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怀中印象记:可亲可敬的长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志方  2025年08月08日14:42

2013年9月的一个晚上,穿过两重岗哨,我来到北京黄寺大院深处,拜访原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徐怀中。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徐老,去之前,做了充足的功课,认真拜读了他的代表作《我们播种爱情》《西线轶事》。所以,拜访很顺利,让我收获颇丰。

徐老12岁考入太行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中学,16岁加入八路军总部前线剧团,后曾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长、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解放军报社编辑、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创作员、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是戎马一生的八路军老战士。

1956年,徐老创作完成《我们播种爱情》,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西藏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引起世人瞩目,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980年,他根据自己在战场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写下短篇小说《西线轶事》,被称为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的第一次突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2019年8月,即将迎来90岁生日的他凭借《牵风记》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成为史上年龄最长的获奖者。

徐老除创作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之外,也是当代文坛有名的伯乐。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任系主任的他,培养出了莫言、李存葆、沈石溪、王海鸰、朱向前等一批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2012年12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瑞典文学院演讲时,深情地说:“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关于徐老对莫言的影响,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同学、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李本深在《我的同学莫言》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后来,大家更一致认可:没有徐怀中,就不会有莫言。”

回到那次拜访,徐老给我留下谦虚低调、平易近人的深刻印象,言语间处处充满长辈对年轻人的关心。中途,他还讲起了冯牧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在担任十三军文化部部长和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期间,冯牧在云南挖掘、发现、培养了一批作家,如公刘、白桦、林予、彭荆风等,徐老也是其中一员。据徐老回忆,1955年,西南大区撤销,他处于待分配状态。原本,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让他到进藏部队某团任职。正好,冯牧托人带口信给他,希望他去云南军区工作,最后还帮他把调动手续办好。用徐老自己的话说“如果去了西藏,十有八九不会再从事文学写作了”,文坛也将失去一位军旅作家。

从1950年初第一次见面到1995年冯牧去世,他们的交往长达近半个世纪。这种交往,也延续到徐老的学生们。如,莫言创作中篇小说《金色的红萝卜》后,徐老将其改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并推荐给时任《中国作家》主编的冯牧。1985年初,《中国作家》正式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开始得到文坛广泛关注。当年,冯牧还在北京主持了莫言创作研讨会。冯牧、徐老都很关注青年作家的成长,从这点上来说,他们是相通的,也着实为文坛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徐老对冯牧一直怀有很深感情,后来还担任了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专项基金理事长。

当徐老听说我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工作后,一再勉励我要多读书、善学习、勤思考,说“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进步、才能达到工作要求。”告别时,他拿出刚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底色》,签好名后送给我,然后又在一枚首日封上题写“志方同志,继承革命传统”。他的夫人、担任过总政治部歌舞团舞蹈队队长的于增湘奶奶再三叮嘱,“要给孩子写好一点”,并特意让徐老盖上印章。后来,徐老又先后寄来两幅题词,让我感受到特有的暖意。

2021年11月,受朋友委托,请徐老向徐光耀文学馆、小兵张嘎博物馆签名赠书。半个月后,他让人寄来一个箱子,里面是他用秀丽笔精心签好的6本代表作,并附上一封写于301医院的信札。这时,我才知道,徐老是在住院期间,抱病满足我的要求,心里既愧疚,又很感动。

两年前的1月29日晚上10点,广东一位书友发来信息,问我“徐老是不是去世了?”我很惊讶,没听说啊!于是,四处打听消息,半个小时后,得知徐老于1月14日凌晨去世。据悉,早在入院之初,徐老就嘱咐家人:“比之于奉献,党和军队给予我的荣耀已属厚待,百年之后,切勿给任何组织添烦加乱,让我清清静静,无牵无挂。”故此,徐老去世后,家人悉遵其嘱,所以知者甚少。后来,我得知莫言在悲痛之中,写诗悼之:“清明时节雨,冰雪马前衣。忆旧吟击鼓,挥毫抄采薇。牵风吹大地,驱日放光辉。战士轻生死,心随鸿鹄飞。”

徐老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我永远怀念他!

(作者系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