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幻想秘境写到现实深处——《博物馆守门人》《不再逃走的女孩》新书发布会在苏州举行
7月6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青少年阅读馆,苏少社成功举办想象为桥,从幻想秘境写到现实深处——《博物馆守门人》《不再逃走的女孩》新书发布会。作家郭姜燕、石若昕,苏少社副总编辑陈文瑛以及相关编辑、发行团队参加了活动。
在活动现场,《不再逃走的女孩》作者郭姜燕与《博物馆守门人》作者石若昕围绕作品人物原型、从生活汲取写作素材及艺术加工手法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为现场孩子和家长提供写作启发。
郭姜燕强调,写作要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她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不再逃走的女孩》的主角原型是其当文学顾问时班里的特殊女孩,该女孩常逃跑,后因阅读和写作改变。书中教师群像也以熟悉的朋友为原型。她认为,作家就像一个造梦师,在书里不仅为朋友实现梦想,也可以为自己实现梦想,我们现实里到不了的路,实现不了的梦想,就在书里实现,这也是写作的意义之一。最后,她谈到从回避到创作教育题材作品的转变缘由,提出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身边人,包括自己。作为入行30多年的老师,此前她觉得老师行业众人皆知,没什么可写。她深入观察后发现,不同人眼中的老师不同,由此她就站在一个老师和作家的身份,同时又是一个曾经是学生的角度,以及妈妈的角度,综合了很多人的视野后,再来看教育,来看老师,就发现了很多新鲜的不一样的东西。
郭姜燕石若昕认为,写作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实逻辑,它就像是一副骨架,撑起不同的血肉。因此要先观察生活,以生活经验为鉴,人物语言和行为要符合现实认知,要运用生活中的情感逻辑设定角色状态,但不能用自身思维套所有人,要理解不同人的行为动机,观察不同角色在面对同样事情时候的不同状态,这样每个人物形象才能生动饱满。谈及新作《博物馆守门人》,石若昕说它起源于和朋友的一次闲聊,她想帮朋友实现做策展人的梦想。她认为她的作品让读者觉得接地气,或者让读者感觉特别真实的人物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亲朋好友,来源于同学和同事以及自身,因为在与他们长时间的相处中,他们的一些性格特色就像灵魂的碎片一样,会不知不觉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最后,她谈到创作动物童话时的秘诀,即既要遵循动物本身特点,又要遵循人类世界的逻辑,将动物特点与人的行为性格融合,可利用动物常见性格创作,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塑造具有反差感的动物性格,这样角色形象才能有趣立体。
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并朗读了作品片段,现场氛围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