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永:不“伏”不行
今年7月7日小暑之前,我写过一篇《小暑逢庚起初伏》,然意犹未尽;故在入伏(7月20日)前夕,又谈了谈数伏。不过,由于赶稿匆忙,甚为粗疏,故于末伏(8月9日)前夜,又作了些增补修订。
不管是“夏至三庚数头伏”,还是“小暑逢庚起初伏”,都离不开“庚”,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之“庚”。还有与之相配制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物质世界万事万物之“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得了解一下。
“五行”与“干支”,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密钥”,不了解一点还真不行,你想读点古书,读到哪里,堵到哪里。
“五行”,这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的哲学范畴与文明之根的创制,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对周武王讲,在大禹治水之时,“五行”乃上天所赐予“洪范九畴”之一,让大禹顺应天道规律治理洪水,乃至于治理国家。这则资料见于“五经”之一《尚书》。据《尚书·洪范》记载:“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简言之,“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西汉伏生及弟子所撰《尚书大传》,对“五行”的价值和功能阐释得很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唐代大儒孔颖达对于“五行”的“行”,作了进一步阐释:“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既讲了“五行”作为“道”的形而上者之“五气流行”,使万事万物皆具有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性质之一;也讲了“五行”作为“器”的形而下者之“世所行用”,亦即从实用的意义上讲,“五行”即“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关于“五行”的定义和作用,历代硕学鸿儒多有阐发;特别是对于汉字的研究与释义,东汉乃集大成者也,譬如刘熙的《释名》,许慎的《说文》,班固的《白虎通》等。刘熙《释名·释天》曰:“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金,禁也,气刚毅能禁制物也。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水,准也,准平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班固《白虎通》云:“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许慎《说文》亦云:“金:五色金也。黄(金)为之长,久霾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形中。今音。凡金之属皆从金。”《白虎通》云:“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说文》亦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白虎通》云:“水之为言准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说文》亦云:“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说文》亦云:“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白虎通》云:“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说文》亦云:“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
《说文》解释“五行”与“干支”的每一个字,最后一句都是“凡某之属皆从某”,说明“五行”与“干支”,皆为造字之偏旁部首。据许慎《说文解字·叙》称:“黄帝之使仓颉,见鸟兽蹏(同蹄)迒(读杭,野兽的脚印或车轮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据隋代萧吉(汉初相国萧何二十八世孙)撰《五行大义》讲:“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仓颉与大挠,都是轩辕黄帝时期的大臣,说明汉字与“干支”的创制,已是四千六七百年前的事情。不过,其中“支干因五行而立”,与《尚书·洪范》记载“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以及《尚书·甘誓》记载“有扈氏(夏初部落)威侮五行”等相较,“干支”与“五行”创制年代之先后有牴牾。由于世代太过古远,古之史料零星而矛盾,故不纠结这些。
“干支”为一体,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和树枝。“干支”中的“十天干”,讲“天道”;“十二地支”,讲“地道”。“天道”与“地道”,均包蕴着“人道”与“物道”,都在演示着一个事物的全体,以及从生到灭“全闭环”的完整流程。比如“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从小篆的字形来看,以东汉许慎《说文》所讲(辅以东汉刘熙《释名》之阐释),如下: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带孚甲之象。甲象人头。凡甲之属皆从甲。”(《释名》:“甲,孚甲也,万物解甲而生也。”)
“乙:象春艸(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释名》:“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
“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将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读炯)。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属皆从丙。”(《释名》:“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见也。”)
“丁:夏时万物皆丁盛。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释名》:“丁,壮也,物体皆丁壮也。”)
“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抅绞也。戊承丁,象人胁。凡戊之属皆从戊。”(《释名》:“戊,茂也,物皆茂盛也。”)
“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属皆从己。”(《释名》:“己,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
“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庚承己,象人‘齊’(‘齊’下内加‘月’,读齐。这个字特指人的生殖系统部分,所以字形构造比较繁琐,字库里找不到,暂以‘齊’代之)。凡庚之属皆从庚。”(《释名》:“庚,犹更也。庚,坚强貌也。”)
