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家国情怀是不变的创作底色
张勇,国家一级编剧、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曾获第二届文荣奖最佳编剧奖(《伪装者》)。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触即发》《伪装者》《贵婉日记》《沉睡的蝴蝶》,红色谍战川剧《黎明十二桥》,电视剧《一触即发》《伪装者》《天衣无缝》等。
“我是工人出身,能走到今天全靠这支笔,我永远感谢命运,感谢手里的这支笔。”回想起这一路以来的创作经历,张勇的声音中充满激情。从一名喜欢写作的工人,到创作出《伪装者》等“爆款”的金牌作家、编剧,她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坚持和热爱。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电话采访前,张勇仍在写剧本,“尽管我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只要心里还有想写的东西,就永不退休”。
讴歌军工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开始写小说前,张勇的本职是一名戏曲编剧。用她的话说,自己是在“戏曲的染缸里泡大的”,从小喜欢看《西厢记》《牡丹亭》《再生缘》,随之爱上了古典文学。
16岁高中毕业后,张勇进厂当了一名工人,并开始自学戏曲创作,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8岁时,她首次发表剧本《撒香钩》和《紫竹院辩冤》,并在2008年被破格调入成都市川剧院担任专业编剧。
多年来,张勇创作过越剧、川剧、锡剧、绍剧等不同剧种的剧目,才子佳人写多了,她便想给自己换换口味,“我喜欢谍战题材,喜欢写隐秘战线的斗争与较量”。随着2009年《一触即发》的出版,一个悬念迭起、精彩纷呈的“谍战宇宙”在她笔下不断丰富、扩展起来。
2024年,张勇的新作《沉睡的蝴蝶》出版,这是她继《一触即发》《伪装者》《贵婉日记》的“谍战三部曲”之后时隔7年的反特小说。不同于此前作品多以抗战时期为背景,这一次的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保密局企图通过“留置计划”来破坏新中国的军工建设。特务连城以归国华侨认祖归宗为由,被派往江州W新型材料武器研究所,寻找掌握“留置计划”全部密码代号的特工“蝴蝶”,谁知“蝴蝶”却失忆了……故事由此展开。
“这是我一直特别想写的一部作品,因为我写的就是身边的人。”张勇说,她的父母都是南京人,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举家从南京搬到成都,她自幼在成都的军工厂长大。进厂工作后,她从老师傅那里听到了很多关于谍战和反特的故事,也接触到了很多在军工战线上默默奋斗的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军工事业,却始终默默无闻,即使得到了国家表彰也不能去领奖。我希望能借这部小说讴歌这群无名英雄,把他们的故事带到大众的视野中”。
张勇介绍,以《沉睡的蝴蝶》为起点,她计划再创作“反特三部曲”,“第二部现代国安题材的《抓特务(暂定名)》同样是取材于真实案例,期待能尽早与大家见面”。
小说就是“剧本大纲”
《沉睡的蝴蝶》的故事以一件橱窗中的大红色苏绣蝴蝶旗袍为线索展开,而这源于张勇有次去逛旗袍店时,一眼看中的一件漂亮旗袍。“于是我便开始想,这旗袍里面有没有故事?”就这样,一个开头在她脑中成了型。
抓住片刻的灵感,将其转化成一个故事,这是属于创作者的敏锐,而让灵感落地,则需要经过漫长的案头准备。
张勇把写作比作“炒菜”,“只有把食材和调料都备好,才能下锅开炒”。每写一部作品前,她都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反复研究,梳理故事情节、搭建人物关系。她强调,写谍战题材有一个绝对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尊重历史现实。她笔下作品的人物和故事都源于真实的历史,“比如在设计《伪装者》里的明楼时,我就参考了3个历史原型,明楼的身份是三重间谍,而原型之一的袁殊便是历史上真实的五重间谍”。
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张勇既是小说的原作者,也是编剧,每部作品的剧本都由她亲自操刀。对她而言,小说也正是某种意义上的“剧本大纲”,“完成了小说,也就完成了整个故事大纲,那么这部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构思小说时,张勇便会事前考虑从小说到剧本的转换:“我会找6个‘黄金点’,展开写成6个故事,每个故事大概写5集的容量,这样正好就是30集的电视剧。”接下来的剧本,便是在小说的枝干上“开枝散叶”。
在她看来,写小说和写剧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小说可以通过外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式塑造人物,而写剧本时只要记住一句话——“给台词”。至于如何将台词写得精炼、准确、贴合人物性格,则要看编剧的功力。“小说出版后,读者的评论也能帮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丰富剧本。”张勇说,面对各种不同声音,自己早已练就了一颗金刚心,“不要害怕批评的声音,正是有了这些声音,你才能不停地向前奔跑。”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沉睡的蝴蝶》的开头其实是和《伪装者》同时进行构思的,后来在机缘巧合下,《伪装者》(原名《谍战上海滩》)先一步写成小说,并在影视化后大获成功,而《沉睡的蝴蝶》则成了张勇挖下的一个“坑”。
张勇笑称,自己起名多少带着点“玄学”:《一触即发》只写了一年多,《伪装者》“伪装”沉淀了3年多;而《沉睡的蝴蝶》从开笔到最后出版,“沉睡”了9年,终于破“茧”而出。她透露,近期,《沉睡的蝴蝶》的影视剧本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内开机,“希望这只‘蝴蝶’能够展翅高飞”。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向前,写最打动人心的故事
从16岁开始写作,到46岁时《伪装者》播出,张勇用了30年的时间被大众所熟知。她也曾经历过反复投稿,又反复被退稿的时期,但她坚持了下来。
“现在回头再看最开始写的东西,其实都是很幼稚的,但那时我就觉得自己写得最好,这就是必胜的信念。如果这一点霸气和豪情都没有,你走不到今天。”张勇说,“我常说剧本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就是要经过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向前,再失败,再向前,锲而不舍,千锤百炼,才能迎来成功”。
对于当年《伪装者》的“爆火”,张勇看得淡然:“我不担心超越不了当时的巅峰,创作是我的爱好,超越得了,超越不了,都不能阻挡我创作的步伐。”她不关心所谓“流量”,“认真踏实地写好一个好故事,自然能引起大家的共情”。
在她看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流行的题材,但谍战剧之所以多年来持续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中有刺激的智斗、悬疑和反转,还因为其展现了国家与民族危难下的人性高光和家国情怀,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她回忆说,《伪装者》播出时,当看到大姐明镜牺牲的那一幕,很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正是因为它击中了大家内心对亲情最柔软的地方”。
张勇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国情怀根植于她的内心,成为她作品的共同底色,而这也是她未来不变的创作方向,“精忠报国、尊老爱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愿意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希望读者能从我的小说中读出亲情,读出家国大义。家家团圆,国泰民安,这就是最好的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