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香港与内地文艺交融窗口:青年作家吟光开讲一本读书会•北京站举办
来源:作家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2025年06月30日11:46

6月22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紫荆文化集团旗下在北京紫荆文化广场举办“联合书店·紫荆文化阅读馆”暨“紫荆花开——京港书法家联展”开幕活动。香港青年作家吟光作为主讲嘉宾出席,并以其代表作《港漂记忆拼图》为引,分享了她在香港的漂泊经历和对城市文化的思考,引发在场观众对身份认同、文化融合与未来城市的深刻共鸣。

青年作家吟光

青年作家吟光

从科幻小说到跨媒介实验:探索城市与文化的交融

吟光在活动中分享了长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作为一名“双重漂泊者”,她经历了从内地到香港,再到海外求学的身份转变,对都市生活有着深层体会:“我将‘港漂’塑造为文化体验者,都市吟游诗人,他们身上展现出新香港精神,带着憧憬和热望而来,在生活中历练,探索港岛的真相。”

《港漂记忆拼图》以香港为背景,讲述漂泊在大都市的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次跨媒介的实验。吟光将文学、音乐、戏曲、电音、媒体剧场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希望打破传统文学的限制,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作品中的世界,从而探寻新的人际关系。

《港漂记忆拼图》

《港漂记忆拼图》

从身份追寻到文化共生:构建“世界人”的认同

在谈到身份定位时,吟光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特定的标签。从自己在香港的感悟出发,她感到每个人都是“世界人”,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彼此。“文化不为地域所限,而成为连接你我的力量。”

吟光指出,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底色。她以自己的创作为例,在科幻中融入传统戏曲元素,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她认为,这种跨界的交融与互鉴,正是香港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引领:科技与文化的未来

吟光在发言中阐述了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她认为,科技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文艺工作者也应该主动参与到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引导科技向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方向而行。

她提出,以科幻作为方法,以跨媒介的形式来展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例如分布式叙事、交互式叙事等,可以让读者参与到叙事当中,共同创造故事,实现集体智慧的文化活动。这也是文艺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探索。

作为实践案例,阅读馆内特别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区——《港漂记忆拼图》媒体剧场、空间装置展演、“我心中的香港”共情打卡墙……读者不仅能翻书品文,更能“行走”在书中场景,让文化从纸页跃入现实。

携手共创未来:京港文化交流的桥梁

吟光的发言引发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她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活动,能够搭建起京港文化对话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香港文化的魅力,共同探讨未来城市与未来文艺的发展方向。

紫荆文化广场是促进香港与内地文艺交融的文化综合体,此前陆续举办“大美同行——京港艺术家邀请展”、“京港悦读·文润亦城”阅读推广活动等,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等百逾位艺术家参展,并邀请金耀基、霍启刚、阎崇年、刘晓明等文化名家担任阅读推广人。

活动现场还在“京港书讯直通车”环节预告《港漂记忆拼图》港版等最新书讯。此次联通地域的文艺盛会,以科幻文学、书法艺术相互呼应,串联起从历史传统走向未来的探索脉络,吟光等香港文化青年的积极参与,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京港两地的文化交流将会更加紧密,共同谱写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