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笔记|夏海涛:从泰山农民身上发现泰山——定点深入生活感悟
【栏目语】
2024年,《作家通讯》全新改版,推出新栏目“扎根笔记”,邀请在基层一线工作、驻点、深入生活的作家、文学工作者分享他们对于广袤大地和人民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展现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向人民学习”的精神风貌。
从泰山农民身上发现泰山
——定点深入生活感悟
■夏海涛
缘 起
选择张玉清作为主角,既是一种意外,更是一种必然。
1992年,我在《泰安乡镇企业导报》担任编辑时,便听闻泰山脚下的大津口乡,有位专事种植泰山“四大名药”的农民。他成功驯化了泰山紫草、泰山黄精、泰山何首乌等特有的中草药品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人。此后,他耗费15年光阴,终于寻回在泰山绝迹半个多世纪的野生泰山四叶参,并将其引种驯化种在自己的植物园。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租用直升机,将数百万颗“四大名药”的种子播撒于泰山,实现了让四叶参重返泰山的夙愿。
幸运的是,当年他登上直升机执行播种任务时,我作为现场唯一的送行者,亲自为他拍摄了登机的珍贵瞬间。一个只在村里干过小队长的农民,做成了旁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
社稷之重与个体之轻
泰山实在太重了,放在时间的天平上,它的分量足以撬起半个中华文明。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自古以来便是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记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相传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等远古先贤们,都曾在这里依次出场。
秦始皇和他的儿子在泰山留下了秦刻石,汉武帝竖起了无字碑,唐太宗手书了摩崖石刻,宋真宗朝建成岱庙天贶殿……这些都成为国宝级的珍贵文物,是他们在泰山留下的深深印记。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泰山脚下无数普通农民,他们世代扎根于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勤劳的双手换取生活的温饱。他们的故事没有被文人墨客赞颂,更没有被载入史册,他们躲在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在泰山宏大的帝王文化背景下,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
所以,当我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持续创作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泰山梦》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显而易见:如何在帝王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泰山叙事中,挖掘出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为一个普通农民树碑立传?这不仅需要创作者对泰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在创作中找到独特的切入点与表达方式,展现泰山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冯骥才先生因写出《挑山工》而被授予“泰安荣誉市民”称号,他通过描绘泰山挑山工的群体形象,提炼出了他们共同的精神气质。挑山工的优秀品格,是泰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他的成功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泰山除了帝王文化之外,更有着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内涵。
从对故乡的爱中,找到主人公的情感原点
再次见到张玉清,是在他的紫藤庄园里。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庄园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张玉清是一个朴实的农民,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笑称自己是“40后”,眼神中透露出坚韧和执着。
1985年,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张玉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要通过种植泰山“四大名药”,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家致富路。
这个决定,源于他偶然看到的一本奇书——《泰山药物志》。书中记载了泰山上的“四大名药”:何首乌、黄精、紫草、四叶参,其中四叶参早在1939年就已于泰山绝迹。张玉清决定找齐“四大名药”,尤其是失踪的四叶参,他要将这种失传已久的独特药材引进他的园圃。
短短几年时间,他就通过种植泰山名药走上了致富道路。然而四叶参却神龙不见首尾,他几乎跑遍了泰山的每个角落,历经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始终也没有发现踪迹。直到15年之后,他终于在地理环境与泰山相似的昆嵛山脉,找到了四叶参。
见到四叶参的那一刻,他突然间泪流满面,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油然而生,他发誓一定要将四叶参引种回泰山……此后连续多年,他都带人将“四大名药”种植在泰山的林间溪旁,甚至雇了直升机飞跃泰山,将种子撒向泰山。
一个农民,通过种植药材走上富裕之路,他却华丽转身,从追逐财富到关注泰山。是什么改变了张玉清?
