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2025年第3期 | 王族:谚语劝(节选)
1.最短小的文学
在很多年后,谚语仍然像最初被说出一样,具有创世般的力量。谚语永远都不会过时,很多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以被一句谚语所容纳。相比之下,谚语最多的地方是人与天地一同呼吸的草原,有一句“人心在天地间,草原在谚语里”的谚语,淋漓尽致地将草原和谚语的关系说了出来。谚语随处可见,使用谚语者也并非只在草原,但在这一句中,却将草原和谚语放置在统一语境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人觉得只要心灵贴着呼吸,双脚站稳大地,然后就有一句谚语在等待着你,让你做出颇为准确的判断。
谚语是最短小的文学形式,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诗歌。正如“舌头没有骨头,但比铁还硬”一样,谚语往往从生活感悟中得来,然后在民间流传开去。谚语因为短小,很少被单独运用,只是在文学或口头表达中被引用。虽然如此,谚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常常犹如倏然闪烁的光亮,让人们的目光清澈洞视,内心幡然醒悟。谚语短则为一句式,譬如“马蹄急行千里”“物离乡贵”“一个心容不下两个愿望”;长的则为两句式,譬如“木头再粗也会被水冲走,水桶再小也能把水装下”;还有略长一些的句式,但仍然为两句对仗,譬如“打仗时,我若是率众逃脱,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等等。常见的谚语以其工整、对比和互换的形式,达到警世和醒悟目的。其语言、意象和文本,都颇具诗意特征,但同时又将具体事物内化,极为精准地表达出哲思、教诲、劝诫、指引和感悟作用,最终达到精神冶炼和心灵满足。譬如“去吹别人的灯,会烧了自己的胡子”“偷来的马会迷路”等等,就是典型例证。
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谚语,并在生活中成为自我检视标准,亦成为行为指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生存和心灵无不贴近天地,所以经常会出现“眼睛能看到的地方,牛羊和马一定能到达”“马驮着身体行走,鹰带着眼睛飞翔”“有院子就有栅栏,有草原就有羊群”一样的谚语。而沉迷于田园农歌的农耕民族,则有“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常准则。至于渔猎、手工、农业、医疗、家庭、爱情、饮食等等,则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行百里者一半是九十”“早起的人光阴好”“挂羊头,卖狗肉”“病不瞒医”等等,都有其广义和狭义模式,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地使用。
以渔猎著称的鄂温克族,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器物。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鄂温克族老猎人,看见一棵白桦树的皮裂开并起卷,便将那树皮带回制作成家用小盒。人心欣悦,生活安宁,便会用谚语来吟歌颂赞,鄂温克族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夏天穿鱼皮,冬天穿狍皮。穿滑雪板狩猎,坐桦皮船叉鱼。”从此后,鄂温克族人开始用薄石片剥下桦树皮,用于制作各种生活器物,不失为一大创举。鄂温克族谚语“凡有烟火的地方都有人”“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生动诠释了鄂温克族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说来有意思,鄂温克族人生存之地的白桦树都长得修长笔直,树皮上开裂的斑驳纹眼,像一只只忧郁的“眼睛”。人们走近白桦树,都会下意识地凝视那些“眼睛”,那一刻的白桦树似乎通过那些“眼睛”在看着人,人则在内心浮想联翩。