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启明茶社”一文有感
1945年,我从烟台来到北平的盛新中学读书,先在西什库小学暂居,而后搬入盛新中学对面北官房胡同内的一所公寓。读初二、初三那会儿,有两件事印象深刻:一个是听相声,另一个是1945年12月蒋介石来北平,在太和殿广场同北平大中学校的学生见面。
先说蒋介石来北平。盛新中学是教会学校,自然要组织学生前往,大部分同学都去了现场。可12月16日我因患重感冒发烧,卧床不起,请了病假。同学王家树回来后,只对我说了两个字——没劲,看来这个活动挺没意思的。
再说听相声。来到北平后,这里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有趣,哪怕口袋里的钱不多,也想着尝试一下。西什库小学离西单很近,西单北侧路东有一个听相声的茶社,面积不算大,花钱不算多,要是只听一两段,甚至都不用花钱。就这样,我去那里听过几次相声。
如今想来,我去听相声的地方应该就是启明茶社。我只是初听相声的观众,对相声没有研究,但有新鲜的印象。
记得说相声的以常家人为主,常连安是负责人,为人厚道、和蔼,总是微笑相待。他生了六个儿子,二儿子常宝霖,个不高、圆脸,常被搭档当成笑料;三儿子常宝霆、四儿子常宝华也在启明茶社演出。
起初,我并不知道他们几位的大名,只知道他们以“蘑菇”代称。大儿子常宝堃的艺名是“小蘑菇”,在天津说相声,很有名,比侯宝林的名气大。据说常宝堃曾因编演讽刺相声《牙粉袋儿》《过桥票》等,遭日伪政府迫害。1951年,他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慰问团,在前线不幸中弹牺牲,年仅二十九岁。常宝霖的艺名是“二蘑菇”,常宝霆的艺名是“三蘑菇”,常宝华的艺名是“四蘑菇”。“蘑菇”是艺名,没有不敬或侮辱之嫌,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6月7日,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徐德亮整理的《听常宝华聊启明茶社》,细读之下,还是不过瘾,我真希望他多说说“蘑菇”一词的来龙去脉,还有常宝堃在天津相声界声名鹊起的往事,估计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喜欢常家的相声艺术。而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常宝华先生,我和常先生同岁。那会儿去听相声,常宝霖、常宝霆都随父亲常连安,是圆脸,只有常先生是长方脸;我感觉他有些漂亮,当年他的确也讨观众喜欢,叫好声多些,所以我印象颇深。新中国成立后,常先生先到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工作,后来又入了伍,我再也没见过他。
再多说几句。1948年,北平尚未解放,侯宝林不时到王府井路东的一个娱乐场(不在东安市场内)献艺。当时,我在国立北平艺专读书,校址位于帅府园,离王府井很近,所以有机会看侯宝林的演出。那时他还拿电影明星的滑稽样貌作“包袱儿”,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相声段子真是有很大差别。
1973年,侯宝林约郭兰英在晋阳饭庄小聚,郭兰英叫我一同前往。见面后,我们悄悄互道平安,一再鼓励、慰问。后来,我还画了一幅画,以蜡梅、麻雀寓意春天来临,送给侯先生,据说一直挂在他家里。也是玩笑话,我对他说:“我儿子海郎特别喜欢您,想拜您为师。”他马上说:“找我呀。”几年后,春天真的来了,再次见面时,侯先生旧事重提:“海郎怎么还不来找我呀?”
我们杨家怎能有常家、侯家那般出众的相声才华呀!那是“老天爷赏饭吃”,更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诞生的现象,值得尊重,值得传扬,却不可复制,更不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