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心凝视身边的自然万物 ——读《万物有灵》有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志方  2025年06月30日09:37

一个周末,捧起贾平凹先生的《万物有灵》,小桃树、云雀、燕子、法桐、老槐树、木耳……这些在现实中极为平常的东西,却在他独特的文学视角和细腻入微的笔触中,有了鲜活的灵性。这部凝聚了贾平凹先生四十多年创作精华的散文集,饱含了对自然万物的深情凝视、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寻,让我感受到别样的人生真谛。

在贾平凹先生的笔下,山川河流充斥着雄浑的生命之力,花鸟鱼虫吟唱着灵动的自然之歌,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草木、石头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情感与风姿。《丑石》中的那块石头,既不能用于砌墙、做台阶,也无法雕刻捶布,被所有人嫌弃。然而,正是这样一块被视为无用的石头,在天文学家的眼中,却蕴含着一种超越世俗审美的“大美”。他借丑石揭示了“丑到极致便是美”以及“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的生命辩证法。

因为有过相似经历,《小桃树》读来令我动容。小时候的一个暑假,我在老家的河道旁随意插下一束柳枝。老人们说,这个地方十年九淹。我望着那截细弱的柳枝,料想它定难熬过下个雨季,不久便将此事情抛诸脑后。谁能料到,几年后,当我再次回老家,路过那条河道时,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曾经那束羸弱的柳枝已长成枝叶繁茂的柳树,虽然弯着腰,但倔强地挺立着。更为惊叹的是,在洪水的反复冲刷下,周围只长着草的河道已塌了许多,唯有这棵柳树扎根之处依然完好无损。

对贾平凹先生患病的遭遇,我也有着切身感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广州工作的父亲感染上乙肝,治疗许久,一直未见好转。于是,他回家休养了一段时间,那时我正上小学。吃饭时,父亲也是单独使用一副碗筷,菜也是另外装盘,吃完后还得将这些碗筷用高温消毒。幸运的是,虽然邻居们知道我父亲患了肝病,但照常来家里串门,我跟小伙伴们一块玩耍时也未见大人阻拦。后来,经人介绍,父亲服用了一位赤脚医生的祖传中药,奇迹般转阴了。

现在的年轻人常常困于内卷与内耗中,想着逃离现实,去寻找诗和远方。贾平凹先生在年轻时遇到同样的问题,“三年前,我从学校毕了业,莽撞撞入了社会,经了好多世事,人情却未练达,心便恹恹起来。在家读了些摩诘的书,只是一心儿恋那山水,便借着休假日期,自往丹江泛舟而游。”在云观台,他遇到一位有些耳聋的守库老者。当老者知晓他的烦恼后,说的一番话令他醍醐灌顶:“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更何况人呢?你要寻什么,又要想摆脱些什么,你走到哪儿,不是脚下都带着影子吗?你走了一路,哪一夜月亮不相随着你呢?”

在《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里,贾平凹先生将读书之道娓娓道来,“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这些融汇他数十年读书经验的方法,也照亮了爱书人求知的漫漫长路。

贾平凹先生是从秦岭深处走出来的作家,在书中,他始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邻居老头喂养两年的云雀,在被孩子们放养后,却又飞了回来,让我联想到许多动物在人类的驯化下,已经失去在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当看到“现代建筑愈来愈多,你不是便要真的消亡了吗?咳,我该怎么说呢,我可怜的燕子,我可悲的燕子”这句话时,我也不禁慨叹“城市应该尽量多地给野生动物留一点栖息地”。

当然,最感动的还是贾平凹先生对父母深沉的爱与无尽感激。在《祭父》中,我看到一个忠厚而严厉、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尤其是当贾平凹先生受到批评时,父亲搭车到城里对他说:“没事不要寻事,有了事就不要怕事。你还年轻,要吸取经验教训,路长着哩!”父子间的情感在简单的对话与共饮中得到升华。在《写给母亲》《我不是个好儿子》中,我看到这位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却把全部心思放在儿女和孙辈身上的娘。她操心儿子写字的苦,经常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贾平凹先生的文风刚劲有力又不失细腻温婉,文笔精炼而富有深厚内涵,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如,他将月亮比作“天上的大人”、星星比作“沉睡的孩子睁开了眼”,这种独特的比喻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新鲜感与亲切感。同时,他的文字又不乏古典韵味,在诠释草木之美时,就巧妙引用了《诗经》里的诗句,增添了一份典雅与厚重。

“凡是来家都是客,走时要送到楼道的电梯口了,说‘这是村口啊!’”我不由想起,每年都要去上书房几趟,要不求字,要不签书。走时,贾平凹先生必定送到电梯口,并挥手作别。

读《万物有灵》,就如同进行一场心灵的修行,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自然万物,感受生命的奇迹与美好。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本书,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寻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