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立心何处 ——评郭严隶长篇小说《万古暖阳》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4期 | 陈佳东 卢 翎  2025年07月25日15:02

内容提要:郭严隶的长篇小说《万古暖阳》是近年来乡土题材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彩之作。秉持以“情义”重新构建乡土中国的美学雄心,在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作家以主人公谭春阳的一生诠释了“守心、博爱、宽恕”修身立德之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震人心魄的精神力量和深广的影响力。为当下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有关重建乡土文明的思考与“预设”。

关键词:《万古暖阳》 情义 传统文化 乡土叙事

21世纪以来,中国乡土世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社会转型改变了乡村政治经济生态,家族流散改变了乡村地缘结构和民间力量消长,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乡村文化伦理裂变”1。如何面对这一变革,如何书写乡土世界,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探讨民间绵延的文化根底,成为当下乡土书写中所面临的精神难题。郭严隶的长篇小说《万古暖阳》以千钧笔力将“做人”这一根本问题写得透彻,是真正的爱之书,情义之书,温暖之书,豁达之书,重新唤醒了坚定的大爱、定义了人生的长度、衡量了乡土书写的可能,重新追溯传统文化中的力量。是近年乡土题材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彩之作。

古往今来,书写“情义”、衡量人性的“冷暖”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主题之一,那些屹立于世界文学峰巅的不朽之作,都蕴含着动人的爱之内核。爱与温度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是对作家思想能力与胸襟视野的考验,同时也是作品质量高度的评判标准之一。当下的文学作品不乏热衷于书写生命中的各种感情与爱,但是整体来看,不是执着于挖掘人生一时或一段特别的情义,便是陷入了情义危机的创作怪圈:精神的焦虑,现实的苦痛,人性的阴暗,情感的背叛,形成了多数作品中呈现出的焦虑、紧张、不稳定之氛围;坚定地能战胜万难的情感反而需要细细找寻。到底怎样书写才能让爱与温度成为震撼心灵的命题?怎样书写才能让一部作品以爱之名于文坛崭露头角?怎样让书中的情义可以启迪人心且隽永不绝?《万古暖阳》这部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情义的力量贯穿书稿满卷。《万古暖阳》在“人”的层面上承载住了爱、情义与温暖的重量。

《万古暖阳》的故事设置在一片远离世事纷扰的乡村之上。故事围绕着谭春阳、孟千秋、白星昱及他们的三个家族徐徐展开,精彩跌宕,跨度百年。故事起始于谭春阳一次临时替演地方剧《塞曲》中的主角,前往白家演戏祝寿,对白家星昱小姐一见钟情;并得到了星昱小姐赏赐的珍贵金指箍。年少的情郎以为攒足够多的钱就能得到星昱小姐,于是去大户孟家做工,结识了孟家的千秋少爷,与之成为交谈甚欢的伴读伙伴。孟千秋无意中听谭春阳讲述了金指箍的故事,好奇心驱使之下乔装进白家目睹了星昱小姐的芳颜,自此倾心。两位少年相知的情义终究敌不过对爱情的渴望,孟千秋少爷由于嫉妒,更是仗着自己的身份砍掉了谭春阳戴着金指箍的四根手指。孟、谭二人一日结仇,一生结仇,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孟千秋因欲生恨,谭春阳则是因欲寻道。二者直至古稀之年才迎来了对自己的宽恕、互相的和解。正因故事大部分都在书写隔阂与仇恨,谭春阳所不断修炼与追寻的大爱大道、孟千秋最终得到的感化救赎和二人之间化敌为友的情感,才更打动人心。这涉及对“人”的深度认识,也是这部书以情义立足的缘由。

