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微光暖轨
来源: 中国警察网 | 赵家新 周茜  2025年08月04日08:29

2025年6月12日上午,南京地铁三号线南京站警务室内,七旬老人陈老太蜷缩在椅子上,脸色灰白。她颤抖着攥住民警高红的手:“姑娘,我心脏疼……”高红立即蹲身,左手轻按老人虎口穴位,运用从警前在部队学到的护理经验精准把脉,右手轻轻擦去老人额头的冷汗:“阿姨别怕,有我在。”

40分钟后,当急救人员将老人抬上担架时,老人突然落泪,高红俯身耳语:“阿姨不哭,平安就好。”

这已是高红当月实施的第9次医疗急救。

5个月前,同样在这个警务站,下班高峰时段王女士因突发大出血踉跄着前来求助。高红迅速将她安置在隐私空间,冲泡热糖水帮她缓解症状,并向急救人员准确转述出血量及血压数据。当王女士康复后送来“和风细雨询情,雷厉风行救命”的锦旗时,高红正冒雨护送另一位突发呼吸性碱中毒的地铁乘客。

在南京地铁纵横400多公里的地下网络中,这位时常身背“八小件”警用装备(比别人多一件动态心脏监测仪)的女警,如同钢轨间恒久不灭的微光,照亮了很多人。15年从警生涯叠加16年军旅岁月,从救治汶川地震伤员的爱心病区到每天15万人流的地铁站台,她将军人、护士、警察三种职业的魂魄熔铸成这座城市最坚实的守护力量。

军装与警服的接力

1996年深秋,厦门警备区医院的通信员高红攥着福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在值班室哭了10分钟——那些因答不上医疗咨询而脸红的时刻,终于化作通向白衣战士的通行证。她不会想到,这身白衣将在救治汶川地震伤员的爱心病区见证生命的坚韧。

2008年6月2日,在福建漳州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爱心病区,32岁的护士高红将川味腊肉细细撕碎拌进粥里。走到最里间的病床时,她停顿片刻——那名伤员直挺挺盯着天花板,右腿粉碎性骨折的他住院后一直拒绝手术。20天前的地震中,他从学校废墟里扒出了7个孩子,唯独没找到自己的儿子。

“今天《解放军报》说北川中学重建了。”高红翻开报纸轻声朗读,当读到“学生帐篷教室传出读书声”时,报纸突然被扯皱了。那名伤员抓着她的手臂号啕:“我娃的课桌……也在里面啊!”滚烫的泪水浸透报纸,也冲垮了封闭的心防。次日清晨,那名伤员主动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29名重伤员的转运、清创、喂饭、心理疏导,高红坚持了47天。过度疲劳导致她免疫力下降,一次手术中,她因药物过敏昏迷。抢救苏醒时,监护仪规律的“嘀嗒”声让她恍惚:“感觉和伤病员一起从鬼门关里走了一趟。”

2010年,当转业选岗表摆在眼前时,高红毫不犹豫勾选了“南京市公安局地铁分局”(现更名为南京市公共交通和城市轨道公安局)。家人疑惑:“为什么不选择相对轻松一点的岗位呢?”她摇头回答:“我在医疗岗位上忙惯了,歇不下来。”

初到陌生的南京地铁执勤,高红忙着学习警务工作常识,忙着熟悉、背诵南京地铁全线的所有站点,曾经的职业习惯让她不自觉地将警务室里的便民医疗箱塞满急需用品,警用腰带上的工作包也鼓得像一个小小的移动急救站。

点滴守护汇星河

2019年10月1日,地铁南京站附近举办大型群众联欢活动,地铁站瞬时涌入30多万人流。在巡逻过程中,高红发现一个小伙子斜靠在墙边,脸色苍白,体力不支。由于当时交通拥挤,急救车无法到达地铁站附近,情急之下,高红借来一辆轮椅,和同事一起推着这个小伙子冲向闸机,“让一让!有急救!”三站地铁仿佛一场长跑,汗水浸透了警服。将小伙子推进抢救室后,高红扶着墙喘得说不出话。

