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新书首发:民间十二问,执念有声
7月1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张晓琴非虚构文学作品《执念》新书首发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首发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执念》作者张晓琴与知名作家刘震云,记者、主持人水均益共话非遗传承、“执念”精神与《执念》背后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出席并发致辞。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蔡岩峣主持。
《执念》一书是张晓琴深入甘肃腹地,聚焦于十二位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人生而创作的非虚构力作。作者足迹遍及河西古道、祁连山隘、拉卜楞寺等地,真实记录了唢呐、宝卷、皮影、剪纸、唐卡、贤孝、太平鼓等珍贵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作品通过讲述西北大地上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深刻诠释了普通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念精神。该书于2025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活动现场
《执念》搭起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广阔舞台
赵萍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张晓琴教授的新书出版表示祝贺。她评价到《执念》是一本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带着浓重烟火气的作品,从河西走廊、甘南草原,到陇东大地,生动勾勒出了一幅西部的、瑰丽的非遗版图。赵萍指出,“执念”就是手艺人身上的那股“劲”。从非遗入手,发掘“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念精神,《执念》搭起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广阔舞台。最后,她期待读者们都能从《执念》里汲取认真生活的力量。
杨庆祥表示,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又深具潜能的组成部分。《执念》的写作,毋宁说是经由十二个传承人,擦亮了十二盏照亮且续接着中华文化的明灯。最近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执念》就是这“两创”的一次生动诠释。
“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
张晓琴、刘震云、水均益三位嘉宾围绕《执念》的创作缘起、价值及其精神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交流。
“他的一句‘不一样’开启了这本书。”张晓琴在活动现场回忆到。一次偶然的机缘,张晓琴聆听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的演奏后深受触动,并在与他演后的交谈中发现,马自刚并不认为自己过的是电影《百鸟朝凤》(注:一部有关唢呐艺人的坚守与传承的电影)所讲述的悲情人生。“不一样”,激起了张晓琴日后一次次地对非遗技艺和非遗人生的追问。从一百多个非遗传承人,遴选出十二个不同传承领域的十二位传承人,历时两年走访、田野调查、案头工作,走进、沉入民间艺人的生活之间,她终写就《执念》。
刘震云以佛理妙解“执念”的两重含义:“一条要破执念,破执念是要破内心的和外在的贪欲。还有一个是要有执念,为什么要有执念?不疯魔不成佛。”他高度评价《执念》除了文学、非遗价值之外,更具史料意义。《执念》是一部具有企图心的作品,张晓琴教授写出了在日渐衰亡的手艺中那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琐屑生活中的惊心动魄。好的文学作品要在生活停止的地方,看见背后暗藏的玄机,张晓琴做到了这一点。她在非遗的背后看到了“执念”,在“执念”背后看见了每一位非遗传人动人的热爱。
水均益结合自身记者经历,将“执念”解读为“一根筋儿”。他特别赞同张晓琴所说“沉默是一场沉默和壮阔的对抗”的观点,认为“执念”中自有战胜恐惧的力量。他指出,非遗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执念》所写的香包、皮影、花儿等等,勾起了他对兰州童年的回忆,“非遗变成我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这是很深层的一种东西。”
互动与致谢
活动尾声,三位嘉宾就“非虚构如何写真实”、“传统与当代的平衡”、“如何面对执念”等观众提问进行了精彩回应。最后,作者张晓琴向两位对谈嘉宾分别赠予了甘肃非遗礼品:刘震云获赠香包传人刘兰芳设计的葫芦香包,暗喻“一句顶一万句”;水均益收到庆阳剪纸肖像,“金剪刀”马路以刀为笔,刻下对家乡人的敬意。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