爱之主题易抒发,落笔实处难描写。作者别具匠心地将爱与情义的发现设置在主人公谭春阳身上,笔墨直探人性的深处,不断在时间的洪流中阐述何为“做人”,刻画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独特人物形象。谭春阳作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有意义与价值的,能在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能不断修正自身的谬误,在痛苦当中一点点寻找、一点点坚守着爱与道义,用完整的一生来完成对其的探索与坚守,终于在古稀之年让爱与道成为自己生命的代名词,形象丰满且真实。这种最终达到“君子”境界的人物形象并不容易树立,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直接将谭春阳放置在极高的道德水平之上的。具体来说,谭春阳的成长道路是以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诠释爱与道的具体内容:守心、博爱、宽恕;用一生的时间跨度完成追寻道义的进程,最终在人物形象上汇集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首先便是谭春阳的守心。星河谷本来也是民风比较淳朴,家家很注重言行举止的村落。有渊源的家族都有着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故事背景为谭春阳进一步探索纯洁的大爱大道大德进行了铺垫,也成为孟千秋背离道德而生活惨痛的依据。剁指风波时,二人二十岁出头,刚到了该说亲事的年纪,因为血气方刚尚不成熟,仇恨很轻易地埋藏在了二人心间,并一发不可收拾。观照现实,人年轻时很容易生这样的冲动与谬心。谭春阳一心想要报仇,机缘巧合下来到了传授伏羲学说的云止书院;院长知无先生以传授复仇方法为由让谭春阳抄写《大学》百天,时时刻刻念“安住当下”的口诀,并教育他何为“公道不找”“福祸相依”“在己不错”的守心之道。虽然谭春阳此时对这些道理的理解尚浅,但经过百日的修行,已能控制住自己的复仇之心,并开始迈进了外出学艺的新生活。对比之下,同一时期的孟千秋因为还浸淫在仇恨的心思之中,不免做出了很多错事,终于长成了一颗谬心,害人害己,终与原本温文尔雅的千秋少爷形象渐行渐远。由此,谭春阳在人生修行的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即找寻明德、坚守本心,虽然不能像争得一时胜负般来得爽快,但是守住本心会通往光明磊落的未来。一时吃亏、遭祸并不可怕,跟随本心走正路总能体会到生命的馈赠。

其次,博爱是谭春阳此后学到并实践的又一品质,他不断给予着身边人最纯粹的爱与尊重。在明德、本心的坚守之下,谭春阳很快度过了惨痛的少年时光,再次返乡的春阳变成了一个有见识、有爱心的好青年。白星昱此时是带着四个孩子的寡妇,作为生产小队长的谭春阳却不敢对其生出一点亵渎之心,无私地帮衬着白星昱。成家之后,谭春阳对白星昱的四个孩子视如己出,爱之深计深远,哪怕为此受不少委屈也并不在意,只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幸福。孟千秋仗着大儿子宝瑜的职位,对谭春阳家的买卖进行了多次阻碍,谭春阳认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不用去回应仇恨;对于那些拜高踩低的村民们,他也能体谅,以德报怨。用最干净无私之心爱伴侣、后代、邻里,谭春阳在践行着道义之路上越走越远,心越来越宽阔,逐渐达到了爱乡村大地、爱天地自然的坦荡境界。故事越读越令人豁达不已,胸襟开阔。老年谭春阳通过自己的行动,愿意让更多的村民一起赚钱,也希望沙漠化的西大沙终有一天因为自己的耕种变回丰饶绿洲,让这个世界越变越好。随着人物年龄的增长,谭春阳的人物价值也从对本心的坚守,到通由本心的指引过上坦荡无私的人生,并爆发着深广的大爱,传达着人立于天地之间应有远大目标和深远情义。