“辛: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䇂(读千)。䇂,辠(罪)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属皆从辛。”(《释名》:“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怀孕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叙也。与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胫。胫,任体也。凡壬之属皆从壬。”(《释名》:“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也,至子而萌也。”)
“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属皆从癸。”(《释名》:“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土也。”)
认真读过,你会发现,“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不仅仅是单纯十个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符号,它既包含着天道轮回(春夏秋冬)与万物生长兴衰的规律,也象征着人体从头到足的十个部位,更像是一颗种子的生长全过程。“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过更注重季节轮转的每一个月份,以及大地上万物的生灭规律,与人的孕、生、幼、壮、老、衰、灭、再生之道——我特地在“十二地支”的每一“支”后面,用蓝笔标明了人的孕育生长规律。如果说“天干”象征人之形,那么“地支”则象征人之生。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音意皆同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注】李阳冰曰:‘子在襁褓中,足倂也。’”(“怀上了”。)(《释名》:“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凡丑之属皆从丑。”(“动上了”。)(《释名》:“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于《易》为《艮》,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限止也。”)
“寅:髕(殡)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宀(读冕,指房屋、屋顶、蓬盖等)不达,髕寅于下也。凡寅之属皆从寅。【注】徐锴曰:‘髕斥之意,人阳气锐而出,上阂于宀臼,所以摈之也。’”(“顶上了”。)(《释名》:“寅,演也,演生物也。”)
“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出生了”。)(《释名》:“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于《易》为《震》。二月之时,雷始震也。”)
“辰:振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凡辰之属皆从辰。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皆从辰。【注】臣铉等曰:‘三月阳气成,艸木生,上彻于土,故从匕。厂,非声,疑亦象物之出。’徐锴曰:‘匕音化。乙,艸木萌,初出曲卷也。’”(“活动了”。)(《释名》:“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有成了”。)(《释名》:“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于《易》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
“午:啎(音意皆同忤)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与‘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顶牛了”。)(《释名》:“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于《易》为《离》,离,丽也,物皆附丽于阳气以茂也。”)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凡未之属皆从未。”(“老成了”。)(《释名》:“未,昧也,日中则昊向幽昧也。”)
“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精明了”。)(《释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
“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读皱,天子饮的美酒)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指丣字上面一横),闭门象也。”(“糊涂了”。)(《释名》:“酉,秀也;秀者,皆成物也。于《易》为《兑》,兑,说也,物得备足,皆喜说也。”)
“戌:㓕(灭的繁体字)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于地也。五行,土成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凡戌之属皆从戌。”(“安睡了”。)(《释名》:“戌,恤也,物当收敛,矜恤之也。亦言脱也,落也。”)
“亥:荄(读该)也。十月,微阳起,结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男人,一女人也。从乙,象怀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凡亥之属皆从亥。”(“再来过”。)(《释名》:“亥,核也,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
由于我国古代的夏历(《夏小正》),乃非常精密的阴阳合历,所以很多传统节日,有的属于阴历,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七乞巧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一寒衣节、腊月初八腊八节等;有的则属于阳历,如清明节、冬至节、数九、社日(春社、秋社)、伏日等。伏日,在秦汉时期,每年夏天入伏的日子以及冬天的腊日,都是节日,合称“伏腊”(见《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尽管现在伏日已不再是节日,可是老百姓私下里还是在头伏、二伏和三伏,都要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俗话常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关于数伏的由来,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很少。《史记》与《汉书》均记载“秦德公时,作伏祠”。“伏”即伏日。秦德公(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乃秦国第六位国君,如果伏日从秦德公开始设立,那么至今已有2700多年。
“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多年以来,我一直琢磨,为什么要设立伏日呢?换言之,数伏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何在?
