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史传意识
内容提要:中国非虚构文艺受史传传统影响深远,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在新时代以来创作出诸多具有史传意识的作品。它以秉笔直书的创作理念和记史补阙的现实功能体现着以史为鉴、重史尚实的历史意识;以“以人为本”的人物塑造原则诠释民族精神、描摹平凡大众、观照边缘群体,力求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再现人物“列传”,进而透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在场面结构、叙事视角、情感动力上建构中国非虚构文艺以事为轴的史传审美思维,不仅为其自身的成长注入新鲜养分,更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强劲动能。
关键词: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史传意识 写实性
“非虚构是包含文学、历史、新闻、电影、电视等文体话语体系里具有‘非虚构’元素的文类集合。”1非虚构文艺以真实性、社会性、时代性的特质成为当下中国文艺创作领域的重要类型。非虚构文艺的壮大并非偶然,其不仅受到西方非虚构写作潮流的深刻影响,更建立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独特社会文化土壤。其中,以《史记》为渊源的史传传统是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表现规范。史传传统影响中国文艺创作由来已久,重史尚实、以史为鉴、借古喻今、以人为本等史学意识对从古至今的中国文艺作品产生重要影响。杜甫以降的历朝历代诗人借“诗史”表达其对政权兴亡的愤懑与无奈,清朝作家则以小说为载体描摹那段激荡剧变的时代,而白话文运动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实现了现代汉语语言体式的变革,更呈现出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问题的叙述特质,夏衍的《包身工》、丘东平的《第七连》、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作品均以时代为号角,记录下彼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境况。新时代以来,中国非虚构文艺秉承史传传统,蕴含着强烈的写实性。其通过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以人为本的人物塑造、以事为轴的审美思维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客观书写,以真实和厚重之美彰显出鲜明的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不仅发挥着“为人物立传,为时代留痕”的现实功用,更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流脉。
一、以史为鉴: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历史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2历史意识是非虚构文艺的突出特质,其擅长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灵感,以不偏不倚的创作态度带领受众返回至历史现场和人物事迹之中。无论是《战国策·赵策一》中的“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还是《旧唐书·魏徵传》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抑或是《增广贤文》中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都充分表达了历史之于后世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彰显出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写史纪传传统。得益于以真人真事作为书写对象的创作原则,中国非虚构文艺在创作内容的选择层面与史传传统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受这一传统影响,中国非虚构文艺秉持重史、尚实的历史意识,不仅通过秉笔直书的创作理念对真实故事直观书写,同时亦发挥着记史补阙的现实功能,在“向回望”的价值取向中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紧密联系。
第一,秉笔直书的“尚实”创作理念。中国文学创作深受国人崇实戒虚、爱好现实的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形成秉笔直书的创作理念,与史传传统中的“尚实”内涵不谋而合。“现实主义理论之所以得以在中国长期独占鳌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无疑是中国读者受‘史传’传统影响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对真实性的执著追求——有时甚至是病态的。”3因此,长久以来,无论是文人还是读者,对真实历史和典故的兴趣往往超过虚构故事。无论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六回评语所曰“此事闻诸蒋无等云,确是当年实事,非虚构者”的特别说明,还是当下诸多非虚构影视作品开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幕提醒,都是力图通过对客观世界中既存事实的强调来吸引观众的兴味,体现出中国文艺创作长久以来对人物真实和事件真实呈现的追求。即便是小说创作,明清小说美学家“他们不仅强调小说必须具有真实性,而且把真实性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强调小说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性”4。浦江清也曾评论道:“中国文人的性格是核实的,见了那些平话本子太荒唐了的时候,不免依据史书而修改,把有些话本竟做成历史的通俗读本模样。”5这种秉笔直书的创作理念不仅为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也使得返回至事件现场进行直观书写成为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突出特质。
