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5年6月网络文艺大事记
来源:文艺报 |   2025年07月04日09:20

■全国知名网络作家甘肃生态行系列活动举行

6月3日至9日,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陇原巨变创作工程”全国知名网络作家甘肃生态行活动举行。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网络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从兰州新区出发,感受甘肃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其间,蒋胜男、月关、蒋离子、冰可人、沈荣等网络作家还走进西北师范大学,与学校师生共同探讨网络文学与甘肃文化的融合以及产业发展。

■第四届“网络文学青春榜”年榜发布

6月8日,第四届“网络文学青春榜”年榜发布仪式暨知乎盐言故事“超新星计划”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榜单由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网络文学研究机构联合发布,共推出《万星》(梦溪石)、《赛博剑仙铁雨》(半麻)、《都重生了谁谈恋爱啊》(错哪儿了)等12部作品。现场,盐言故事联合8所高校启动“超新星计划”限时征文活动,面向全网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征集优秀中短篇创作,为网络文学挖掘新生力量。

■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化分论坛举行

6月11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化分论坛在合肥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激扬网络文化力量 共建网上精神家园”主题,深入交流促进新时代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等相关话题。9位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和有关机构负责人以“弘扬新时代向上向善网络文化”“文化科技融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进行了两场对谈。其间还举行了《中国网络文艺发展报告(2024-2025)》发布仪式和中华数字艺术城“人工智能+艺术”创新平台合作成立仪式。

■2025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公布

6月13日,2025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公告发布。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论证,报中国作协书记处同意,确定50项选题入选,包括流浪的军刀的《记忆狙击》、姚璎的《那时电光璀璨之电光刘》、周飞的《卧龙已抬头》、水边梳子的《定风波》、冻青山的《野草生西南》 等。

■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成立

6月14日,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专委会正式更名为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来自全省各地的40多位网络作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加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产生福建省作协—网络作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经大会表决通过,张戬(萧鼎)为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第一届主席,叶萍萍(藤萍)、林艳(姚璎)、李璐珊(柳翠虎)、赵媚媚(芥沫)、徐文艳(飘荡墨尔本)、赖晓平(米西亚)、李翔(翔尘)、廖秋霞(聿天使)、余虹(乱)、尚光一(尚子清)、郑义存(季越人)、刘小奇为副主席,秘书长由刘小奇兼任。大会还聘请何强担任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名誉主席。

■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发布

6月17日,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和《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在江苏盐城发布。这是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推出的第11届榜单,包括网络小说榜、IP影响榜、海外传播榜、新人榜。经过严格评审,最终从354项有效申报项目中推出网络小说榜、IP影响榜、海外传播榜上榜作品各10部,新人榜上榜作家10位。

■北京图博会首次设立网络文学专题展

6月18日至22日,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今年图博会首次设立网络文学专题展,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给予学术指导。专题展区面积189平米,旨在以作品、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展示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及影视化改编的丰硕成果,凸显网络文学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活力与文化价值,为观众呈现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

■2025出版融合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6月19日,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指导、番茄小说主办的“多元共生 协创未来”2025出版融合发展大会在京举行。会上,番茄小说分享了在出版融合领域的多项创新举措与成果,宣布与相关出版社共同发起“网络文学创作与文艺出版联盟”,在图书出版、纸书销售、创作者培育、精品内容孵化、IP多体裁联合营销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培育优质内容生态。

■全国知名网络作家“书写抗战精神”主题采风活动走进陕西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讲好抗战历史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6月24日至6月26日,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指导,陕西省作协主办的全国知名网络作家“书写抗战精神”主题采风活动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网络作家,前往西安、延安两地,重走红色经典路线,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工作、文艺工作的初心使命。大家表示,将以此次主题采风活动为契机,激活网络文学的红色书写动能,用有温度、有深度、有传播力的作品,让抗战精神“破圈”“走心”。

刘鹏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