宽恕是谭春阳形象臻于高尚的最后一步,亦表达人生最难却也最重要的是经常反思,与自己达成和解,与他人互相宽恕。《万古暖阳》最感人的篇章发生在故事结尾,将整篇故事推向了高潮。孟千秋患病失去了自理能力,谭春阳为了不拖累子孙,决定去照顾隔阂了大半辈子的老仇人。故事的开头便是“现在”的谭春阳迈不出去照顾孟千秋的第一步,心生摇摆。回想“过去”的前半生,春阳在仇人给予自己的惨痛磨砺与自己前半生所坚持的初心中犹豫,终于迈出了走向二人重新见面的“未来”。通过与孟千秋的交谈,谭春阳意识到了断指风波中自己也有错误,终于检讨并原谅了自己的过往,也真正从内心深处宽恕了孟千秋。谭春阳前半生虽然守住了本心,决心过好自己的日子,保持着高尚的德品,但是并没有真正放下对孟千秋的仇恨,也没有活得完全自在。谭春阳带领我们看到了恕己恕人并不丢脸也不可怕,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原谅、体谅别人的做法,与敌人言和亦是宽恕了自己的人生,化敌为友象征了心灵的成熟,也就能真正做到豁达与快乐了。

谭春阳用漫长的一生实现了守心、博爱、宽恕这三个修身立德的过程,为我们指出了做合格的人、做高尚的人、做幸福的人之途径。他身上所传递着的大爱大道、寄托着的深厚情义,其实更承载着从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来的精神内核;和至少探寻了文化传承在当下的乡土大地上应该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如果从写乡土的角度来看,谭春阳的力量,《万古暖阳》的意义,在于用文学的方法,于乡村剧烈“变”的事实中,寻找、守护、呈现某些不变的“常”,促进我们理解乡土中国里某些震人心魄的精神力量,探讨绵延了千年的文化之脉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将叙述乡土的美学雄心深植于文本之中,这一切在作品精巧的背景设置上可见一斑,尤其体现在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当中。星河谷坐落在三面环山的西北深处,再往北便是一望无际的西倾草原。星河谷在空间上相较与世隔绝,甚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没有遭受战争的侵略。这就在空间设置上表明了星河谷是一片未被外来力量所破坏、损毁的场所,有保留几千年来传统文明(至少是隐性的精神)的可能性。在时间线索上,一方面,星河谷与世隔绝的炊烟图是有着几千年的生存时长的,云止书院三圣像和清朝节孝牌坊的存在意味着有追溯文明源流的时间线索;另一方面,故事主人公有着近百年的生命经历(1920年代—新世纪),是考察这一个百年内乡土文明与信念“变”与“常”的标尺。并且,对于这近百年发生的事件的筛选,也能看出作者对“常”之侧重。

《万古暖阳》在叙事上有意淡化了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孟千秋买下韩家祖宅时,恰为土地革命的前夜;谭春阳当上生产小队长,正是农村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轻描淡写的“孟千秋入狱十年”刚好暗示了那一段特殊的岁月……作品当中对这些农村土地上发生的重要之事并没有刻意描写,因为作者并不想强调这些运动和斗争可能会对乡土文明造成的破坏或断裂。考察作品略写了什么,就能看出作品所执着挖掘的:描写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立心守德,表层上是叙述一段人生,实则通过叙事上的回避,将历史的繁枝推到幕后,在谭春阳形象本身及系列故事之中直接探寻乡土大地中传承下的不竭力量。所以,谭春阳不仅作为传递做人道理的君子形象,更是历史考量的聚焦点,将乡土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集中于其生命的这段百年时光(1920年代—21世纪),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审察乡土文明的视点。小说里,这种各家于不同程度上坚守生存节操的风气,这样淳朴的和谐的亲密的村民邻里关系,这片能提供直接与古圣贤进行精神交流的村落,这场能培育出君子春阳,又能感化包容千秋的人间,也许只有在乡土中才有建立的可能。不管城市化进程如何加快,“乡村衰落”的事实如何确凿,从乡土中走出的中国人,不该遗忘掉那片土地上的磅礴精神力量。《万古暖阳》中,谭、孟等无数人所传达的大爱大道,深厚情义,“恕”“省”精神,都是作品对乡土文明在当下内涵的找寻与定义,这便是人物形象和故事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如果这种对乡土文明的回望与坚定尚无法实现,那也是《万古暖阳》这一文学作品对于现实的期许。

