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凝聚奋进力量 勇担文化使命 ——中国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5年07月16日08:28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极大地激励了包括电影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7月14日,“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中国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现场,暖意与振奋交织。参加座谈会的艺术家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思想深邃、情真意切,为下一阶段电影乃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家表示,要牢记嘱托,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我们8个人,更是对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深切期许,是对全体电影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励,亦是对青年电影人寄予的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电影艺术家代表、中国影协主席陈道明说。“我们要不断深入生活、扎根沃土,克服浮躁之气,沉下心来增强思想修养、艺术积累和创作能力,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从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中挖掘题材,依靠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优秀的电影作品,去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喜爱。我们唯有以真诚之心、专业之力、赤子之情,方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不负人民的热切期盼,不负时代赋予的千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电影艺术家代表、导演艺术家肖桂云说接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心情十分激动,倍感振奋。肖桂云表示,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电影界的关心和关怀。她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深有体会。肖桂云回忆了自己和丈夫李前宽导演电影《开国大典》的经历。“1988年7月31日通过的文学剧本,11月11日即在中南海开机,1989年10月1日在全国放映。500万元的拍摄成本,一年的创作周期,片中138位历史人物一一展现,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依照惯例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他们毫不犹豫、满腔热血接下这一重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终拍摄出了一部主题鲜明、叙事清晰、人物鲜活的优秀的弘扬主旋律的影片。肖桂云说:“李前宽曾说电影就是他的生命。他也用自己的行为爱着电影。他这份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激情,也鞭策着我继续坚持电影创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电影事业的发展是无限的。我会为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尽最大努力,为时代、为人民创作更多精品佳作。”

“总书记对文艺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怀,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表示,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始终是戏剧工作的中心环节。当下,面对戏剧创作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更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我们,要尊重艺术规律,将创作之根深深扎进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将笔触探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真正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并在风格题材上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努力向精品乃至经典迈进,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努力创作出接地气、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把真正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奉献给时代。

“扎根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本分,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看来,“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就是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从人民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只有扎根生活,才能让作品有根、有魂、有温度”。潘鲁生谈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创作最现实的出发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时代、聚焦当下,将那些感人的故事、奋斗的精神、动人的人物和创新的活力融入作品之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奋进的中国;要深入生产生活一线,观察、体验、记录、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所思所想,表达新时代的节奏和主旋律,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人民,站在时代的前沿,作品才能接地气;要读懂这个时代,用敏锐的观察力,把握那些反映时代进步的新题材、新人物、新故事,用真诚的创作、精彩的故事反映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用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表达的文艺作品,用当下的视角、审美和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强调要“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崇德尚艺是中国电影人赓续传承的精神基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电影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许。作为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的姜昆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他谈到,“以文化人,责任重大”,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关乎文艺创作的质量、关系文艺事业的生态健康,因此更应严于律己,自觉履行引领、示范的社会责任;“以德润心,传承为先”,从梅兰芳到常香玉,前辈艺术家用一生诠释了“学艺先学德,从业先做人”的真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不仅要传承精湛的艺术技艺,更要赓续高尚的艺术品德,在创作中坚守人民立场,不断增强艺术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要“以艺塑魂,初心为要”,坚定地向低俗媚俗、见利忘义说不,在创作中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文艺创作环境。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认为,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为人”和“从艺”是高度统一的。坚持崇德尚艺、追求德艺双馨,不仅体现为对自我的要求和对艺术的追求,更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与作品能够传世之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抒写人民心声,将个人的创作与作品的社会效益紧密结合,推出更多展现人民情怀的精品佳作;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实践,通过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冯巩谈到,学习总书记的回信,曲艺人更要崇德尚艺,秉持和发扬老一辈曲艺家的艺术风范,把德行和技艺拧成一股绳,让从艺和做人融为一体。“曲艺家骆玉笙先生曾经说,腔调里得有烟火气,这烟火气就是生活的沃土,是曲艺工作者怀揣的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冯巩看来,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曲艺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创新不是丢了老手艺,而是要让老故事跟得上年轻人的需求”。新时代以来,广大曲艺工作者走戈壁、下矿井、住村寨、进军营、入学校、访社区,足迹遍布全国,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了欢乐和祝福。未来,广大曲艺工作者还要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将脚步迈向更为广阔的基层与边疆。以服务人民作为宗旨,让文艺的种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开花结果,要用更多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现新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生动描绘中华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

“新时代,我们的艺术理想应当怎样契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希望和艺术创作本身应具有的高度和深度,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表示,中国美术在新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更多地聚焦于时代和人民,尤其是持续开展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用丹心巨制反映党的光辉征程、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质量的作品,而这个分量和质量就在于作品中是否突出了时代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