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文艺》2025年第1期|易介南:失传
易介南,业余作者。曾在《人民文学》《天涯》《芙蓉》《湘江文艺》《湖南文学》《广州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出版有小说集《城市与女人》,戏剧集《同一个月亮》。
失 传
文 | 易介南
一
我们家三代祖传中医眼科,在我手里失传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我父亲易孟良是株洲的名老中医,曾是株洲县第二届人大代表、株洲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株洲县志》是这样记载的:解放后,眼科医生易孟良,先后治好数名双目失明病人。株洲作家聂鑫森在《斯文渌口》里有一段记述:在探访渌口老街时,我想起一件往事。1984 年春,我与叶之蓁到北京去读中国作协名下的中央文学讲习所第八期,有位来自西藏的同学是名小说家,叫范向东,因眼病屡屡求医,十分烦恼。叶之蓁想起当时的渌口本土青年作家易介南,其父易孟良为著名中医,尤有家传治眼病的奇药奇技,乃让范向东暑假来渌口老街的易府就医。范向东下榻于县总工会招待所,隔几天便去易府问诊,捡好药再回招待所。易老的仁者之心和精湛医术,令我们感动。
聂鑫森和叶之蓁是我文学上的老师。尤其是之蓁,写小说很有成就,影响很大。我当时也主要学习写小说,与之蓁走得比较近,经常登门讨教。他是第一个到我家就诊的作家。有一次,他两只眼睛又红又肿,难受得要死。一进门父亲就给他点了自制的眼药,要母亲马上熬上一副药。再张罗几个菜,拿出好酒,把之蓁做贵客接待。之蓁说,酒怕是不能喝吧?父亲说,酒一定要喝,好得快!于是主客畅饮,谈笑风生。点了几次眼药,吃了一剂中药,酒力推动,果然见效很快。下午离开,肿也消了,红也退得差不多了。之蓁是我的文友,又是父亲的病友,他常常到我渌口家中做客,特别喜欢跟我老父亲聊天,经常被父亲的风趣幽默逗得仰头大笑。
叶之蓁第一个介绍到我家看病的是叶蔚林。那时我还在株洲县一中教书,在我的记忆里,叶蔚林是来看病最多的作家。因为叶蔚林的眼病是慢性病,眼病有“眼百剂”的说法,吃药比较多,也不用经常登门就诊,写信给我告知病情,我再回家让父亲转一张单子,再寄给他。叶蔚林老师写作比较忙,经常也不在家,我给他夫人寄单子和眼药的时候比较多。最近清理旧物,居然找到一封叶蔚林老师当年的信。
易老师:
你好。
寄来令尊所处第二次药方收到,连吃八付之后,果然见效。现在我的眼睛已基本恢复原状,可以阅读、写作了。当然,还是不能过分疲劳,这是正常的。谢谢你的热情帮助,谢谢令尊高明的医术。本当登门道谢,但我急于去西安,且容后补行吧。请代我向令尊致意。
另外,今后眼睛的保护,不知还可以服点什么药,也请令尊再予指明。
你如来长沙,务请到舍下一叙。我住在省花鼓戏剧院(窑岭)离火车站颇近。再次表示感谢。
握手
叶蔚林
1982 年 5 月 16 日
文学名家和中医世家通过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交集,在岁月的长河中,我还能够打捞出这么一点记忆的碎片。生长在中医世家,以我具备的文化素养,理应学医成为我们家第四代传人。站在父亲的肩膀上,经过多年的历练,或许还能够成为中医眼科名家。但是没有,易孟良中医眼科在我手里失传了。
二
