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  一“页”方舟,驶向无穷远方
来源:人民日报 | 吕 帆  2025年07月29日09:20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海报。

资料图片

《但是还有书籍》行至第三季,仍有观众好奇标题里的“但是”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提出了一个我们都有同感的问题:在时代洪流、生活潮流、信息湍流中,书籍如何搭建一“页”方舟,承载人生的意义,驶向无穷的远方?

方舟可供远航。首集《书海逐光》以视障群体为主人公,开篇便让观众心中一紧:我们可能从没想过,那些看不见的人如何阅读?故事借视障者自白开场:“有一个哪儿也去不了的身体,但是好像有一颗无所不能的灵魂”,渐次串联起盲文校对员史然、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何川等人的故事,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视障人士,更是通过阅读获得新生的“新人”。

镜头如手指般细腻地扫过书上的凹凸圆点,视障读者眼神斜望、细细思量,感受文字一个一个地进入身体,伴随春蚕食叶般的“沙沙”声,观众也跟着体验指尖的钝痛和兴奋。接着,一段解说词概括了这种体验感、共情心的来源:“自由地阅读,对于盲人来说意味着挣脱身体的枷锁,抵达无尽的精神旷野。以阅读为舟,他们打捞自己,丈量世界,自主地书写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但是还有书籍》历经三季“粉丝”不减的魅力。它不会登高一呼“文学需要关注”“精神亟须救赎”,而是总以文学的、诗意的、审美的目光,在不同情感和群体之间流连,形成一种双向的流动。

方舟亦可自渡。如果说首集主题是阅读让人走向辽远之地,第二集则阐明阅读使人望向最近的地方——探寻自我。将华文写作视为尊严的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边做保洁边写作的素人作者范雨素、以阅读和写作抵抗焦虑的林白,三位主人公人生与写作的“双向奔赴”和“互相诘问”,展现了写作如何成为自我的一面镜子。纪录片让她们再一次真实地被看到——不光是文学的魅力,更是她们身上的生命哲学,是那些向内的不断探索、对待人生困境的超凡想象力、因持之以恒的浇灌而勃发的生命力。

在黎紫书看来,成为“了不起的作家”从不是最重要的事,真正要做的是成为“我自己最满意的那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写作的意义,正是深入地探索自我,让醒来的每一天,都成为完善自我的又一次机会。

《但是还有书籍》所展现的,大多是这样平凡而独特的人生切面。普通人少有专业写作、翻译、校对盲文等经历,但阅读、写作确与你我切身相关。叶圣陶先生说:“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做到‘开卷有益’的极致”。书籍当然会向每位读者提供航向指引,但阅世知人、探寻真我的功夫,却只存在于每个人生活的波澜之中。在后续节目里,这份“化”的功夫,会与爱书的人再次相遇。就像一叶方舟,共渡时,总有知己。

凡是好的文章,必有不得不写的缘故,凡是可被讲述的人生,必有值得点亮的微光。《但是还有书籍》要做的,正是以一种平淡而深邃的仪式感,将与书籍有关的微光汇为星光,吸引你我一同乘着方舟,仰望星罗棋布的天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