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边界与思想的张力 ——评何夕中短篇小说集《近未来生存指南》
《近未来生存指南》,何夕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25年6月
科幻,作为思想的试验场,构建未来,锚定现实,以观念的裂隙映射时代的困惑,以虚构的张力逼近真理之边界。科幻作家何夕的作品便是这种科学理性与人文思辨深度融合的典范。无论是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反思,还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哲学追问,其叙述始终处于理性与超越、确定性与偶然性的交锋之中。因而,他的作品读之既具有科学推理的严谨性,亦承载了沉重的人类学意味和文明史观。
从科技哲学的视角来看,科幻的根本价值绝非预测,而在于揭橥科学思想之复杂意涵及其与人类境遇的互动。正如库恩所言,科学的发展并非线性积累,而是范式的嬗变——从经典力学的决定论到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每一次知识体系的跃迁,皆重塑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当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正在挑战既有的科学范式,撼动人类认知的基本结构。科幻,作为科学观念变迁的艺术化再现,往往能先于科学自身察觉既有范式中的裂隙,并借助假设性世界的构建,预演思想冲突与社会震荡。在此语境下,科幻作家何夕的创作不单单是对技术革新的书写,亦是对认知危机与伦理困境的不断探询。其叙事揭示出了科学不仅推动文明进步,同时亦孕育矛盾与危机。每一次范式的更迭,既是对现实的重塑,亦是对人类存在的挑战。
何夕科幻小说集《近未来生存指南》收录的8篇作品,虽各具主题,却在思想上形成了互文性网络——共同指向对真理本质的思辨。其笔下的科学探索关涉认知的边界、技术的伦理抉择,同时亦牵动自由意志的哲学命题。我们可以从三重维度一窥何夕创作的思想深度与哲学意涵。
其一,科学真理的滞后验证与认知断层。科学认知的演进并非线性递进,而是充满断裂与延宕。科学新知在被大众普遍接受前甚或会遭遇屏蔽与误读。在《伤心者》中,微连续理论的提出者、主人公“何夕”以个人命运承受了时代的误解,其理论在150年后才成为“大统一理论”的数学基石。该设定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滞后验证规律,也隐喻了思想者的某种宿命。
类似的思辨同样体现在《缺陷》中,林欣的预知理论因挑战既有的因果律框架而遭学界排斥,学术生涯最终走向毁灭。然而,小说并未直接裁定孰真孰伪,而是通过苏枫的视角,展现科学探索中“异端”与“正统”之间的永恒拉锯。这映射出科学史上诸多未被当代理解的前沿理论,也进一步探讨了科学真理在认知裂隙中浮现的可能性。
在《本原》中,欧阳严肃的实验直指世界秩序的根基,试图通过量子理论的实验验证概率性是否真正支配现实。然而,这一探索的结果并未得到明确定论,世界是否被改写亦无从知晓,唯有未曾平息的余波。科学探索的尽头,或许仍是新的未知。该设定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真理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始终处于无限逼近而永难抵达之境。
其二,技术伦理的悖论与文明困境。科学与技术的演进塑造了人类社会的未来路径,亦带来了伦理悖论。在何夕的作品中,科技的跃迁往往伴随着文明的断裂,技术的可能性与伦理的限度形成持续的张力。
《达尔文陷阱》围绕生物进化展开讨论,韦洁如试图改造蛋白质结构以推动生命进化,却在现实的权力场域中遭遇扭曲与滥用。自然选择是否应由人类之手加以干预?科学是否具备超越自然规律的合法性?小说对“达尔文陷阱”的设定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哲学式叩问——科学的光芒或可照亮未来,但若脱离伦理指引,必将构筑自身陷阱。
在《审判日》中,人工智能“审判者”系统以记忆解码技术实现个体认知全景化呈现,试图建立一个透明社会。然而,何夕通过精妙的叙事逻辑揭示了记忆的非客观性——记忆并非静态存储,而是动态重构的心理现象。因此,技术所承诺的“终极公正”反而引致伦理层面之悖:当技术越趋向“真实”,人类社会的自由度却可能越被削减。小说最终抛出的疑问是:科学的中立性是否只是幻象?当记忆可被量化,人类是否已然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在《田园》中,技术伦理的冲突呈现出另一种样态。小说以“脑域”技术与“样品119号”农业实验的对峙,探讨了现代科技路径的分歧:科技的进步是否等同于真正的文明进步?农业的未来是趋向智能化,还是回归生态平衡?何夕的执念隐含着对技术中心主义的反思,而陈橙的决策则映现出人类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技术不应成为凌驾于人类选择之上的单向驱动力,而应受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制衡,这一思考贯穿小说始终。
其三,自由意志的边界与真相构建。如果说科学探索的终极命题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那么自由意志的哲学问题则是“我们如何在世界中行动”。何夕的作品拷问了个体在宏观秩序中的主体性,探讨自由意志在认知框架、社会控制与现实结构中的存在之境。
《六道众生》以多层宇宙结构设定,构筑出一个认知权力的博弈场域。小说中,主人公“何夕”的跨界能力既是天赋也是诅咒。这一设定突出了自由意志的边界并非固有,而是受制于认知框架与社会控制的建构。
《假设》则更进一步,在科学哲学的层面质询“世界是否仅是认知的投影”。小说的核心设定基于虚证主义,暗示现实本身或许并无客观基底,而是建立于假设与信念之上。如果科学的“真理”仅是认知的语境产物,那么自由意志是否仍然存在?个体的选择究竟是源于本源性的自由,还是受限于世界规则的暗示?小说在逻辑层层递进中,逼近自由意志的哲学悖论。
在《本原》中,欧阳严肃的科学实验亦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其实验尝试突破概率性的桎梏,试图证实世界规则的可塑性。然而,当实验落幕,其自由意志是否改变了现实,抑或仍然落入概率性的必然轨迹?小说最终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留下哲学意义上的开放性空间。
何夕的科幻书写未止于科学设想的演绎,更是一种对科学哲学、技术伦理与人类主体性的深刻反思。其作品的价值,恰在于通过科幻构筑思想实验场域,逼近真理的复杂性,并在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点上,提出人类文明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根本性命题。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