把祖传的医术传给我是父亲的心愿。父亲是株洲县人民医院的医生,1974 年母亲因病退休,我顶职进了卫生系统。父亲认为是个机会,找卫生局领导要求我跟他学医。我记得那天晚上,父亲去领导家回来时极度失望的眼神。当时“极左”思潮盛行,领导告诉他不能让医术再在家族传承。于是,我被分配到株洲县八斗医院当会计,那年我十六岁。在偏僻的八斗乡里,我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有了当作家的梦想。1978 年,父亲成了县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他可能是在提案中提出了要我学医的要求,我被从八斗医院临时调到县人民医院跟我父亲学医,也穿着白大褂坐在父亲的对面。那天是父亲最高兴的一天,他高兴时喜欢架着二郎腿抖腿,我看他抖了一天。那天我们聊得很多,父亲把他积攒的厚厚的一沓病历拿给我看,他准备出一本《易孟良中医眼科医案》。他连封面设计都想好了,下面写着易介南整理。我们家有祖传的眼药,一个水剂一个粉剂,由父亲亲自制作。病人在医院药房拿了药,还必须回到诊室领眼药,父亲会详细说明点眼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父亲还拿出那小小的药钵,平时没事的时候他就是捧着这药钵,一边碾药一边与人聊天。带我坐门诊的头一天,他便开始教我怎么力量均匀地碾压眼药粉。知子莫若父,我当时发表的习作他不管懂不懂,都拿来认真地看。他知道我的梦想是当作家,他说,学医和当作家不矛盾,当医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既当医生又可以写作当作家。直到今天,退休赋闲在家,才明白父亲给我的人生规划是多么正确!开个诊所,一边看病一边写作,是多么惬意的晚年生活啊!可惜,我当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父亲的安排。我准备考大学,父亲找人给我找了许多复习资料,要我考湖南中医学院。考中医学院也要考理科,他给我的复习资料都是理科的。我瞒着他私下里准备的是文科考试,进文科大学。直到我的大学通知书来了,他才知道我考的文科。虽然有些失望,但毕竟考上了大学,上个专科在那个年代也是莫大的幸运,因此高兴很快就压过了失望。跟父亲穿着白大褂相对而坐,跟着他抄处方学医,大约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人生几十年,那几个月的生活几乎没有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什么印象。我完全按自己的设计开始了我的人生旅程。但是,辜负了父亲的期望还是有一些负疚。我曾经试图弥补,参加中医自学考试,医古文和中医诊断学都考过了。我还试图把祖传的两种眼药申报药准字,请书法家李立用篆体书写了药名“点滴明”。后来因为行政事务繁忙,这一切都彻底放弃了。看到我成家立业,父亲似乎对家学后继无人也没有多少遗憾了。
三
父亲退休后,在渌口老街开了一个眼科诊所。叶蔚林、范向东大约是那个时候去我家看病的。家里没有人学医,我和我哥哥是一文一武。哥哥介白从小就会装收音机,在工厂装汽车,玩鸟枪,玩摩托车。一头鬈发、高鼻梁、八字胡,是渌口老街最酷的“白爷”,他不是学医的料。嫂子下岗在家,文化不高,人却聪明贤惠,跟着父亲打下手学医,制药捡药都是她的事。诊所的事务就靠她撑着,诊所就开在哥嫂家。父亲住在县医院的宿舍,诊所在老街上。他每天从家里去诊所要经过长长的老街,两边是卖菜的市场,做生意的都是渌口街上的熟人。吊诡的是,父亲是著名的眼科医生,自己眼睛视力却只有零点几。戴着眼镜都看不清,街坊私下里叫他“易嘛子”。(“嘛子”是渌口话,看不清楚的意思)但父亲头发很好,一头乌亮的头发,他又爱整洁,每天梳得整整齐齐。穿着中山装,背着手,从菜市场走过。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人也看不见,但个个是熟人。街边都在喊:易医生,早啊!也会有人喊孟公!上班了!甚至有无聊的还会喊易嘛子!父亲都会一一客气作答!有一天,有人喊:孟公咧,路上小心,莫绊哒,把你脑壳上一碗扣肉倒掉了!满街的人都笑了。父亲回来跟母亲说:他们笑什么?母亲说道:你头发好,乌黑的,像一碗扣肉罩在头上!