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创作要义,在强烈的尚实意识中敢于揭丑,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客观描摹,是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再现“真实”的内在动力。报告文学《一号文件》从多年来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入手,展现我国广大农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山乡巨变,也对当下农业发展的新问题进行探讨。作者选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初中国农村具有变革意义的历史事件及其代表性人物,秉持“不溢美、不隐恶”的求是精神,多次深入农村、体验真实生活,将抽象的农业政策与具象的农民呼声合二为一。在记述农村伟大变革的同时,作品还客观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种种做法给中国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存在的精神世界的空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纪实文学《长河逐日》不回避人物性格缺陷和不光彩经历,以作者对父母的回忆为视角记录了一个红色家庭革命历程的真实足迹。其中,在父亲郭永绵潜伏于敌人内部有暴露危险后撤回根据地的叙事段落中,历史审查资料显示郭永绵是经党组织批准后撤回,而他在二十年后则口述请示并未得到批准,因而是擅自撤离。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深入历史现场,表现父亲革命事迹中的“瑕疵”之处。然而,秉笔直书的写作风格不仅没有损害父亲作为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反而以瑕不掩瑜的书写姿态更显客观真实,体现出强烈的求实求真精神。
第二,记史补阙的现实功能。“中国一直都有重史的传统,这倒是中国特有的‘科学’精神。它与非宗教、重经验的中国实用理性有关。每个朝代都注重修史,以记录历史,累积经验。”6李泽厚的这一论述深入阐释中国文艺创作史学传统的文化心理及其思想内涵。各时代的正史虽全面、准确地记载了政治制度、重大事件、人物事迹等历史,但难免疏于纰漏或记载不够详尽,因而在修史过程中逐渐形成补阙传统。如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即解释和补充了《汉书》中的人、事、物,为使后人了解汉代历史提供重要资料。除正史外,私家著史在记录民间风俗、社会生活、特定群体生存状况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功能,如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均生动展现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生活,丰富和补充了正史所记。
非虚构文艺凭借立足当下、书写既存事实的文本特性,自诞生之初就自然而然地向过去及正在发生的历史望去,承担起“补史之阙、纠史之偏、正史之讹”的现实功能。新时代以来,中国非虚构文艺表现出强烈的重史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创作者对历史题材的看重。他们擅长重回历史洪流之中,通过文献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再考察、对历史细节进行再钩沉,力求最大限度客观地还原历史,实现对人物真实和事件真实的“补阙”。纪实文学《抗日战争》《长征》兼具宏大的全景视角与微观的史实故事,追求历史纪实之全面和准确,通过详尽的史料考证和对幸存者的回忆自述,从多角度深入事件现场,不仅首次披露诸多重大事件的真实史料,填补历史空白,还以丰富的细节描述感人至深的故事,使作品更接近于历史真相。电影《雷锋的微笑》从毛主席回忆雷锋生前多张可爱、可敬的微笑照片切入,以文化干事为雷锋拍摄照片为叙事动力,真实还原雷锋多幅照片的由来,以此展开有关雷锋生平事迹及其真诚、乐观、豁达品格的描述,最终达成弘扬雷锋精神的意旨。此外,着眼于再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纪录片《大抗战》《红军不怕远征难》《从瑞金出发》,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上甘岭》等,均以记史补阙为重要使命,一方面以史实为底层逻辑书写历史影像注脚,另一方面在新文献的挖掘中还原被遗漏的历史真相。其中,《大抗战》秉持“用史实说话”的重史态度,以千余份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书面文献,上千小时的战场原声影像,十万张真实照片构建起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全貌,彰显出完整性、概括性和权威性特质。《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不仅插入交战双方的大量历史影像资料,还对近五百位战争亲历者进行采访,使历史栩栩如生,进而将抗美援朝的精神内涵生动地提炼出来。
另一方面,记录即将成为历史的当下现实也是中国非虚构文艺所关注的焦点。创作者们善用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在奔流不息的时代浪潮中发现历史、记录历史、解读历史、传播历史。报告文学《中国葫芦峪》《“中国梁”传奇》《乡村国是》选取各省市乡村脱贫的典型个案,写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现实复杂性。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最美的青春》关注我国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伟大实践,不仅以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再现一代代造林人开荒植树,变沙漠为绿洲、变荒原为林海的奋斗故事,更在这段真实历史的叙述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可以说,通过对“重实”“尚史”理念的承传,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努力践行知史、记史、用史的史传传统,以秉笔直书的创作理念和记史补阙的使命自觉,客观记录国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时代留痕、为真实发声。
二、以人为本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人物“列传”
