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2位国际汉学家在清溪村读懂新“乡土中国”
来源:红网时刻 | 姚宇超  2025年07月29日16:18

清溪村与世界的联结,或许可以追溯至70多年前。

1953年,由华人朱瑞玉翻译的匈牙利语版《暴风骤雨》在布达佩斯出版。这本书让匈牙利读者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骤变,也触摸到了一位中国作家的乡土情怀。

70多年后的2025年,研究中国文学20余年的匈牙利汉学家宗博莉·克拉拉带着一本书页泛黄的《暴风骤雨》,来到周立波的故乡清溪村。她说,“这本书仿佛走完了它的一次文学旅程——从清溪出发,在异国辗转,再回到它的精神原乡。”

图片

▲11个国家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家走进清溪村。(赵佳妮/摄)

7月24日至25日,“在世界文学地图上发现清溪——汉学家、文学翻译家走进清溪村”活动在益阳市赫山区清溪村举行,在中国作协组织下,来自11个国家的12位汉学家与9位湖南作家,走进清溪,在这座“文学之乡”读懂中国乡土的文学力量。

为什么是清溪

如果说英国文学中城堡与庄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西部牛仔是美国文学冒险与开拓精神的源泉,那么,寻找中国文学的灵魂,就一定要走进中国的乡土。

作为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及其《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清溪村被称为“山乡巨变第一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地标。

图片

▲清溪书屋点缀在山水间。(图源:清溪文学村事务中心)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世界文学地图上发现清溪——汉学家、文学翻译家走进清溪村”活动的举行,是世界观察中国文学的一面镜子,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旅程。

图片

▲山乡巨变雕塑。(除另有标注外,图片均由清溪文旅提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么,对于专门研究中国文化、语言、历史和社会的汉学家而言,走进清溪村,就是深入中国文学的腹地。

微信截图_20250729101347.png

在为期两天的文学时空之旅中,清溪村用本土故事联结起共通的情感取向,汉学家们则从《山乡巨变》的文字中出发,在现实的清溪村找到共鸣。

踏上清溪村的土地,克拉拉说:“我在书里读到过它,但当我真正站在这个中国村庄的土地上,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才明白有些地方,必须亲自走近,才能听懂它的心跳。”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初次见面时,宝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清溪村对于不少汉学家来说,虽是初来乍到,但又好像故地重游。

正如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黄国辉所说,“因为文学,因为中国文学,我们相隔万里,却一直心灵相通,我们虽然初次谋面,却算是老友相逢。”

图片

▲清溪画廊。

清溪印象:“入乡随文”

汉学家们或许没有料到,刚到清溪村,迎接他们的会是一场花鼓戏。

当婉转的唱腔混着窗外荷香的晚风,演绎出现代花鼓戏《山那边人家》中周立波创作的故事,这比任何解说都更鲜活地展示了这个乡村的气质。

对许多汉学家而言,此次清溪之行,满足了他们对于中国村庄的众多遐想。

塞尔维亚汉学家安娜动情地说:“学习中文这么多年,这就是我无数次在梦里看到的中国乡村的样子,荷塘、稻田,蝉鸣、蛙叫,多美好啊。”

“来中国,如果没来清溪文学村,就算没来中国。”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说,“我一到这边,突然想起来好多《诗经》里的诗,还有五柳先生陶渊明的诗,我觉得能代表清溪村把文学和乡村合而为一的精神。”

图片

▲湖南省作家协会清溪书屋正式揭牌。

作为“中国文学第一村”,清溪村陆续建起了21间作家书屋,书香浓郁。此次活动中,湖南省作家协会清溪书屋正式揭牌,成为第22间清溪书屋,这也是首家以省级作协命名的书屋。

“清溪村虽是一个小村庄,但文学的力量让它变得伟大。”

“这个村子把我们放在了书里,这是天堂的感觉。”

“文学村庄这个创意非常奇妙,关键它还真的改变了这里人民的生活。”

一路走,一路看,汉学家们纷纷表达对清溪村的感受,“这份对文学的尊重和珍视,让我们非常感动。对文学的热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未来。”

“清溪村把文学当作经济发展的引擎,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西班牙汉学家白兰说,“在我们国家,文学常常被视为艺术或学术话题。到这里才发现,文学真的可以是国家或地区深入挖掘的资源,清溪村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片

▲乐之书店。

在清溪村,文学冒出“生活的烟火”,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生活日常。

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不仅可以参观藏书,还能喝咖啡、买文创;在听露茶社,游客或绘制油纸伞,或体验汉服妆造;在《油麻地学校》《山乡尽欢颜》等微剧场,可以沉浸式走进文学作品的鲜活场景……

2024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超13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7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39万元。

图片

▲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

告别“供瞻仰的标本”式的敬而远之,或许,清溪村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打破了生活与文学的隔阂。这种创造性转化,让文学有了持久的生命力,成为一份独特的观察样本。

哥伦比亚汉学家罗一人化用中国“入乡随俗”的成语,用西班牙语写下了“入乡随文”的清溪寄语,寥寥四字道出了这座村庄的内核。

他说:“在清溪村就得入乡随文,文学的文!”

本土的,也是世界的

对希望探寻中国乡土文学密码的汉学家而言,没有比“在地性”更珍贵的素材。

埃及汉学家白鑫说:“任何一种文学越是本土化,越是当地的,就越是世界性的。如果剥离了作家的在地性身份,便不会有莫言、梁晓声等依托在地文化创作的文学巨作。”

在清溪,12位汉学家和中国作家一起,共同研讨了文学的在地性与世界性。

而清溪村,恰恰为这种在地性提供了具象载体,为展示中国乡土提供了本真场景。

周立波故居内,旧书桌上陈列着泛黄的创作札记;22间书屋点缀于山水之间,将文学与乡村景致融为一体;周立波笔下“盖满爹”人物原型的曾孙女徐英等众多清溪人,积极参与到文学相关活动中……

图片

▲“在地性与世界性——从清溪文学村庄谈起”座谈会。

“清溪村告诉我们,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扎根在泥土里,和村庄一起生长。翻译家在这里可以发现:本土的,也是世界的——乡村的故事,可以打动所有人,文学让这里和全球相连。”来自突尼斯的哈立德表示。

其实,清溪早有“世界属性”。2023年在村中落成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里,珍藏着超7.9万册来自世界各地的签名版图书。

在本次活动中,“全球汉学家文学译作清溪书架”正式启用,12位汉学家集体捐赠了多语种的中国文学译作。

图片

▲捐赠仪式。

从周立波笔下的《山乡巨变》,到当代中国作家的书屋,再到当代译者的跨语种译介,文学村庄清溪,在世界文学地图上俨然已是一个耀眼的地标。

清溪村的意义,或许哈立德的话就是答案——

“清溪村的珍贵,在于它揭示了文学的本质。那些粗粝的泥土里藏着柔软的心灵叙事;那些看似地域性的故事实则具备跨越疆界的共鸣。当全球化浪潮席卷,正是这样的文学村庄,为人类保存着精神原乡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