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三晋烽火凝笔端 抗战精神永相传
来源:文艺报 | 刘鹏波  2025年07月21日07:07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太行、吕梁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斗争,支撑了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山西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推动抗战题材主题创作,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深情书写英烈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中华儿女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多山西贡献。

传承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山西阳泉狮脑山上,直插云霄的纪念碑形如一把刺刀,仿佛在无声述说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不远处,百团大战纪念馆静静矗立。纪念馆内,一盏锈迹斑驳的油灯“照亮”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这盏灯是被誉为“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的范子侠将军的随身之物。百团大战期间,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十旅旅长的范子侠正是在它的微弱光芒下,仔细研究地图,精心部署作战计划,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也是八路军在山西进行的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之一,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不久前,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他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山西是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主战场之一,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所在地,也是创建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三大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八路军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支柱和基础,有力地牵制了侵华日军大量兵力,为全国持久抗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山西抗战具有战略地位突出、军事行动频繁、根据地建设示范、全民抗战典范、游击战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升华等特点。”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党史研究四室主任许兴达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和太行、吕梁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这些精神生动体现了山西人民以各种形式投身抗日救亡的全民伟力。“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真实写照,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凝聚着中华民族光荣的历史传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应当倍加珍惜革命前辈留下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让它们成为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文艺作品汇聚起大众文化力量

在山西抗战史上,沁源围困战写下了光辉一页。八万沁源人民万众一心,与敌鏖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余人,经过两年半的围困,最终取得了胜利。1944年12月,作家周立波用近一个月时间走遍沁源围困战现场,把一路见闻写成了报告文学《沁源人民》,称赞“勇敢忠贞的沁源的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其他根据地的英勇忠贞的军民一样,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节,高扬到霄汉,而且将要流芳于千古”。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诞生于烽火硝烟中的山西抗战文艺作品如《沁源人民》一样,始终扎根人民、讴歌人民,成为激励全民抗战的精神火炬。当时,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的大批优秀作家、艺术家聚集在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各类文化团体、文学组织、文艺报刊和戏剧演出队层出不穷,大量记录抗战历史、塑造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包括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马烽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丁玲的《临汾》、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刘白羽等的《八路军七将领》《记左权将军》等文学作品,丁玲的《重逢》、李伯钊的《母亲》、宋之的的《旧关之战》、崔嵬等的《八百壮士》等戏剧作品,《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等音乐作品,《太行风云》《百灵庙大捷》等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地域特色浓厚、艺术形式多样,汇聚起前所未有的大众文化力量,促进了全民抗战的历史进程,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整体而言,山西抗战文艺在艺术表达上更加注重通俗易懂、强调好读,有力推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特别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关注现实、深入生活、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以及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刘江的《太行风云》《太行飞虎队》、杏绵的《地下小学》、田东照等的《龙山游击队》等抗战题材作品也接连出现。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们既是战士、又是作家,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北方农村的生活有了新的认知。”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学文认为,当时的文学艺术家普遍感受到,创作出更多表现百姓生活、能让人民大众接受的作品,是当时最为急迫的任务。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建立的各类文化机构,全国文化工作者纷纷到山西参加抗战,以及当时涌现的大量面向群众、团结抗战的秧歌剧、版画、说唱曲艺等通俗文艺作品,都深刻影响了作家们的创作。

山西抗战文艺充分展现了山西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从中可以深入了解到山西抗战的社会背景、战争过程、人物事迹等,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传承历史记忆。这些作品生动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为研究山西抗战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视角。

深耕红色主题创作,讲好抗战故事

抗战题材一直受到山西作家的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山西作家不仅拓展了抗战题材的表现领域,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有新的探索和突破。如《地下小学》描写抗战期间文化斗争,《红色银行》表现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战线,《重回1937》表现普通抗战士兵命运,《和平》注重从普通人的命运抉择中表现抗战胜利的必然性,《红星杨》通过“红星杨”意象表现战争年代不同人物的精神世界,等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山西省作协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抗战题材文学创作。“在今年出台的《山西省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扶持激励办法》中,我们明确将抗战文学创作作为重点扶持和激励的主题内容之一。”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山西省作协积极组织作家深耕红色主题创作,聚焦中华民族抗战史诗和三晋英雄篇章,倾力打造精品力作,用文学凝聚民族复兴伟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精神力量。山西作家不仅在抗战主题长篇小说创作上持续发力,在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方面也有不俗成绩。“山西作为抗战时期主战场,承载着光荣革命传统与丰富红色资源。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入挖掘、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李骏虎表示,新时代书写抗战英烈、讲好抗战故事,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深入挖掘历史史料,准确把握历史事实。“广大作家要深入挖掘抗战精神中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生动展现英雄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真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要通过讲好抗战故事,以真实感人的红色历史凝聚爱国力量,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同时要注重创新表达方式,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除了文学创作,山西省作协还策划开展了多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聚焦山西抗战题材,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深情书写英烈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3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采访活动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文学的形式讲好抗战故事,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网络作家我爱小豆在亲历此次采访活动后如是说。此外,很多志愿者也在自发地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贡献。阳泉城区义井联校小学老师姚永田从小听抗战故事长大,工作之余研究家乡抗战史、编写校本教材,在校园义务宣讲红色故事,努力让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烽烟太行,英魂永存。山西军民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传奇,已经通过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它们如同范子侠将军留下的油灯,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以永恒的光芒指引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些闪耀着民族气节的精神火种,必将持续点燃我们奋进的激情,激励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