中国文学的人物纪传传统由来已久,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纪传体史书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灵活的叙事方式、精练的语言表达记录各朝重要人物事迹、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文化思想。《史记》所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更被后世历代正史所沿袭,并对中国文学的人物记叙方法产生深远影响。在文艺创作的浩瀚天地中,对于人的书写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人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其真实经历、情感体验、理想追求也成为文艺作品异彩纷呈的素材来源。而在价值表达维度,人更是关键所在,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文化观念、社会意义等要素与人紧密关联,人物形象往往能够透视社会现实和复杂人性,蕴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阐述了“人”的意义,认为历史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可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华传统伦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对于人的透彻理解和深切关怀。因此,讲好关于人的故事是文艺创作及其价值传播最为基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命题。在当下,中国非虚构文艺继承史传传统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负起书写人物事迹、关注人物命运、探讨权利尊严、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力求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再现出不同年代、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物“列传”,从而深刻透视社会发展的本质。
第一,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无数英雄人物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鲜亮标识。这里的“英雄人物”,既可以是革命战争年代决战沙场的英雄模范,也可以是和平年代立足于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佼佼者,其精神实质历久不衰,汇聚成团结进取、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这些人物形象不仅见诸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也在中国非虚构文艺作品中得到具象化呈现。
新时代以来,中国非虚构文艺显现出对各历史时期英雄人物事迹的观照与聚焦,力求为其立传,以此达成对人物品格的褒扬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凸显。难能可贵的是,非虚构文艺作品摒弃概念化和抽象化的人物表现陋习,力图从仰视的“神化”塑造归返至具象的鲜活个体再现。诸多作品从人物的成长、生活和家庭等视角切入,结合时代背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人物事迹,在典型环境中复现具有独特个性的立体化“圆形人物”。报告文学《革命者》紧扣“革命者”的叙事主题,以生动鲜活和饱含激情的笔触深情描绘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不仅披露多位革命者鲜为人知的英烈事迹,还将他们的日记、书信、诗歌等一一呈现于故事之中,再现出陈延年、陈乔年、瞿秋白、赵世炎和王孝和等一批年轻无畏的革命者形象。电视剧《马兰谣》和《上甘岭》同样以历史事件为导向,努力为英模人物立传。《马兰谣》讲述以林俊德、王淑琴和刘振国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远赴大西北,为国家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故事。剧作基于史实真实还原马兰基地科研群体的奋斗事迹和崇高人格,生动诠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上甘岭》聘请志愿军老兵和军事专家担任军事顾问和文学顾问,在全景、客观展现上甘岭战役原貌的同时,生动还原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群像,以此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此外,更多的非虚构文艺作品以人物为叙事中心,通过聚焦个体人物的人生故事,挖掘其与时代的隐秘联系,实现对历史人物的散点透视与全景描绘。无论是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陈云》《刘伯承元帅》《聂荣臻》《彭德怀元帅》《粟裕大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光辉事迹的真实表现,还是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中国天眼》、传记文学《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和《民国大先生——陶行知传》对科学家与知识分子人格情操的倾情书写,抑或是电视剧《黄大年》《谷文昌》《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和《山花烂漫时》对时代楷模奋斗精神的鲜活再现,都毫无例外地将“为人立传,以传显史”作为作品创作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新时代以来,中国非虚构文艺作品所再现的人物形象涉及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体现出人物再现选取的广度。这些作品既展现出英雄人物的独特个人魅力,也叙写出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传承史传作品以人物彰显历史的悠久传统,更具象诠释着历久弥坚、内蕴丰富、大气磅礴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平凡大众的传奇化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8中国非虚构文艺不仅描摹历史脊梁和时代巨擘的非凡事迹,还始终深入社会发展的生活场域,将平凡大众的鲜活故事作为书写的焦点,着意聚焦不同职业与不同岗位上的普通人之不普通业绩,以传奇化叙事展现其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和奋发向上的人生哲学。报告文学《生命的重量》讲述全国道德模范谢延信三十五年如一日,以坚强毅力支撑无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表现出大孝至爱。电影《中国机长》和《平凡英雄》聚集意外事件,并为平凡英雄立传。前者表现在云端险情面前,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的机组人员在机长的沉着镇静组织下,凭借高超的专业素养和坚定的意志力化险为夷,创造中国民航史上的奇迹,后者则生动再现新疆断臂男孩的传奇救助经历,再现出机组人员、机场调度员、乘客、交警和医务人员的温情接力和大爱无疆。中国非虚构文艺对于平凡大众的表现,正如有学者所言:“非虚构文学以对易被忽视、遮蔽的存在的深切关注和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拓展写实类作品写作的时空,接通了这类文学形式与普通人生活的关联,复活了作品的生活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存真了现实的另一种真实。”9