这样的紧急救助对她而言已是常态。2023年暑运期间,一名旅客在地铁站突发癫痫,高红迅速赶到现场,疏散围观群众,帮助旅客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直至救护车赶到现场。

“警察阿姨,我害怕……”2023年深冬的一天,一个在墙角啜泣的女孩引起了高红的注意。到南京求职的女孩,因故相继错过回家的火车、汽车,又弄丢了身份证。身上的钱已不够再次购买车票……高红通过微信给她转去200元:“先回家,这钱等你回家再还……不要有什么顾虑,把钱收下,先回家。”

后来,女孩发来还款的“红包”,高红没有收。得知女孩决定备考研究生,高红开心地回复:“这钱你留着买水果,就当是阿姨对你的祝福。加油,丫头。”

这样的小事填满高红的日常:给患低血糖的乘客塞巧克力、帮助错过火车的打工青年规划后续的行程。警务站的统计表记录着滚烫的数字:从警15年救助超3000人次,寻回失物480件。而在警务室的墙上,送给高红的锦旗挂满整墙。

在反扒战线上,高红同样做得出色。2018年3月10日7时52分,惯偷李某刚将镊子伸进乘客的背包,一个声音让他停止了动作:“先生,请出示车票。”高红顺势拍了拍李某鼓胀的右口袋——那里藏着3部刚得手的手机。2021年2月24日,巡逻中的高红注意到远处一名女乘客躲闪的眼神,她敏锐地快步上前,拦下那名强作镇定的女子:“例行盘查,请出示一下身份证。”对方不自然的神情以及身份证上似是而非的照片让高红瞬间警觉,经深入盘查发现:那名女子正是冒用妹妹身份,潜逃21年的命案犯罪嫌疑人李某。

如果说日常守护是点点微光,那么创新机制则将微光汇聚成星河。2024年2月22日,“高红工作室”在地铁南京站揭幕。“群众分不清三站管辖以及线路,常跑冤枉路。”“高红工作室”携手地铁、铁路、公路客运三方形成“三站合一”服务,让求助者在地铁站即可“一站式”解决出行难题。

今年春运首日,双腿残疾的女孩小薇在地铁南京站转乘时焦虑不安。高红启动“一站式”服务:辅警帮忙接过笨重的行李、女警全程陪同,并与铁路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无缝交接。当小薇被准时送上火车时,她哽咽地向接力护送她的人们表达感谢:“原来500米换乘路,可以这么暖。”今年春运期间,67名残疾旅客经无缝接力护送返乡,22件遗落行李穿越管理壁垒物归原主。

更精妙的创新是“雏鹰守护计划”。针对辖区内独自乘车的“背包娃”,高红提议组建警校联盟,设立“安全岛”:民警接力护送,在乘车期间讲解安全常识,将反诈防骗手册做成卡通贴纸塞进书包……

星光不灭照征途

2024年7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高红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她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的证书摆在“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勋章旁边——那是她警察生涯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荣誉。

在这之前,高红已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还被授予“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回到工作岗位,她继续拿起警用喇叭走向地铁里的人潮。

而在警务站的另一边,年轻民警正用高红总结的“看、听、闻、问、查”五步“巡逻盘查法”核查可疑包裹。

在高红创建的“急救课堂”上,不仅有来自南京市栖霞区红十字会的讲师现场讲授急救技能,高红还亲自演示如何用警棍固定骨折伤肢:“咱们快一秒,乘客生还希望就多一分!”

今年3月,高红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红十字会举办的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的考核,获得了救护师资证书,现已作为“急救老师”在全局内部开展了多轮次的急救技能培训,并推动20名警员考取心肺复苏(CPR+AED)培训证书,进一步提升了一线警力的应急救护水平。

“军装警服皆战袍,钢轨作弦奏心谣。”这是高红的师傅——退休老民警王卫东写给她的话。而在她的办公桌抽屉里,最新收到的一封感谢信上写着:“您的贴心帮助,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这座拥有20年地铁史的城市里,高红和同事们还在继续书写着为民服务的故事。正如她在退役军人分享会上说的:“制服会旧,勋章会暗,唯有为民初心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