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立足人民主题,讲好三秦大地上的抗战故事
来源:文艺报 | 罗建森  2025年08月08日08:11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西,不仅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奏响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更孕育了一大批抗战题材经典文艺作品,为烽火岁月留下深刻记忆。近年来,陕西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以文学形式传承弘扬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后辈铭记历史、奋勇前行,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陕西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图占领陕西,进而打通进攻西南大后方的通道。陕西军民坚守黄河千里防线,进行反空袭斗争,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西进,凭借有利地形和顽强抵抗,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保卫了大后方的安全。陕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重要根据地,也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他们奔赴全国各地,领导人民开展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陕西军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踊跃参军、生产、支前,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民族抗战时期,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在延安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成熟的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积累了局部执政的丰富实践经验;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吹响了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的号角。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李兵谈到,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孕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张思德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不被任何险阻所吓倒,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李兵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蕴含民族精神信念和文艺创作智慧的丰碑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则问题。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出书斋,投身火热的生活。1943年,赵树理深入山西省左权县,在同乡亲拉家常时得知,村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因为与智英祥自由恋爱,被几个把持村政权的坏人以“搞腐化”的罪名迫害致死。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他以岳冬至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小二黑结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延安,以赵树理、丁玲、柳青、李季、柯蓝、马烽、西戎、孔厥、袁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脱下长衫马褂,走进田间地头和抗敌前线,在战火与精神的双重洗礼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理念,真正实现了从“为小众”走向“为大众”的转变。他们将目光投向工人、农民、士兵等普通劳动者,把他们的悲欢离合作为创作的核心素材,与写作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中积累经验、锤炼情感,使文学真正成为鼓舞军民士气、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一曲《南泥湾》脍炙人口。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军垦屯田,他们用“一把锄头一把枪”,创造了“陕北的好江南”,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典范。这首歌不仅见证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同甘共苦,更见证了文艺创作与人民、与生活的深刻关联。抗战的烽火硝烟、现实的火热实践、人民的伟大创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崇高情怀,感染了延安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催生了音乐《黄河大合唱》《东方红》《八路军进行曲》、秧歌剧《兄妹开荒》《小放牛》、歌剧《白毛女》、京剧《逼上梁山》、延安木刻版画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振奋人心、流传至今,核心就在于它们将“人民性”深深贯彻在创作过程中,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最为生动的注脚。这种坚守“人民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向,自此成为中国文艺事业成长发展的根本特征和核心动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学勇谈到,延安抗战文艺是中国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抗日共识、探索文艺发展新方向上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延安抗战文艺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抗战服务”的根本方针,涌现出大量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中国精神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决心的精神旗帜和时代符号,有效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抗战洪流,同时将“人民文艺”与大众化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陕西抗战文艺是一座蕴含着民族精神信念和文艺创作智慧的丰碑。新时代的陕西文学应当立足历史根基,深挖本土红色文艺资源和民间艺术传统,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善用新媒体等多元媒介,创新叙事形式,从而攀登文艺的新高峰。”赵学勇说。

为抗战题材文学留下时代的鲜明印记

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伟大抗战精神却历久弥新。从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一代代陕西作家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诚情怀,用质朴而深情的笔触描绘着时代变迁与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正是这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情感,让陕西文学的“人民性”传统穿越时代变迁,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近年来,陕西作家在继承前辈作家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聚焦抗战故事,深耕人民书写,创作推出了一批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郭军平《黄河英雄儿女传》展现了黄河儿女抗击日寇的英勇壮举和英雄形象;孙扬《兴安踪影》记述了陕西安康地区地下党组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如何团结军民共同抗日;姬晓东《大陕北》展现了陕北人民顽强不息的奋斗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而在陕西之外,也有不少作家在持续关注陕西抗战的烽火故事,用文学的方式继承和诠释抗战精神。咏慷《南泥湾》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指战员奉命开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陈惠方《张思德》生动再现了张思德朴实无华却又重如泰山的一生,深入阐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陕西省作协立足抗战文化重镇优势,于近期集中举办了陕西文学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全国知名网络作家“书写抗战精神”主题采访等系列活动,系统推进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学传承与创新表达。下一步,陕西省作协将继续开展抗战主题创作项目扶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文学工作者系统学习抗战历史等活动,力求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网络传播力的高质量抗战题材作品,为优秀作品提供全链条支持。《延河》杂志将进一步推动“新大众文艺”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成果,助力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让文艺更好地回归大众、服务人民。

“抗战文学一直与抗日战争相随相伴,各类样式的抗战作品,记述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也传扬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评论家白烨谈到,抗战题材文学中的诸多精神元素,使其超越了抗战本身,具有历史记忆、思想洗礼、斗志磨砺、精神冶炼的熔炉性功效与宝库性意义,这也使得抗战题材作品长久不衰、常读常新。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抗战题材写作经过多年发展演进,从选择性、有限度的文学反映到更多样、更全面的文学表现,走出了从狭窄到宽阔、从一元到多元的文学创新之路。“新时代的文学写作者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出新和拓进,写出自己对烽火岁月的认知与解读、对抗战精神的理解与发现,为抗战题材文学打上这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唤起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凝聚,升华了民族精神。”刚出版《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的作家丁晓平谈到,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许多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又激励着人民义无反顾地英勇战斗。时至今日,这场伟大的战争依旧值得新时代的作家们不断研究、挖掘和书写,“这是一座历史的、文学的富矿”。丁晓平表示,广大作家要深入历史深处,做好调查研究,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联系起来;要秉持大历史观,坚持宏大叙事,求真求善求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立场。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凝结的精神瑰宝,扎根三秦大地壮阔历史的陕西抗战文艺,正是传承弘扬抗战精神的生动载体。新时代的抗战文学也必将进一步立足人民主题,用更全面的叙事、更深刻的思考,让那些在战火中闪耀的情怀与信念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