中国非虚构文艺对于平凡大众的书写,并未拘泥于即存世界所给定的现实人物和事件,而是在客观叙写个体故事的同时,将其置于时代语境之下,力求以平凡人生的涓涓细流映射时代大潮的沧桑巨变。纪录片《大国工匠》通过展现不同领域一线工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描述以非凡匠心构筑中国梦的奋斗图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镜头探入故宫深处,近距离凸显文物“医生”的敬业、担当和传承精神;报告文学《行走的脊梁》为农民、工人、售票员、挑山工、厨师和消防员等小人物立传,发现其闪光点,以细腻的文字表现“小人物”身上的“大气象”。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者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化使命,在日常图景中挖掘平凡大众的非凡故事,谱写出一曲曲人民赞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0非虚构文艺对于平凡大众的书写深刻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边缘群体的深度观照。在对平凡大众的书写之外,对特殊边缘群体的观照也成为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人物“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的创作中,留守老人、孤宿人群、危重病患、心理疾病患者等都进入非虚构文艺创作者的关注视野。报告文学《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和《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聚焦孤宿人群和留守老人,并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在静观孤独老人人生际遇的同时,也为“中国式养老”实践提供某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参照。纪实作品《出梁庄记》和《梁庄十年》继续从作者的故乡出发,“以绵密的针脚、辽阔的画面,将当下中国的‘现实’呈现出来”11。其中,《出梁庄记》将笔触对准梁庄遍布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人员,讲述五十一位走出梁庄的务工者在城市中遭遇的身份游离、工作强度大、收入不稳定、难以融入城市等种种现实困境,引发社会对农民工这一边缘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梁庄十年》以梁庄内部日常景观和人伦风俗的变迁为线索,冷静观察村民们的个体命运,深入挖掘现代化大潮下农民生活的阵痛、精神世界的缺失以及身体的磨蚀,实现从风景到现实、由人物至问题、自梁庄向中国的深度书写,表达对乡村边缘群体生存状况和乡土中国未来走向的反思。电影《我不是药神》以极富批判色彩的叙事手法深刻揭示现实生活中重病患者无力购买天价药物的社会现象。影片客观表现这一边缘群体的现实困境,吕受益、彭浩、刘牧师不仅面临经济危机,还遭受着疾病恶化的身心打击及社会边缘化所带来的异样痛苦。影片以现实空间为摹本,在病患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弥合现实空间与影像空间,引起国家对抗癌药物的重视,并间接推动国家医疗制度和药品监管体系的改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纪录片《生命里》《生生》和《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分别聚焦临终关怀病人、抗癌家庭、心理疾病患者,通过长时间跟拍和采访,展现人间百态,记录一个个与病魔抗争的故事,生动诠释出这一群体面对疾病或死亡的坚韧态度和人性温度。
非虚构文艺透过细腻的笔触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在客观表现边缘群体真实生存境遇的同时,也在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关心和关爱。“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12对于边缘群体人物故事的记录,不仅已经成为非虚构文艺阵列中极富人文关怀的创作景观,也是其遵循以人为本的史传意识的生动体现。黑格尔曾言:“为着显出整部史诗的客观性,诗人作为主体必须从所写对象退到后台。”13这一观点强调史诗创作的客观性,与非虚构文艺创作秉持客观立场、深度观照的重要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以事为轴: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审美思维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历经数千年沧桑而经久不衰,并凝结为一以贯之的传统伦理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世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有着丰厚的历史承传和精神资源。这其中,以《史记》为渊源的史传传统成为其最为重要的审美表现规范。”14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现实,以场面结构聚焦典型事件,内蕴借古喻今的史传思想内核,同时兼顾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的情感激发,从而铸就其以事件为轴线的审美思维。
第一,场面结构:典型事件的聚焦再现。中国传统史传文学写作往往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严格遵照历史事实,选取典型事例凸显人物的性格特质和事件的精神内涵。“以《史记》为开端,中国的传记形成了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写人的宏大叙事传统。”15因篇幅所限,中国古典传记往往无法将受叙主体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完整记录下来,因而,场面结构就成为传记写作的重要结构范式。“如果传记家把相关事件组织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来叙述,即以传主的某件事为核心,把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背景都集中在一道,叙述其原因、经过和结果,这就形成传记中的一个场面。如果一部传记主要由若干场面组成,这就是场面结构。”16场面结构能够对人物生平故事进行裁剪和提炼,选取典型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而建构起传主的人生轨迹。