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云:“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五行之主,土气也。”从天体运行、四季循环来讲,“干支”配“五行”,“十天干”代表着农历一年四季,春天东方甲乙木(青龙),夏天南方丙丁火(朱雀),秋天西方庚辛金(白虎),冬天北方壬癸水(玄武),中央乃戊己土(勾陈/螣蛇)。“十二地支”代表着农历一年十二个月,春天从建寅正月开始,即春季三个月——正月寅木,二月卯木,三月辰土;夏季三个月——四月巳火,五月午火,六月未土;秋季三个月——七月申金,八月酉金,九月戌土;冬季三个月——十月亥水,十一月子水,十二月(腊月)丑土。“天干”的土,戊己土在中央;“地支”的土,辰戌丑未,分别置于春夏秋冬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据传说,华夏民族自远古大挠创制“干支”以来,便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包括纪月纪日),亦即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相配——从“甲子”开始,正好六十年一个周期,叫做“一甲子”,也叫“六十花甲子”——六十岁称“六十花甲”,就是这么来的。紧接着,再开始下一个“甲子”,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四季轮回,本应是春夏秋冬顺序相生的,然而实际情况则是——先从春天甲乙木开始,乃由之前的冬天壬癸水生之(水生木);春天甲乙木,再生夏天丙丁火(木生火);夏天丙丁火,与秋天庚辛金,却构成了相剋的关系(火剋金);而秋天庚辛金,又生冬天壬癸水(金生水)。也就是说,春夏秋冬的相生关系,春夏相生,秋冬相生,冬春亦相生,只有夏秋是相剋的,构成一种特殊性。事出“反常”必有“要”。“要”即要害、关键、问题与矛盾。那么要害、关键、问题和矛盾的症结在哪里呢?夏天丙丁火生什么?生中央戊己土(火生土)。中央戊己土生什么?生秋天庚辛金(土生金),当然“万物都是土中生”。然而,夏天是直接入秋的,本该是由酷暑顺利地转入凉爽天气的,可是“火剋金”,炎火压制着凉爽的到来,因而“火剋金”的问题必须解决,或曰,至少要给出一个规律性的经验性的合理性的解答。就这样,“伏日”便应运而生——“火剋金”,三板斧,金冒头,便砍之。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庚日为金,火剋金,金畏火,惹不起,躲得起,一而再,再而三,故夏至三庚以后,逢庚“伏藏”之,三庚“三伏”之;庚“伏”了,火旺了,故“三伏”酷热之,已然成为一个规律。据隋代萧吉《五行大义》引述《季氏阴阳说》:“夏至之后,三庚为伏,亦畏火也。”故每逢庚日必“伏”之,不“伏”不行。
这也不是孤例。比如,夏历中闰月的设置,就是为了合理解决月相周期(每月大尽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回归年周期(通过“十九年七闰”调节,使农历年均长度逼近365.4222天的太阳年)、节气校准(“闰月无中气”)等平衡的问题,使古老的阴阳合历之夏历,精准而精密地运行,道并行而不悖之。
今年三伏的具体月日时间,前面讲过,我在《小暑逢庚起初伏》一文中已经写过。谨摘录几节相关的文字——
由于每年开始数伏的日子,必然在小暑三候之内,故俗话说“小暑逢庚起初伏”。不过,这只是个“概数”。在每年小暑十五天里,有的年份是小暑后的第一个庚日数头伏(比如去年即2024年就是小暑后第一个庚日起初伏),有的年份则是小暑之后的第二个庚日(比如今年即2025年则是小暑后第二个庚日起初伏)。笔者从2012年到2032年这二十年里的数伏日考查过来,小暑后第一个庚日数头伏的占11年,第二个庚日数头伏的占9年,基本上对半开。所以总体来看,俗谚“小暑逢庚起初伏”,还有个“逢头庚”或者“逢二庚”的问题,尽管都在“小暑十五日”这个“概数”范围之内。
数伏,数伏,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伏?《释名补遗·释天》:“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关于伏,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南北朝宋代裴骃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唐代张守节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综上所述,伏有两层意思:一是“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讲的是伏的字面意义,即躲避酷暑找凉快之意。二是“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讲的是数伏之由来。简单地讲,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尽管金秋必然取代炎夏,亦即“以金代火”,但在炎夏火盛之时,金却只能“伏藏”。故唐代颜师古释之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金也。”
至于从哪天开始数伏?最准确的说法是俗话所说的“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也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亦即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唐代徐坚等奉敕撰写的《初学记》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今年夏至(6月21日,即农历五月廿六)后第三个庚日(7月20日,即农历六月廿六)是庚寅日,从这一天开始起初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7月30日,即农历闰六月初六)是庚子日,从这一天开始入中伏;今年立秋(8月7日,即农历闰六月十四)后第一个庚日(8月9日,即农历闰六月十六)是庚戌日,从这一天开始入末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8月19日,即农历闰六月廿六)是庚申日,此日已出伏——伏天结束。此后5天(8月23日,即农历七月初一)是处暑。处暑一般在数伏结束前或者后的二到六天左右。处暑的处,停止之意。俗话说:“处暑伏不来。”明人张岱《夜航船·天文部·秋》亦讲:“处暑:处,上声,止也,息也。谓暑气将于此时止息之也。”
最后补充两句,数伏是阳历,二十四节气也是阳历,数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来确定,故有的年份初伏离小暑近点,有的年份离大暑近点。今年在大暑前两天。同理,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初庚数末伏”,末伏是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的。有的庚日在立秋当天,那叫“伏包秋”,较为少见(我查了一下《万年历》,从1991年到2031年的40年里,仅有5次“伏包秋”);有的庚日离立秋远点,有七八天的,譬如去年——2024年即农历甲辰龙年和明年2026年即农历丙午马年,都是立秋后第七天起末伏,秋后伏天较长,故天气酷热;有的庚日离立秋近点,只一两天,譬如今年,就是立秋后第二天起末伏,秋后伏天短,故天气不至于大热。
李建永,笔名南牧马,杂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学者。山西山阴人氏,曾在阳泉市工作多年。现居北京。从业媒体,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太阳鸟”中国文学年选杂文卷主编。著有杂文散文集《说江湖》《说风流》《母亲词典》《中国杂文·李建永集》《我从〈大地〉走来》《园有棘:李建永杂文自选集》等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