那时来就诊的人都叫病友,病友是医生与病人之间一种真挚的特殊的友谊,这种友谊甚至可以维持一辈子。父亲跟每一个病友都要说个长篇,一定要把病人说得面带愉色,他才摊开处方开药。母亲有次给我们讲笑话说,一个乡下妇女脸晒得墨黑的来看病,你父亲不断地夸她长得雪白素净!他其实是很懂心理学,知道什么人喜欢听什么话,总捡病人喜欢听的话说。“看病不能像审官司一样!”这是父亲的原话。
如果你能听懂他的方言,父亲的语言是极富表现力的。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有四个下乡,每一个人的着落,他都操碎了心,经常为我们的事去找人。回家后我们一家人围着他,听他讲登门求人的经过。怎么进门,怎么落座,怎么起身,怎么出门。平淡的叙述,我们都能感受到主人的傲慢无礼,父亲的卑微尴尬。父亲叙述中传达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压得我们心里隐隐作痛。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生存环境,父亲都掩饰不住他风趣幽默的天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接受劳动改造,每天拖板车,中山装的上衣口袋上要挂一个白布做的标签,上面写着“地主分子易孟良”,这当然是一个耻辱的标记。他回家给我们描述,他如何把牌子别在中山装的口袋盖上,平时塞进口袋里,掩饰这个标签不让人看见。见了纠察队的人就悄悄摸出来。父亲给我们演示,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
父亲一辈子生活在渌口,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只有一南一北两次出门,南边是去广州,北边是去北京,都是他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历。
母亲48岁就退休了,因为得了癌症。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父母都在单位受管制,每人每月只发十八块钱的生活费,一大家子要生活。母亲的咽喉部位有肿瘤,打听到广州的医院可以治。家里经济困难,父亲从没有出过远门,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他还是勇敢地带母亲去了广州治病。一个多月的治疗效果不错。母亲活到八十多岁,广州的那家医院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的患者回访。广州的经历成为了父亲的历险记,他一辈子不断地做笑话跟人描述跟广东人说话的笑料。几乎是不能语言交流,他都是用笔写条子问路、问事情。见人就伸手递一个纸条:同志,请问某某路怎么走?也不等人回话,就递过一支笔,因为别人回话,他也听不懂。广州同志就接过笔在纸条上写好再交给父亲。父亲说广州人说话像骂人,其实问什么都很热情,不嫌麻烦,还跟他笔谈。他带回来一大堆纸条,上面是他用柳体字工整地写下的问话,下面是千奇百怪的回答的字体,还画了许多图画。
父亲说在广州住宿很难找,他都是带着母亲住在旅馆的大通铺里。白天牵着母亲去医院治疗,母亲额头上扎着手巾,两人走在广州的大街上,一个人不认识,一个地方都不熟。父亲笑着问母亲,婆婆子,这些人看我们两个,像不像讨饭的?母亲叹一口气说,哪里是讨饭的,我们是来讨命的。
改革开放后,日子过得很好了,看父母身体还好,行动也方便,我要带他们出去旅游。做了很多工作父亲才同意出门。问他想去哪里?父亲说,别的地方没得看头,北京还是要看看!我们做了详细的北京旅游攻略,征求他的意见,他只说要看毛主席纪念堂,其他都没有要求。到了北京,我们直奔毛主席纪念堂。记得那天我们上公交车,父亲步履轻快,车上的人还没有下他就往车里钻。下车的是一位北京老大爷,身体肥胖,拄着拐杖,对急于上车的父亲说,劳驾!劳驾!父亲赶紧让开让他下车。车上坐下,父亲闷闷不乐。我问什么事?父亲不高兴地说,他骂我老家伙!他自己就是个老家伙!我说他不是骂你老家伙,北京人客气,说的是劳驾,请你让一下。父亲听了才转怒为喜。
父亲很认真地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他看得很仔细,回来路上也没有多说话。去时激动,回时安静。只有看毛主席纪念堂时是情绪高涨的,看北京其他地方都激不起他的情绪。就是进了故宫,他也没有表现出惊讶,面对这金碧辉煌的宫殿,他就像故地重游一般平和。他重人不重物!何况那人是神一般的存在,父亲一辈子命运都与他息息相关。“我就要看看他。”父亲来北京的路上几次跟我念叨。那是他的命运之神!