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片桦树林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喜欢上了一位姑娘,他向姑娘表白后遭到拒绝,便找姑娘的父亲希望能帮他说好话。不料那姑娘已经爱上了另一个小伙子,和那小伙子去桦树林里约会了。小伙子不甘心,姑娘的父亲说“姑娘爱上小伙子,心会比风快”,这不是大事是什么?小伙子赌气去找那姑娘,在那片桦树林边看见两个卸落在地的马鞍子,他知道那是一种告诫:“看见树林边的马鞍,外人不可进去打扰。”但他太过于冲动,要把那姑娘从他人手里夺回来。就在他要进入桦树林时,一抬头看见桦树上的“眼睛”,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此事亦印证了鄂温克的一句谚语“风再大,山岭也不会摇晃”。那小伙子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在那双“眼睛”的注视下,转身默默返回。
哈萨克族铭记祖先的方式,一直用谚语表达。譬如“不知道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儿”“别忘了祖宗事业,别扔掉旧皮窝子”。阿吾勒(部落)是哈萨克族的精神依靠,人们至今仍保持浓厚的阿吾勒观念:“阿吾勒里有一家挨饿,所有的人家都将挨饿”“邻居向邻居借油盐柴米,部落向部落求亲迎娶”。人们在初次见面的场合相互介绍时,都会说出自己来自哪个阿吾勒,此举再次证明作为哈萨克族,要牢记七代祖先的名字。哈萨克族有一个忌讳,不能把马鞭子带进毡房。他们骑马去找别人时会远远地下马,而不是到毡房跟前才下马,因为只有奔丧才会骑马到门口。他们下马后会把马鞭子放在门边,这是更严肃的举动,因为只有挑战或要打架,才会提着马鞭子进入毡房。客人做客至天色已晚,主人会遵照谚语“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了客人,那就是跳进大河也洗不清的耻辱”之教诲,要考虑客人晚上的住宿。这时候,他们会对客人说“你的马鞭子已经累了,让它在我的毡房里睡一夜”。客人为主人的热情感动,道过谢后把马鞭子拿进毡房,但仍然会谨慎地把马鞭子放到身后,不会在主人面前晃来晃去。正是因为谚语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教诲和恪守,哈萨克族便产生了另外的与生存至关密切的谚语“祖先留下的财产,一半是给客人的”“只要沿途有毡房,你走一年也饿不着”。但是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懂得“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的道理,所以他们“哪怕翻过九个山冈,蹚过九十九条河流,走过九百九十九条道路,也要把牛羊赶到牧场上”,让它们吃上青草,喝上雪水汇成的溪水,在秋天膘肥体壮,以保证一年的放牧有所收获。而谚语“走过的路还给大地,留下的记忆温暖身心”,再次说明一年在外的放牧,是牧民的情之所寄,心之所系。至于“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则表现出哈萨克族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勤俭精神。同等情景还有维吾尔族谚语“吃剩的馕渣子,要留给鸟儿”,亦是一种美德,读来让人内心温热。
谚语之要义并不仅限于言说,更重要的是对生活起到作用。有牧民赶着骆驼穿过戈壁去草原时不幸迷路,后又遇到难题——水袋不慎被骆驼刺划破,里面的水漏得一干二净。大家都一筹莫展,年长的牧民说,等到中午最热时,看看骆驼的反应,它们在哪里卧下,哪里就有地下水。到了酷热难当的中午,骆驼们果然挤到一个地方卧了下去。他们把那个地方挖开,不一会儿就渗出了水。这句话被传开后变成了谚语“骆驼在哪里卧下,哪里就有地下水”。后来的人但凡被困于戈壁中,照着这句谚语去做,便解决了缺水难题。
游牧和草原都没有老去,有很多谚语犹如暗夜的风,仍浸润着人们的心,让人们知道脚下有路,更知道如何在那样的路上行走,一直走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历史的钥匙
