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部为师范生群体立像之作 ——读李燕燕《师范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徐威  2025年07月24日13:59

相较小说和诗歌,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写作更为讲究它的“选题”。写作者的关注点,对书写对象的选择与挖掘,彰显着写作者的敏锐与独特,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这部作品吸引力的高低。李娟的阿勒泰系列非虚构作品,用质朴而又灵动的文字,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又饱含诗意远方的广袤世界;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等以二本院校学生群体为对象,书写数量最大却也最不引人注目的二本学生生活,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度共鸣;周齐林的《老漂一族带娃记》将目光投向跟随子女进城带娃的中老年农民群体,选题新颖且独特……凡此种种,都是力证。因此,遇到李燕燕的《师范生》时,我很快地撕开这本书的塑封,并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读完了它。于我而言,师范生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群体——我本科时读的是师范专业,青少年时代我在农村接触的绝大部分中小学老师都是师范生,目前我所教的学生大多也都是师范生,因而我说熟悉;说陌生,是因为师范生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他们在中国数十年的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身就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极佳切入点,而我对他们的所知仍然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沿革,那些我目不曾所及的师范生们背后的故事。

这种阅读迫切,隐含着一种期待。这也是纪实性文学作品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尽管《师范生》中很多人物的名字也是虚构的,尽管其中也有作家的艺术处理,但我们仍然相信这些人与事的真实性,仍渴望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更多的信息。相比而言,小说中的真实是提炼、压缩、转化的真实,而非虚构中的真实则偏向于铺展的、直面的真实。这些真实,往往来源于作家的田野调查。在《师范生》中,从重庆、贵州到北京、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的首批中师生到当前再度“师范热”中的硕士研究生,从教育战线数十年的坚守者到中途更换赛道的退场者,李燕燕秉承着实证精神,不断走访、探寻、倾听、查阅、记录,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所掌握材料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一部作品的质地。对于李燕燕来说,这些丰富的素材,既是财富,也是一种挑战。原因在于,李燕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还是一名作家——她不满足于将这些材料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要通过她具有创造性的眼光与技艺完成筛选、组合与转化,用艺术化手法呈现中国四十余年来数百万师范生的命运画卷。因而,我们看到在《师范生》开篇中的杨大萍、杨小萍以及那场谋划已久、延宕两年的二十周年同学聚会,就悄然间构成了本书的重要脉络。以这条线为支点,杨大萍与妹妹杨小萍、女儿小妮两代人相继奔赴教育战线,是无数师范生家庭的缩影;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中师生、本科生到研究生,从80年代的“吃公家饭”到90年代的自谋职业再到新世纪的“定向委培”与“优师计划”,从“走出山村”到“走进山村”,四十余年间师范生群体的起起伏伏也可见踪迹;以散点为支撑,扎根乡土的刘丽荣、艰难进城的邓代林、从乡村语文教师到专业作家的张远伦、放弃编制进入私立学校的顾晓军、边疆支教的汪小静、弃教从商的江老板和吴同学、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师王红旭等等,既是独一份的命运个体,也是众多师范生面对生活所作种种抉择的代表,他们共同构成了数百万师范生的多样化面貌。可以说,《师范生》以历史为脉络,以个体为支撑,试图透过一个个迷茫的、焦灼的、心酸的、普通的、不凡的、坚守的、创新的、无私的师范生的生活轨迹,为师范生群体立像,为影响千家万户命运的教育发展史立像。

为群体立像,尤其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遍布在中国广袤大地各处的、横跨不同历史时期的师范生群体立像,难度自然不小。李燕燕的叙事策略之一是以代表性人物为个案,以独特的细节打动人心。比如,1992年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带领一群乡村少年冲击“华罗庚金杯”少年邀请赛的陈小伟,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小伟在从教生涯中获得一沓沓奖状,带出一大批优秀学生,让一个不起眼的村小远近闻名。他有丰富的竞赛辅导经验,已经集结成书,却因出版费过高而无力出版。作为一个纯粹的教书匠,陈小伟不走关系不送礼,不套近乎不邀约,只坚守着他为人子的孝道与为人师的师道,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他的初心与担当。“扎根乡野,陪着母亲,看着孩子们长出翅膀远走高飞,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李燕燕用数千字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个平凡而又非凡、令人尊敬又多少令人惋惜的乡村教师形象。

作为一个作家,仅仅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化记录也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个体化的感受、思索、探究、发现与判断。在《师范生》中,我们还看到李燕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官方文件、时评报道等佐证材料,对师范生群体的生活与命运进行深度思索。换而言之,她不仅仅记录他们是谁、做了什么、为了什么,还试图探究个体命运与时代变革的复杂关系,探究师范生、教育制度与国家发展的种种关联。当然,这些艺术化的记录,无法囊括这数量庞大的、遍布祖国各地的、影响千家万户的师范生全体样貌,但总能让我们从中了解这一群体的历史与现状,能让我们略见一斑;这些思索与探究,未必有最终的、唯一的答案,但足以见出一个作家的敏锐、情怀与使命。为师范生群体立像,记录一代代师范生的生活,让人了解师范生群体,进而引发更多人关注师范生群体,去发现更多师范生背后的动人故事——《师范生》更广阔的的意义,正在于此。

2025.7.2

(个人简介:徐威,1991年生,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兼任惠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文学》《作品》《天涯》《诗刊》《中国诗歌》《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发表作品小说、诗歌、评论四十余万字。著有《群像与个体——“90后文学”论稿》《文学的轻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