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2025年7月上半月刊目录
作 品
声音的故事 |李星宇
蓝鹊 |墨见我
你所不知道的忧伤 |柴治平
元宇宙生命法则 |萧星寒
她们 |万 方
我是听障作家,我是无业青年,我是光 |左 右
我在深圳卖猪肉 |孙善文
十万里路云和月 |李 立
五彩斑斓的黑 |谭维乐
案 例
李青专题
为伟大的城市增添一所好学校 |李 青
恐龙灭绝以后:一个精神病人类的自救史 |李 青
新大众文艺就是让每个人类个体都在文学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阎 安
王计兵专题
有一种爱情 |王计兵
把大地走空 |王计兵
飞向高处的力量 |俞敏洪
诗词歌赋,宁有种乎——说一说王计兵的揭竿而起 |田崇雪
现实与梦想的连接点 |王计兵
杨杨、赵闯专题
科学发现与文学想象——PNSO地球故事科学艺术创作计划(2010-2070)进展叙事 |杨 杨 赵 闯
世界万物,皆因人性而幽亮——来自“PNSO地球故事”文学现场的调查与思考 |阎 安
陈锵专题
西安次要生活观察 |陈 锵
当我们写西安的时候,我们在写什么? |陈 锵
观 点
重新认识经验的力量——谈新大众文艺 |谢有顺
走向“新大众文艺”的理论自觉,迎接中国文艺的伟大复兴 |王 军
新大众文艺:新风扑面,雅俗共赏 |邢小利
新大众传媒与精神平权时代的到来 |王进智
新大众文艺的实践与探索——直播、短视频背后的文艺观 |雷彬艺
新大众文艺:开放、融合与共生 |裴祯祥
电商直播对新大众文艺生态和传播的重构 |董海锋
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样本——东莞“素人写作”现象研究 |胡 磊
AI音乐创作:中国实践中的全球化机遇与美学新范式 |杨 樾
现 象
弧线上的光芒 |邓亚萍
江湖路远 |郭德纲
拿什么奉献给你——一个主持人的思考 |张 越
心之所向,步履不停——一个传统媒体人的转型与思考 |周 洲
新大众诗群作品展
王二冬 梁书正 黑小白 希 冀 吴 撇
李春龙 曹 兵 陈 哲 景淑贞 梁小兰
温 馨 温雄珍 易 敏 尹东在 榆 木
张 乐 周 敏 王凤飞
新大众诗群诗人自述
新大众诗歌的“破圈”与“破题” |王二冬
愿我们都成为自己文学的“矿工” |梁书正
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搭建新大众诗歌的情感桥梁 |黑小白
从十里河畔到延河水滨 |希 冀
一棵树如何摇动另一棵树 |吴 撇
半生已过,我从未停止写诗 |李春龙
新大众诗歌传播 |曹 兵
烟火生活,熬煮成诗 |陈 哲
泥土里写诗,沙砾中开花 |景淑贞
新大众文艺 构造诗歌新语境 |梁小兰
如何在新大众诗歌的倡导下写好工业诗 |温馨
新大众写作的初心与使命 |温雄珍
匍匐着生活 仰望着歌唱 |易 敏
散落在生活大地上捡拾麦穗的人 |尹东在
只有真实的写作,才能让诗歌高过灵魂 |榆 木
像河流一样找到生命的出口 |张 乐
脚踏泥土,头顶星光 |周 敏
我在一个叫大涧的村庄写诗 |王凤飞
独化的微信小说 |独 化
关于微信小说的广而告之 |独 化
灯下漫笔 |高志飞
耕者的夜晚 |高志飞
我不想老 |李全文
从我出发到达我们和祖国 |李全文
分 享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小 草
所有故事又到了重新讲述的时候 |小 鹿
一部皮影动画的“基因解码”与“数字重生”——《三英战吕布》创作手记 |王裕民
职业编剧与职业间谍的文学切换 |王小枪
艺术即呼吸——《江南·十二场欢聚》策划与执导随想 |王雪杨 王可然
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李永乐
新大众文艺图鉴:街舞与中华文明基因的当代共振 |夏 锐
新时代声音产品的生命之源 |金盛博
用胶片去记录和表达 |史宏伟
从亚文化到新国潮,我的街舞人生,我们的文化突围 |韩 宇
创新·回归·超越·赋能——新大众文艺在网络视听领域的发展实践与思考 |王兆楠
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文精神 |贾 磊
我的短视频自媒体之路 |刘春阳
让文艺更好地回归大众、服务大众 |郑华平
新大众文艺,要流量更要留量 |冯子末
短视频 + 大模型:大众文艺传播的新机遇 |曾光明
新大众文艺:媒介、大众与生活交织的时代新章 |张宇彤
互联网内容社区对新大众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意义 |李亚飞
好内容破圈的密码 |慕容继承
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到来了 |吴欣鸿
我们都是有内容的人 |徐达内
让新大众文艺插上技术支撑和创新驱动的翅膀 |李小鸣
新大众文艺部分优秀作者及作品目录
新大众文艺丛书征稿说明
新大众文艺代表性作者发现与研究计划说明
《延河》新大众文艺栏目更名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