有很多谚语,从重大历史事件中传播至今,遂成为人们自我观照和反思时的心中激流。“好谚语当镜子,好教诲当眼睛”,就是典型例证。通常情况下,谚语在民间以口头方式传播,与习俗融洽契合,对日常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一句谚语说:“手断了脚在,身体垮了心在”,虽然用词和言说方式颇为悍然,但沉重的生活又何时轻松过,所以这样的谚语对应的,往往是人的生存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肩上就轻了,步子迈出时会容易很多。
在原始、封闭的草原部落里,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人与精神的共存事实。他们的血性和意志的形成,一定与所处的地理,所接受的文化,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关。“羊群里的马只会慢,马群里的羊只会快”,“骑着马的人想飞,背着石头的人想停”,这样的谚语,无外乎说明使命、担当和际遇,都会变成人头顶的明灯,让人坚信天地万物,互有恩泽。
历史遗落在岁月中的钥匙有不少,谚语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把。当人们需要开启尘世迷雾,便随口说出或取来谚语用之。譬如匈奴,他们在历史上曾恣肆漫卷西域的诸多游牧民族。匈奴活跃时期,犹如从雪山上涌下的雪水,渴望让自己汇入世界的大水库中去,并渴望由他们建立水上乐园。虽然匈奴在历史中被视为“蛮族”(英·汤因比),但他们却有着勇敢无畏的精神。有谚语“刀子过来头割下,不死就是这个活法”,把遥远历史中变得模糊的匈奴,拉到了清晰可见的眼前。一位匈奴与一位赵国士兵打仗。匈奴上身着兽衣,下身穿胡裤,骑乘矮马,行动起来颇为利索。而赵国士兵身穿甲胄战袍,驾着战车,动几下显得缓慢笨拙。拼杀中赵国士兵的战车坏了,匈奴便停下等赵国士兵修理战车,赵国士兵良久修不好,匈奴便对其帮忙,直至修好后再战。此事与草原上的一句谚语极其相似:“只有等猎物伸出头,才知道你的箭术好不好。”另有一事,一位匈奴受主人之命,欲过河去对岸的部落行刺。守河的匈奴将其拦住说,我守河多年无一人过去,你若过河我便会被杀。行刺匈奴说,我去干一件关乎匈奴命运的大事,你若放我过去便是大功。守河匈奴仍不放行,行刺匈奴便将要干的大事对其如实告之,并向守河匈奴强调,先前只有他和主人知道此事,现在你是知道的第三人,望你保密。守河匈奴思考片刻,渡船将行刺匈奴送至对岸,返回行至河中央,他回头对行刺匈奴说,你放心前去,从现在开始知道那大事者,仍只有你和你主人二人。说罢,跳河溺亡。
西域的龟兹,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一隅,每年杏花开放时,举国上下皆闻杏花香气,故有“杏花龟兹”的美誉。在《大唐西域记》中,龟兹王国另有屈支、丘兹、屈茨等名。龟兹人喜欢小乘佛教,潜心研究,感悟戒律仪轨。龟兹王国曾发生过一件事,某一日,龟兹国王通知弟弟他欲出游,在此期间由弟弟处理龟兹国事务。弟弟万般推辞皆不成,便无奈应下。龟兹王出行之日,弟弟送他一个密封金函,请求在他返回龟兹后才可打开过目。龟兹王欣然去游山玩水,乐不思蜀。待龟兹王返回龟兹,人人皆说其弟趁他外出,潜入宫中淫享诸妃。龟兹王下令抓来弟弟欲治死罪,弟弟说,王兄出门时,弟送一金函,现在请王兄打开。龟兹王开启那金函,见里面有一男性生殖器。弟弟如实告之,他深恐有人挑拨是非,故在王兄出门前便已割势自明。“时间在走,人心在变”,龟兹王扶弟弟而起,一时无语。玄奘到龟兹后听闻此事感慨万千,他认为龟兹王弟弟所作所为,正是佛家的“得失无谓,心无增减”的态度。至于龟兹王弟弟对此事是否持“缘聚缘散,缘起缘灭,一切都是天意”“他人的烦恼、过失是外缘”等佛说观念,他一言不发,外人不得而知。之后,玄奘与辩机撰写《大唐西域记》时,将此事写了进去,并补了一笔:“后王弟遇五百头牛,将被阉割,他遂买下那五百牛,免其受辱。”佛家谚语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龟兹王弟弟的“是苦而不言,是喜而不语”的大善之举感动了佛,佛于是施法让他生殖器复生,与先前无异。但此后,他再也不踏入王宫一步。
……
(未完,全文见《十月》2025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族,甘肃天水人,现居乌鲁木齐。供职于新疆作家协会, 系中国作协会员。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奖、三毛散文奖等。著有长篇小说《达坂兵》《狼苍穹》、小说集《狼殇》、散文集《食为天》《最后的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