既有茶劲又能回甘,喝得赞不绝口。

朱元推荐了高黎贡山南段西侧的四五条路线,又介绍了腾冲南部的拍摄点。南部的蝴蝶很接近西双版纳,而我在版纳拍摄多年,难有新的发现,于是打定主意把时间全部开销在西侧的高海拔区域。

“你主要的目标蝶是什么?”朱元最后问。

“多尾凤蝶!”我毫不犹豫地说。自从在西岭雪山的无名山谷拍到三尾凤蝶后,多尾就成了朝思暮想的目标。

“才九月上旬,时间稍稍早了点,不过你待得时间长,应该会出来的。”朱元慷慨地把蹲守多尾凤蝶的具体点位一一分享给我。

 

第二天,起了个绝早,目标是小地方村。位于横断山脉西部的高黎贡山,从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倾斜而下,小地方村位于高黎贡山最南端,生境的独特显而易见。

天气不太配合,出高速后下起雨来,我放慢了速度,驾车缓缓上山。在村口,相中了一条步道,头顶并无森林,适合阴雨天溯溪而行。

小雨中,空气清新,远处的高黎贡山群峰已从云海中裸露出来。徒步一小时,虽然只见到一些灰蝶和粉蝶,我仍然很有信心,只要天气转为晴好,从开阔的过渡区域进入林间步道后,蝴蝶必定不会少。

上午十点,天空只剩下薄云,阳光即将倾泻而下,从村口至保护区大门的土路成为我最为看好的寻蝶路线。

在保护区门口,偶遇三位停车休息的护林员,正好交流了一下。听说我在寻找蝴蝶为写书搜集素材,又看了我相机上的蝴蝶照片,都很热情。其中一位年长的,沉吟一番后,建议我进保护区大门沿途拍摄,在草坪处折返而回就行,算是破例让我体验一下保护区内的蝶情。

和他们刚分手,阳光便无处不在了,整条公路魔术般地变出了无数蝴蝶,看不到它们是如何来到路面上的,但你向前走着走着,路的一部分会变成蝴蝶腾空而起。

数量最多的是艳妇斑粉蝶,几乎每段路面都有。我远远地盯上了一只黛眼蝶,看上去像是白条黛眼蝶或者云南黛眼蝶,前者在重庆金佛山多次拍到,后者在甘肃迭部随处可见,感觉这一只明显更好看,气质也更特别。

几次靠近,都在拍摄前飞走,但我迅速发现了第二只,第三只……密度高总有机会,我成功地拍到了高清特写。此蝶反面红棕色,有发达白条和白色翅脉,后翅有两个恰到好处的突角,臀角边缘那白色小勾更是深得我心,深深地赞叹了一声,心里已然明了——终于见到安徒生黛眼蝶了。

一路都是上坡,一边走一边观察,蝴蝶数量多,但种类没怎么增加。

土路在前面向右转去,左边露出一小片灌木和草丛。突然,一只黄黑相间的凤蝶,像断线风筝斜斜飘落下来,快到草丛时,换个方向飘逸地拉升起来,再斜斜地飘落,如是反复。

三尾凤蝶!熟悉的飞行技巧,我在四川的西岭雪山等地多次见过。然后,我才反应过来了,这是九月的高黎贡山,哪有三尾,只能是多尾凤蝶啊。

远远举起相机,已经错失机会,它飞到树后去了。疾走数步,来到距草丛更近的地方,多尾凤蝶已无踪影,可惜,这里没有蜜源植物,难怪它飞下来考察一番即放弃,那我留下来蹲守也无意义了。

多尾凤蝶原来已经出来了。远处的惊鸿一瞥让我信心倍增,此行应该有机会了,毕竟还有好多天呢。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护林员所说的草坪处。森林里的空地,永远不缺蝴蝶,前面没见过的蝴蝶,这里一只接一只地出现,一时还有点手忙脚乱。

稳了稳心神,很快就锁定了目标——一只停在身边草叶上的非常完好的网岳眼蝶。此蝶黄色底,遍布网状黑纹,后翅正反面外缘都有橙黄色斑。可能翅上的露水刚晾干,它还不能飞行,只是在草叶上缓慢爬着,不时摊开双翅晒晒正面。网岳眼蝶的发生期是六月到八月,居然能在九月见到如此新鲜的,不禁啧啧称奇。

继续清点这个区域的蝴蝶,确认是常见蝶类就跳过。突然,树梢上的一只小灰蝶吸引住了我的视线,看着像蒲灰蝶,又明显少了棕色斑,应该是我没见过的种类。这就很棒了,个人新纪录又增加了。虽然隔得远,机会不是很好,我还是认真拍了一组。随后,很快就查到是吉蒲灰蝶,蒲灰蝶的近亲。