在与一位评论家的交流中,他说:“你和别的作家不一样,你不是过客,你是泰山人!”他的话点醒了梦中人,让我意识到自身独特的身份与视角。作家深入生活,是获取素材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熟悉生活的作家来说尤其重要;然而对于生活在泰山这片土地上的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深入思考与发现,挖掘出事物背后隐藏的逻辑与情感。
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两个故事。
1949年,一位年仅18岁的青年和他的一群小伙伴,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离开家乡投身军旅。在军医速成班里学习了半年就同部队南下,途经四川、重庆、湖南,最终在湘潭的一家兵工厂扎下根来,成为一名厂医。离开家乡时他行囊空空,唯有心中对故乡的眷恋如影随形。多年后,我偶然发现了他的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两个方方正正的大字“岱峰”——这是父亲的笔名,坚硬的石头上刻着他对故乡泰安与泰山深深的爱。
历史总是重复着相似的轨迹。60年后的2009年,我受聘离开泰安前往济南做编辑,离开时也是两手空空,唯一带走的是网名“天下第一山下”——这也是我唯一使用过的笔名。
物理上的远离反而让心理上的距离更加紧密,当远离故土,人们才更加体会到对故乡那种刻骨铭心的爱。
我似乎找到了进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入口。
采访中发现,《泰山药物志》的作者高宗岳,同样是一位泰山文化的深度热爱者。他出身中医世家,遍览泰山各类文物典籍,却唯独未发现有关泰山药物的专论,于是立志撰写《泰山药物志》,以传承泰山医药文化。自1939年出版至今,此书仍是“三山五岳”中唯一一部药物志。
尽管高宗岳与张玉清身处不同时代,却同样怀着对泰山的赤诚热爱与“舍我其谁”的精神追求:高宗岳以文字系统记录泰山几乎所有的草药,张玉清则用行动寻回绝迹的草药并复植于泰山——二人以这种方式,隔空完成了文化传承的接力。
行走泰山:在泥土中寻找灵感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开始在泰山周边的乡村中行走。我拿着一张泰安市地图,走进泰山深处,沿着主人公当年寻找泰山四叶参的路子重新再走一次。
我在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和泰山景区的范家庄、藕池、牛山口、沙岭村、大津口村、徂徕村,在济南市历城区的莱峪沟村、十八盘村等村庄,做实地采访和田野调查。我还实地考察了发源于莱芜、流经泰安的大汶河,探究了沿岸的风土人情与人文地理。此前我已数次走过这条河流沿岸,而此行带来了全新的感悟。
在田野调查中,我深入研究了泰山的动植物资源,重点聚焦稀有或特有物种的调查,尤其是具有地理标志的泰山四叶参、泰山黄精、泰山紫草、泰山何首乌及泰山赤鳞鱼等。我对泰山周边的地矿宝藏、地质概貌也展开勘察与研究,试图从地质变迁中探寻物质间的关联,并针对泰山玉、泰山石及土壤等开展了地质学的专题调研。
行走的每一步,都让我更贴近泰山的本真。那些看似寻常的事物,却在无形中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走访了泰山植物学家、泰山文化专家、民间艺人、村民等群体,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深入了解了泰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泰山植物学家向我介绍了泰山的生态环境及动植物资源。他们多次谈到,对泰山四叶参等珍稀植物的保护,是维系泰山生态平衡的关键。这些植物不仅是泰山的自然瑰宝,更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泰山文化专家则从历史与文化视角,为我解读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他们说,泰山文化的核心在于“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这一理念不仅渗透于泰山的自然景观,更深刻影响着泰山人的生活哲学。与民间艺人和村民的访谈,让我感受到泰山文化的民间生命力。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泰山文化传统:泰山皮影戏传承人凭借精湛技艺,赋予古老艺术现代活力;泰山石敢当雕刻艺人则以刀笔为媒,延续着民间信仰的脉络。这些平凡的守护者,正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泰山文化的根脉。
在山中,我偶遇了一位护林员。那天,我驾车行驶在盘山道上,见一人步履蹒跚,出于好奇便停车邀她搭一程。没想到她是位护林员,正要去前方巡查,便上了我的车。她是济南十八盘村的村民,每日都要在这条路上往返数趟,护林防火是她最重要的职责。
她带着母亲般的自豪,指着路边的石头——上面歪歪扭扭却格外醒目的“防火”二字便是她写的。尽管身有残疾,她眼中却闪烁着无法抑制的光彩。
那一刻,我窥见了她内心的纯粹。
济南人所称的南部山区实为“北泰山”,这座山脉从地理上将泰安与济南分隔开来。然而,在周边村民的眼中,泰山不仅属于泰安,更是大家共同的家园,他们打心底热爱着这片土地。
在大津口村,我遇见了一位老人。他热心地向我讲述泰山玉泉寺的传说与玉泉的渊源。老人曾做了40年的投递员,背着邮包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自然村。退休后,他回到祖宅,过上了地道的农耕生活。饮山泉水,食自种庄稼,他觉得这正是泰山人的本色。每日清晨,他都拖着扫帚,将门前街道清扫得一尘不染。
行走在泰山,一路上我遇见的人皆是平凡的,但他们凭借本能的直觉与时代接轨,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并改写着命运的轨迹。我遇见的事物同样渺小:捡拾种子的斑鸠、惊慌逃窜的野兔、生于泰山的硬紫草、仅有四片叶子的四叶参……作为泰山的原住民,这些弱小的生命与人类共同构筑了泰山的生态图景。
我曾撰写散文《四片叶上的泰山》。在我看来,雄伟的泰山虽厚重巍峨,却是被一片片绿叶托举而起——正是这些绿色植被造就了泰山的郁郁葱葱,为其巍峨之姿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民俗传递、文化传承与文明延续的历程中,民间个体的力量始终存在。它虽不张扬,却如地下暗河般奔涌不息。
至此,我似乎理解了主人公让四叶参回归泰山的深层逻辑。
思考:乡村振兴中农民何为
农民是土地的守望者。对土地的眷恋、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泰山与大自然的敬畏,共同构筑了乡村的精神脊梁。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民的觉醒与精神向度的提升尤为关键。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化身为参与者、建设者,以双手和智慧在田野间书写希望。更重要的是,泰山脚下的农民一直在自觉守护生态文明。他们以最质朴的方式维系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让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这种精神力量,让乡村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下焕发新生。乡村振兴不仅依靠政策推动,更源于农民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热爱、对文化的自信,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正是这份质朴的情感,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有温度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