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探参
“参王都是往下长,向下要营养,所以根就扎得深,根深,汲取的营养就丰富,越丰富就越往下长,几年十几年不露脸、不出头,是常有的事儿。也只有这样,才可能长成参王——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太张扬,爱显摆,扎不下身子,不能埋头苦干的人,一般都很难成事,尤其成不了大事。”
一
抬头仰望,高大的门楣上,是44个凸起的方石,44个方石上面,是44个雕刻着灰底黑字的“参”,真草隶篆,无一重复,11个“参”字排一排,4排一列,错落有致,犹如军阵,横亘于馆名“中国人参博物馆”下,参参如林,严阵以待,气势恢宏。
我寻思着,这座“中国人参博物馆”的设计者,为何要这么突出这个“参” 字?其实,“参”的意思并不简单,最少有四个读音:can,shen,san,cen,都是第一声。can,有加入、考察、进见等义;shen,指参宿,二十八星宿之一,是中国古代星宿体系的组成部分、天文定位的关键星座,也是诗词歌赋离不开的意象;而cen,有“参差”不齐之意;san,在古代是“三”的另一种写法。可见这个“参”,是多义词,而用在这座博物馆高大的门楣上,是在彰显人参博物馆丰富的内涵与辽阔的外延吗?我默念着“人参”两字,琢磨着:是“人”在“参(can)悟”还是“参(shen)”在“参(can)禅”?“人参”两字为什么“人”在前而“参”在后?是有人才有参,还是人本先固而后参禅开悟即成人参?玄机沉奥,令我目眩。蓦然,我看见了我逝去四十多年的、遥远的奶奶:正是仲夏上午,距离做饭还有一个多小时的空闲里,我家平房前大槐树下的阴凉地上,端坐着奶奶和四五个小伙伴,倾听着奶奶讲——人参的故事……
二
奶奶是天津人,不知道她怎么会懂那么多事情。那天奶奶在给我们讲胡萝卜有营养,要多吃,忘了是哪个小妞儿问奶奶:有比胡萝卜更有营养的吗?奶奶笑了,说:有,当然有,人参就比胡萝卜更有营养,但是稀罕,见不着啊。那时候,我们都没见过人参。奶奶接着又说:过去人老了,快不行了,宰只老母鸡和人参一起熬汤,用熬好的人参母鸡汤,喂老人喝上一碗半碗,老人就能缓过来;或切几片参,让老人含在嘴里,也能挺几天。
这么厉害啊?人参长什么样呢?我问。奶奶说:人样儿。人样儿?是,人样。有大有小,大的跟胡萝卜一样大,小的跟小胡萝卜一样大,参头是向外长芽的,莲籽黄豆大,抗在参肩上,身下有两条腿儿,腿儿上长了很多须子,有粗有细,都长得长。我们瞪大眼睛,看着奶奶。奶奶说:人参生长在深山老林,特别少,就是山里人,三五年也难得碰到一棵两棵,很金贵呢。为什么呀?一小妞儿问。奶奶说:人参先开花后结果,果里包着籽儿,果落地,如落得不是地方,遇上阴湿雨天,籽儿沤烂了,很难生根;而能长成“参王”的人参,多是被鸟啄食的参籽儿,入肚没消化,在鸟温暖的肚子里待了几天,又被拉(排泄)了出来,再落回森林,恰好遇到合适的阳光雨露,就生根发芽成活了。这样啊!小伙伴们满脸都是新奇的表情。
参不仅长得像人,而且活得也像人呢。奶奶接着说:听老辈人讲,参鬼得很,会躲采参人,所以每次上山,采参人都要选黄道吉日,在深山老林钻十天半月或更长时间,见不到参的影儿,是常事儿。偶尔遇到了,采参人就要喊山,大声地喊“棒棰!棒棰!你别跑!你是俺家一根草!”要反复喊三遍,如果这时候有人应了,也跟着喊“棒棰!棒棰!你别跑,你是俺家一根草!”那么,这棵参就属于应和的所有人。如果没人应声,这个采参人就发财了,从腰间抽出根红绳儿,轻轻地系在参苗的脖颈上,等于宣告了这棵参的所有权。之后,整理衣帽,毕恭毕敬,庄严无比地、再俯地向参磕三个响头——谢天谢地谢自己的好运气。
三
别以为采挖人参很简单,奶奶说:好的采参人挖出来的参,都是全须全影儿,哪怕一丝丝的参须,都关乎着这棵参的价格。所以,挖参一定要挖很大个坑,先从一边挖开挖深,然后一点一点往前“起”土,遇到十多年的老参,大喜后,就是要下大力气,吃大苦了。参根有多深,你就要从它身边挖多深的坑,而且不能间断,下午发现下午挖,挖到几点是几点,不分白天黑夜,直到起出这棵老参为止。为啥呀奶奶?不吃饭吗?吃饭,只能围着参吃,传说你要是挖一半跑回家吃饭了,这参就会跑,你回来就找不到了。其实吧,奶奶说:就是被人挖走了呗。所以,挖参人在这时候,吃喝拉撒就都在参身边了,哪还敢往家去?待一点点、一点点将参连根带须起出来,还要从周边的坡地上,铲出一块长满绿苔的地皮,轻轻铺在地上,将全须全影儿的参,小心翼翼地放躺在绿苔地皮的边上,之后再轻轻地将参卷进去,这还没完,还要用随身带着的大粗布,将它顺着裹紧包好,然后将它放进背篓,收拾收拾家伙什,才能踏实放心下山……