四
父亲抽烟,也爱喝点酒,七十三岁就患肺癌去世了。他生病住院期间,我已经调长沙工作,回渌口不便,主要照顾他的是我的哥哥和嫂子。我只是星期五赶回渌口,星期天回长沙。平时夜里都是老兄守着。
父亲最后念叨最多的就是我们没有小孩。我兄弟姐妹五人,哥哥姐姐都有子女,父亲的孙辈四男三女,七个,就差我们再生一个就可以凑齐一桌了。父亲说,你们生一个吧,生个妹子也行,扎个小辫子,多好!我们帮你们带呀!我和老婆不生,我们当时是决定做丁克夫妇的。父亲是视我这个儿子为骄傲的,他认为我什么都强于他,家里什么都由我做主,但我们不要小孩这件事,他不在乎我所谓的主见,不断地念叨,好像这是他至死都不能放下的事。我没有能够给父亲送终,每次说不行了,我赶回家待几天,他又好转了。送终的是我老兄,他一直守护着父亲,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地在病房的走廊里抽烟,然后把烟盒纸折成仙鹤。哥哥心灵手巧,他会折各种姿态的仙鹤。父亲的遗体离开了病房,我发现病房的抽屉里床铺上到处都是仙鹤,一包烟的纸盒只能折一只仙鹤,沉默的老兄,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
神奇的是父亲走了,我妻子怀孕了。并且一切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协助接生的,是株洲最有名的妇产科专家郭益逊,我出生是他接生的,四十年后又看着我的女儿出生。他是我岳父母的朋友,四川人,文雅,说话有点磕巴。他下来提前给我报信道喜,弄……弄瓦之喜!我知道是个女儿,这一代四男四女凑齐一桌,这是父亲的愿望。我女儿距她年龄最近的一个表姐差了十八岁,她是八个孙辈中唯一一个没有见过爷爷的孙女。当护士第一次把她抱出来给我看,我与她四目相对,那眼神太熟悉了,是爷爷的眼神!女儿的性情也像爷爷,两岁时发烧,半夜我们带她去医院打吊针,出门时她难受得眼泪巴巴,还不忘提醒我,爸爸,电关了没有?水关了没有?操心管事啊!爷爷的孙女,家族的基因遗传确实神奇!
自己有了女儿,才理解感受了父辈对儿女那种牵肠挂肚的痛感。没有陪伴儿女成长的经历,没有做父母的快乐和忧愁,人性也是不完整的。
五
父母虽然不在了,渌口老街上“易孟良眼科诊所”的牌子还挂着。老嫂子支撑着诊所,跟父亲学医多年,一般的眼病她还是能诊治。侄儿侄女都有别的工作,都不学医,诊所后继无人。我也退休了,其实一辈子努力,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既没有成为医生,也没有当成作家。人生还是有些遗憾。想起父亲给我的人生规划:开个诊所,一边看病一边写作,这种美妙的晚年生活的情景唤起了我的激情。虽然六十岁了,何不从头开始?渌口的诊所还在呢。
于是,我又一次参加高考,报考了专升本的函授考试,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习。通过两年的艰苦学习,2022 年获得了国家承认的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的本科学历。湖南中医药大学就是当年我父亲心目中了不起的湖南中医学院,我有生之年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他儿子考上了湖南中医学院,拿到了本科学历。我想父亲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原打算拿到文凭后就去考执业医师证书,但是,通过两年的学习,在中医的门口往里面打量,窥见中医学问的广博宏大,胆子就没有那么大了。中医也和艺术一样,是以经验为中心的,更在乎口传心授。这时候我才理解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看书郎中看不得病”。郎中是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练就出来的,还必须有师傅领进门。我这张文凭迟了四十年,父亲已经不在了,我也没有了实践的机会。我怎么能凭一张文凭,凭跟父亲几个月的坐诊经历,就敢独自在渌口“易孟良眼科诊所”坐堂开诊!我没有去考执业医师证,也彻底失去了传承易孟良中医眼科的信心。红彤彤的中医学文凭只能成为我老年生活的健康指导。
中医眼科在易家失传已经不重要了,科技的发展,现代的眼科学术水平是四十年前的中医眼科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堂里的父亲看到我的文凭,他应该没有遗憾了。虽然学医,我没有遵从父命,但生女儿我还是听从了父亲的意见。我也理解了父亲念念不忘的并不是我不学医,而是必须生一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我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医眼科在我手里失传了,但易家的人脉后代没有在我这一支失传,这可能是父亲最在乎的事。
“传宗接代”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职责和人生最基本的意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中怎么就变成了封建落后的观念?
我们糊涂,而父亲是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