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4期 |   2025年07月25日15:13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主要呈现了“十七年”文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语境中,来自不同历史背景的作家展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程光炜以茅盾的《夜读偶记》为中心议题,通过梳理《夜读偶记》中的主要观点,辨析了茅盾惯常的社会问题思考意识,聚焦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对秦兆阳等人的观念及当时的内外语境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说明;霍俊明重返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前后的历史现场,根据诗人们的微观心理活动,总结了第一次文代会在当代诗歌转型中的标志性作用,指出当代诗歌既延续了延安文学的精神传统,又展现出与政治文化相绾和的新面貌。祝宇红注意到了曹禺在1949年后的写作瓶颈,剖析了《明朗的天》多次修改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作品延续了此前的问题性写作思维,但修改后的剧作呈现出主题与生活经验相割裂的遗憾。此外,曾令存就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学的问题与方法,指出了当代文学史几种编纂方式的缺憾,提出了个人的新见。

本期“重温经典”栏目中,李杨在福山历史观统摄下重新释读《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将文本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复杂张力予以呈示,并对其折射出的富有时代性的中国化经验展开有力辨析。这种特殊性成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反证。张均以扎实的史料从“革命”与“告别革命”的角度来重审《白鹿原》,在史料和原文之间做了详细的互文性研究,论证了原型的发现以及作家文章的构造之的差异,揭示出了《白鹿原》对革命历史的解构及改革开放背后的认识装置。

本期“文学现象研究”中,张生以多部中外经典文学为例,分别从类型、作用以及忧思的角度总结了小说中科幻装置的普遍规律。王晖、李凯强从创作理念、人物形象以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非虚构写作中的史传意识及其意义。

为推进中国人文城市建设及研究,本期专门组织了张鸿声、马过的《1990 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观》、叶祝第的《城市文学情感地理研究的中国视角》、徐刚的《流动的踪迹:试论“十七年”电影中的“进城”与“下乡”》三篇文章,通过对城市与文学在历史与现实维度中的学理化探讨,既梳理“十七年”时期充满矛盾性与悖逆性的城乡观念,也呈现当下城市文化与社会的呼应与文学书写;既总结19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研究史观的演变,也注重个案与现象的剖析,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来自人文领域的声音。

本期“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研究”就新时代山乡巨变中的生态主题作了及时的跟踪解读。 范玉刚、蔡政全方位解读了老藤的《人间草木》的创新理念与审美建构。本期“最新文本”中,王春林深入剖析了《儿女风云录》人城双重对位书写的结构经典性。王金胜、王璇从人物、叙事和形式三个方面透析了胡学文的《龙凤歌》兼《有生》,指出了个体在现代境遇下小说处理的难题与困境,极具症候性。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中,吴晓东以细致入微的诗歌文本解读,分别从欧阳江河对纯诗的追求、修辞技巧以及语言三个方面,指出了量子时代诗歌写作的独特意义。朱寿桐以《秦腔》《高兴》《极花》为例,深入探讨了贾平凹作品中的次底层叙事特质,对次底层写作的开拓和底层叙事策略具有细致深度的文本解读,深具人文关怀。

本期其他文章亦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