这已经是护林员说的折返点,不可再深入。我便转身下山,去往之前看好的那一段土路。

十二点,头顶已是烈日,村口过来的土路更少遮挡,一览无余。有一处路和小溪交汇,溪水直接漫过路面,形成了小小的沙石滩。

好几只艳妇斑粉蝶在这里吸水。在它们翅膀的缝隙里,我看到了一只红秃尾蚬蝶,心中一阵狂喜。很多年前,在西双版纳的雨夜,我在一片芭蕉叶下找到过一只,至今还记得那触电般的感觉,手电筒的微光下,它的美足以照亮无边夜色。

真是无从下手,看了一会儿,不由感叹。蚬蝶小,粉蝶大,我只能拍到它的一个局部。

无从下手……下手……对,不如下手。灵机一动,手指沾了沾水,便慢慢伸了过去,艳妇斑粉蝶很不情愿地后退,让出一点空间。手指慢慢挨到了红秃尾蚬蝶的喙,它先是好奇地吸了吸,就很有兴趣地爬了上来——人类的汗味是它们喜欢的。

就这样毫不费力拍到它一组特写,才把它放回地面。

借机吐个糟,红秃尾蚬蝶这名字,谁取的?不就是尾突短点,真是唐突佳人。对,就是唐突佳人,我手上这只正好是雌性。

这个区域还真是蚬蝶喜欢的,扩大搜索范围后,很快又找到了斜带缺尾蚬蝶、银纹尾蚬蝶,都属于尾蚬蝶家族。

路不长,不到一公里,很快就走完回到村里,没有新的发现了,拍到一只阿环蛱蝶,也是旧友。重庆的阿环蛱蝶,几乎只出现在六月,高黎贡山居然现在还有。

半天徒步,走了十多公里,消耗比较大,茶水也喝完了。本想回到车上取矿泉水,路过一户人家时,见一老汉端坐小院喝茶,茶碗冒着热气,忍不住敲门,一边做手势一边问可不可以要点开水。

“你要泡茶?”老汉问。

“对对,杯里还有茶叶,有开水就好。”

老汉瞥了一眼我手里的杯子,嘴角扯了一扯,表情有点不屑。起身进屋,拿出一个铁皮圆桶递给我。

“喝这个!”他语气里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其实我的茶也是不错的,来自勐海县的勐宋老茶,但毕竟闷泡半天,茶味所剩无几。立即抖空杯子,打开茶桶,一股兰香扑鼻而来,让人精神一爽。取了约四克茶叶,老汉正好提着水壶返回,接过来冲在杯里,杯子和心里都暖洋洋的了。

“吃饭没?”老汉又问。

慌乱站起来,举起杯子一边道谢一边退出,再聊下去,就变成上门蹭饭的了。早晨买了包子,正好配热茶吃吃喝喝。

茶是好茶,要不也不会自带兰香,可惜煎茶时应该温度不太均匀,茶叶带上点焦味,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本地的独有风味。我回到车旁,打开后备厢,坐上去,舒舒服服地吃起了包子。

包子还没吃完,就发现情况不对,刚才还是艳阳天,转眼天色就暗了,紧接着雨点扑来,打得车顶扑扑响个不停。有点懊恼,刚才走到村口,不应该进村来喝茶吃包子的,当时立即转身再刷这条土路,就多有了四十分钟宝贵的寻蝶时间。

懊恼无用,只好耐心等着。二十分钟后,雨点变得稀落,天空明亮。我犹豫了一下,没有重回土路,而是转身走向那条溯溪而上的小路。虽然早上没有收获,但经历了两小时的暴晒,有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刚过小桥,在一簇带刺的灌木上,就发现了一种彩灰蝶,前翅反面外缘的红带退化,后翅的红带依旧发达,感觉是云南才能见到的美男彩灰蝶,赶紧蹲下拍摄。一边拍一边吐槽,这又是谁取的名字,穿上带红边的黄褂子就是美男了?牵强!

正拍着,发现地面有什么闪烁了一下,保持蹲着的姿势不动,慢慢把头从相机前后退,侧脸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原来,就在我的鞋边,竟然有一只花弄蝶在兴奋地跳来跳去,刚才走过来的时候,居然没有惊飞它。

这只花弄蝶的亚外缘白斑退化明显,结合现在的季节,是夏型花弄蝶无疑。

雨又来了,我护着相机,弓着身子往车边跑去。

再次过小桥时,已是半小时之后。这次走了几百米,才在空旷溪边发现一只蛱蝶,反面远看略似二尾蛱蝶,但个头明显小很多,也比二尾蛱蝶机敏,只要人靠近到两米左右,必定起飞。好在不飞远,就在附近落下,如是反复。

逐渐看清楚,确认是肃带蛱蝶,此蝶原名肃蛱蝶,后来所在的属并入带蛱蝶,名字就变了。这算是最为活跃的蛱蝶了吧,简直没有安静的时候,我等了一阵,才发现等待并没有用处,只好换上100-400mm的镜头,保持距离抓拍,好不容易才获得一张正面的照片。

来不及高兴,雨点就下来了,再次弓着身子往车边跑,天已经变得昏黑,再没有机会了。

……

选读完,全文见《中国作家》(文学版)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