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素人创作为何如此动人
来源:文汇报 | 晓芳  2025年07月17日08:24

一位60岁的农民工安大叔用粗粝的手执笔写下《我的母亲》,直击心灵的动人文字,被网友称为“当代《背影》”。安大叔并非孤例。外卖员王计兵《赶时间的人》捕捉奔波剪影,“沂蒙二姐”吕玉霞将田间犁痕化为诗句,菜贩陈慧守着摊位铺展市井长卷……随着“新大众文艺”的浪潮正漫过文坛堤岸,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华丽殿堂,而是所有人可播种可耕耘的广阔沃土。

这些劳动者的文字能掀起风暴,源自真诚与朴素的力量。当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将人层层包裹,当网红表演的套路令人疲惫,安大叔笔下“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的母亲剪影,农民工刘诗利“读书就是把自己弄得好一点”的朴素方言,恰似一股清流。没有高深的学养、没有精致的修辞,只有源自生命本真的感受,却引起了最广泛的集体共鸣。

必须看到,技术革新正在重构文艺创作生态。到今年5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33亿,数字技术使“人人都是剧作者”从理想变为现实。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指出:新大众文艺浪潮中,作者与读者、作品与观众的传统区隔正被打破,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更是“剧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

当然,野花遍地的田野也需修枝培土。当新大众文艺呈现爆发式增长,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也需正视。如何让审美不被流量裹挟,同样值得深思。

让我们珍惜并守护好这片沃土,给劳动者以更多汲取养分的创作空间,也让更多专业创作者重回生活现场。毕竟,好作品,“从地里长出来”的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