作为中国史传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史记》当中就有相当部分采用的是场面结构的书写范式。譬如《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聚焦“负荆请罪”这一事件,生动展现廉颇知错能改的大将风范,对“完璧归赵”的讲述则突出蔺相如的机敏睿智和对国家的忠心赤胆。《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则更是场面结构应用的典范。项羽跌宕起伏、身经百战的人生被浓缩为“反秦起义”“鸿门之宴”“楚汉相争”和“垓下之战”四个场面,这不仅概括出项羽的功绩得失,也细致入微地将项羽的人格魅力凸显出来。此诚如黑格尔所言:“这种本已界定的个别动作应当和后来要加上去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使这种范围较广的材料与这个别事件的发生过程经常发生联系,不应脱离这个别事件而独立。”17
当下,中国非虚构文艺承继场面结构的史传创作传统,通过中心场面、次要场面、过渡场面的协同,将人物与时代、个体与集体联结起来,在对诸多场面的聚焦表现中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叙事效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个重要历史瞬间,以《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和《护航》等7个短片单元,分别对应开国大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女排首夺奥运会冠军、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等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节点,以“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18的场面塑造思维,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回望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个体与国家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电影《革命者》选取历史横断面,以李大钊行刑前三十八小时所发生的故事为中心场面,穿插讲述其带领革命青年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热血历程,形象生动地将革命“播火者”的形象再现出来。纪录片《我们的四十年》和《山河岁月》同样以“小人物,大历史”的场面结构串联叙事,显示出浓重的史传意识。其中,《我们的四十年》框定六个社会学主题,真实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四十位普通人的逐梦故事,以人物为场面结构的核心,回望四十年间中国社会的辉煌巨变。《山河岁月》不同于以往文献纪录片讲史说理的严肃气质,其在百年党史中选取一百个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关键场景中生动又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使党史变得鲜活起来。这既是对党史人物和事件原貌的真实还原,也描绘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
第二,叙事视角上凝聚以古鉴今的思想意蕴。文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受到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文艺作品往往呈现出相异的创作主题,但其题材、形式和风格却常常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返回历史现场、借鉴历史材料、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中国非虚构文艺作品常常融合当代思想和时代主题,形成古今联通、以古鉴今的叙事效果。这不仅体现着文明赓续和文脉传承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
在说史讲实之时,中国非虚构文艺并未拘泥于彼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秉持大历史观的观照视角,力求借历史叙述映照现实、把握当下,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功能和教化启示作用。报告文学《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聚焦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前世今生,客观书写桥梁建设者们克服重重难关、勇于探求极限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作品力图通过展现赵州桥等古代桥梁建筑成就,以此打通现代桥梁与古代桥梁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形象展现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为现代桥梁工程提供蓝本和灵感;另一方面也以古桥喻今人,凸显新时代中国工匠的巧思妙悟,以一脉相承的精湛技艺和勤劳智慧筑就桥梁建设的新高度。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现百年前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探寻道路、追求真理的革命历程。该剧暗含以古鉴今的思想意蕴。“新青年”们为国家的前途命运东奔西走,通过办刊、演讲、辩论和游行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独立、坚韧、创新和担当的形象特质为中华民族觉醒和社会变革注入活力。这种具象化的爱国精神与当代青年助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文化传承有着强烈的互文性,其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与当代的奋斗精神不谋而合。纪录片《河西走廊》《一带一路》和《长江》兼具自然性、人文性和历史性,其在呈现自然风貌的同时,还以时间为线索,重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和长江穿越千年而来,仿佛是时代的见证者,承担着续写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成为以古鉴今的生动体现。