奶奶,老参一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它又没长腿,我不信采参人发现不了。我问奶奶。奶奶说:参是有灵之物,它可不像大树,年年长,月月长,越长越高,很好找。参是今年冒个芽长长,天冷了,它就落叶枯萎缩回去,没准几年都不露头,再露头时又是一个小芽子,长一年也长不了多高,跟野草一样,一岁一枯荣,根本看不出埋在土里的大小,唯一能看出点儿情况的,就是它的叶子。七八年的参,分出的枝杈上,也只有五片叶子,如果遇到了,只能判断它大体的年岁,要想准确分辨出老参的年龄,那要看起出来的参脖儿了,是粗是细,年轮几何,那里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奶奶,参为什么老躲着藏着,不往外、往上拼命长呢?奶奶这回哈哈大笑了起来,说:好孙子!这回你问到根子上了。我开始不是告诉过你们了吗?参,像人。参王,像人杰。一般的参,长三五年,就被人起走了,那是长得特别顺的参,阳光雨露土地都合适,所以呢,就枝繁叶茂,容易被人发现,也就好命不长,早早被人起走了。相反,阳光雨露土地都不是很好的参,再遇到严寒一击,它就不往外、往高长了,它往哪里长呢?你们猜猜看吧?往地下长?一小妞儿试探着对奶奶说。对!奶奶夸奖她聪明,之后又说:参王都是往下长,向下要营养,所以根就扎得深,根深,汲取的营养就丰富,越丰富就越往下长,几年十几年不露脸、不出头,是常有的事儿。也只有这样,才可能长成参王——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太张扬,爱显摆,扎不下身子,不能埋头苦干的人,一般都很难成事,尤其成不了大事……
在我没见过人参之前,人参的大名就如雷贯耳了。那是哪一年呢?容我想想吧。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从东北出差回来,给奶奶带了一只装在盒子里的人参。那第一眼太难忘了!竟然真的有头有腿儿,像个小人。我一把夺过来,冲厨房喊叫:奶奶,人参,像小人儿!父亲一把拽住我,顺手就给了我一巴掌,说:干参,别弄碎了。奶奶闻讯过来说:不碍得,不碍得,回头买只老母鸡炖了熬汤喝。父亲说:妈,这是给你的。奶奶笑了,说:知道,我哪喝得了一锅汤?孩子们见天长身体,整天闻不到腥,这回一块儿给大人小孩都补补。我记得没过几天,炖老母鸡的参汤就熬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人参是啥味道。白白的鸡参汤,奶奶特意给我捡了几片参,我急忙拿勺子舀出参片吃。呸呸,苦的!我大声嚷着,便吐在了桌子上。奶奶一边用手撮起那碎参片,一边笑着说:越苦越补。说罢,便将手里的碎参送进了嘴里。于此,我算是知道了人参的滋味儿。
四
这次来抚松,我们先看了地头大棚里人工种植的参苗,后又跑到山上看林下参。真正长白山上的老山参,因为封山不让上,或即使让上,怕一时半会儿的,也很难见到。但无论是大棚里的参苗,还是林下棚里的参苗,都大同小异,一律都是三叶五叶参,而我此次来长白山,是奔着来看参王的,我思忖着:现在的人参都是人工种植,野山参上哪儿找呀?漫步在中国人参博物馆,我嘀咕:这么大个馆,应该有镇馆之宝——参王。果然,进馆不久,就看到了一幅老参王的照片,只见那棵参王龙首高昂,身子短粗,下身又长了三四节小龙骨,都一拃长,分叉着双腿,长须蜿蜒盘旋。仔细看说明:“1981年,北岗公社4名社员采挖到一苗百年以上的大山参,重285克(合旧制九两二钱),是当代的山参之王,曾作国宝存放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看来一睹“参王”真容的愿望,只能通过这张老照片去想象了。不过看看这张老照片,也算饱了眼福,总是和奶奶讲的“参王”对上了卯。
看博物馆的展览,好像与我奶奶讲的人参的故事差不多,没有超越我的想象。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展示与说明更有历史依据,刚好弥补了奶奶讲述传说的不确定性。如说人参在中国的采挖历史,就记载得很清楚,公元3世纪始,长白山人参即被发现、利用,并进入中原。唐朝时期,长白山一带所产人参已成为向中原朝廷进贡的珍品。而奶奶并不是先知先觉,她给我们所讲的有关人参的故事,一定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下来的,现在又被我写下来,讲给我的女儿与子侄们听。
长白山人参以抚松为主,占主产区一半。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抚松调整参业用地,推广人参种植。1980年,成立了人参研究所,人参产量及出口量居全国第一。1982年,成立参茸公司,建成人参精制加工厂,生产长白山红参、礼品参、人参切片、人参皂苷等。1987年,抚松生产的长白山红参被评为第36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是世界首块人参金牌。如今,经过数十年发展,抚松人参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抚松参茸公司年经销人参300多吨,经销额4000多万元,出口达160多吨,可不就是长白山的“参王”?
要告别抚松了,我寻思着:老母亲今年90周岁,我到长白山人参主产区采风,该给老母亲买棵老参,孝敬孝敬老人家。走进一家人参经销店,转了一圈,拿不准买哪棵参好,无意间低头,看到个大瓶罐子挂着“非卖品”的牌儿,里面黄澄澄,不知道泡了什么。服务员说,这是老板给他家老人做的,把20年的野山参切碎,用最好的椴树蜜泡制成山参蜜,一罐15斤。老板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满脸喜兴,听说我要买了孝敬90岁的老娘,便说:好,卖给你。当即留下快递地址,扫码付账,内心的满足与喜悦,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