谭春阳身上承载的新世纪乡土文明是有根有来源的。作者郭严隶多年来研究传统文化,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她“自幼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饱受其熏陶,近些年又潜心深扎地进行研读探究、体证践行,并将《易经》《道德经》《圣经》《古兰经》《心经》《理想国》《形而上学》《相对论》《资本论》等古今中外哲学、宗教、政治、科学等重要典籍,同时参研,加以融会贯通”“发乎忧患意识,和文化人所固有的使命担当责任感,怀着回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召唤的激情”2,将所书写的新乡土文明链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上,为衰退的乡土文明找到强大的精神根基,期待其涅槃重来。同时,又发现了今人对传统文化存在着某些误读误解的问题,为悠久的传统文化正名。在《万古暖阳》的后记中,作者不无感慨地写道:“社会前行的步伐越来越快,诱惑越发显得普遍巨大,日新月异,裹挟其中的人心,欲不浮躁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难以做到昔日的平静,就很难识得那般的清净,于是便各在一己的层次上进行想当然的解读。”3细读可以发现,谭春阳走上守心正途的动因是在云止书院内得到了精神给养,院长知无先生教授他抄写《大学》,传道伏羲学说、孔老思想。年少的谭春阳虽然无法理解这些圣贤思想,但是借他与乔老先生之口说出了作者对某些曲解圣贤思想的质疑:“谭春阳……心道,那么是羲圣主张叫人算卦吗?总觉得不对劲儿。就想,或许解读八卦图的后人有弄错也未可知。”4不论是现实还是作品中,一些错误观点以为《易经》等经典是算卦专用,或者认为四书五经早已过时(孟千秋只爱近代以来小说,星河谷年轻人认为小孩子读古文无用),其实都延误了我们找寻坚定正确的文明源头。谭春阳用一生证明了这些古老思想的正确性,证明了它们在当下仍然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仍然是个人发展与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郭严隶认为:“真理就在人类文化里,只要各种文化都沿着正确的路径回归到源头处,就会看到它在那里熠熠闪耀,那是一个共有的光点。换句话说,只要将衍流而来的各种文化的根本典籍都做出正确解读,就会看到,任凭文字和语言五彩纷呈、种种不同,其所阐述的,在究竟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5从这个意义上看,《万古暖阳》将乡土文明的来源重溯至史前伏羲时代,是很智慧的。文化有根才有传承,人有心有义才有生命的厚度,《万古暖阳》对于“源”之问题进行了探寻。结尾时,星河谷经济愈发低迷,资源不足,遭受旱灾,更多的农民主动流向城市,这是现代化发展进程必然会导致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谭、孟这百年人生的展示,不管走向何处的星河谷人都钦佩谭春阳的德品,认识到了孩童读古文的用处,谭、孟的后代更是从乡土中汲取到了传统文化的哺育,尽绵薄之力疗愈时代之殇。或许,这正是这部长篇巨制的深远意义所在,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有关重建乡土文明的思考与“预设”。

《万古暖阳》以有力的美学表达,书写着天地间深厚的爱与情义,并且指引了这种大爱是有抵达的途径的。谭春阳岂止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呢?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融入进大爱大道是从立心开始的,立于对人性的不断修炼与修正,立于对身边人的尊重与包容,立于对乡土现实中悠久文化的认同与守护,立于无论走向多远的未来都不忘却人类来时之路,立于对数千载文化源头的探寻与珍爱当中。

注释:

1张艳梅:《乡土叙事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路径》,《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5期。

2 5 刘成:《使命与担当》,《南方周末》2023年7月12日。

3 4 郭严隶:《万古暖阳》,中译出版社2022年版,第495、130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