第三,以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激发情感动力。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当中,个体的人性光辉往往与更为宏大的家国情怀同体共生,并构建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情感根基。《史记》里有诸多对人物高尚品德的赞扬和对为国家利益牺牲自我的记载,屈原、李广、大禹,甚至作者司马迁本人的人生经历都与国家兴衰紧密关联。《礼记·大学》中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亮出“先忧后乐”的人生哲理。这些观念基于中华文明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集体文化认同,将个体、家庭和国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为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的异型同构提供情感动力,并成为影响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
新时代以来,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者从历史长河和当下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的表达融为一体,成为非虚构文艺作品审美的内生情感动力。报告文学《乳娘》以鲜活笔触描述抗日战争中胶东乳娘这一群体,表现胶东育儿所三百多位乳娘在抗日战争中不顾个人安危,以血肉之躯抚养八路军将士后代的感人事迹。她们用悲悯情怀和善良天性展现着自身的人性光辉,又以“信念坚定、一心向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信守承诺、不畏牺牲”的乳娘精神诠释着家国情怀,以及“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历史记忆。电影《红海行动》和《万里归途》皆改编自真实的撤侨事件,分别以军人和外交官为切入视角客观再现撤侨行动,同时塑造出多位具有国族意识的个体人物形象。蛟龙突击队队员和外交官均为集体意识的象征符号,与民族共同体的前途命运相互勾连。影片构建出成长叙事链条,个体人物的成长既是营救被困侨胞的叙事动力,也成为展现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的情感动力。由此,“自我成长—民族精神—大国形象”的情感表意逻辑得以生成,凸显出个体与集体、家庭与国家之间紧密的情感纽带。此外,《辉煌中国》《我们这五年》《国家荣光》和《十年家国十年心》等纪录片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结合,不仅生动展现独立个体的价值追求,还深刻描绘国家发展进程中万众一心和奋力拼搏的民族精神,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实现了个体人性光辉与集体家国情怀的合力激发与表达。
结 语
非虚构文艺甫一出现,就同火热的现实和沧桑的历史保持着亲密联系。非虚构文艺作品以强烈的写实性映照时代风貌、还原历史现场、追求客观真实、再现典型人物,“文本呈现出的现实生活或历史存在,既是实有其事、实有其人的客观自在,同时,又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从而成为审美的具有文学艺术感的作品”19。重史尚实、以古鉴今、经世致用等思想意识深刻影响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叙事理念、人物塑造和审美思维,为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硕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非虚构文艺史传意识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长于在历史长河的草蛇灰线中汲取灵感,以“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为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声,以“以人为本”的人物塑造原则为多姿多彩的人物立传,以“以事为轴”的审美思维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留痕。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史传书写通过对历史的回眸、对现实的描摹和对未来的眺望,不仅为自身的可持续成长注入定力与活力,更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和不竭源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BZW04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王晖:《非虚构:链接于文学与影视之间》,《当代文坛》2019年第6期。
2 8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
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页。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5页。
5 浦江清:《论小说》(下),《当代评论》1944年第9期。
6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2页。
7 [德]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9 丁晓原:《非虚构文学的逻辑与伦理》,《当代文坛》2019年第5期。
10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1师力斌:《打开一座村庄呈现中国——读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6期。
13 17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3、152页。
14 王晖:《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基本面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4日。
15 辜也平:《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 杨正润:《现代传记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页。
18 尹鸿、黄建新、苏洋:《历史瞬间的全民记忆与情感碰撞——与黄建新谈〈我和我的祖国〉和〈决胜时刻〉》,《电影艺术》2019年第6期。
19 丁晓原:《新时代非虚构国家叙事的审美之维》,《当代文坛》2022年第6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