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月》2025年第3期 | 周幼安:人面桃花模拟器
来源:《十月》2025年第3期 | 周幼安  2025年07月08日14:21

在二楼看玉兰花

我所凝视并渴望获得的宁静

终于塑造出了她们

早春的夜晚,餐刀暂时搁置了

一场甚欢长谈,发出休憩的邀请

我推开阳台玻璃门,站在二楼

领略玉兰花在雾气中蒸腾

形成一缕缕无须扑灭的浓烟

远处是其他总想要舍身

点亮的暗室,而她们的轻笑声

清晰随空气浮动而来

像好不容易躲到郊外生活

却被空屋里的幽灵找到弱点

适度的暴露,满足了我们彼此

都想营造的冷清与梦幻

但我想,这绝非玉兰所能交付的

全部含义。现在,我的面前

世界丧失向后倒退的辽阔

只承认目光所及云海般健壮的填充物

塞进几个年轻人喝酒,添柴

因诗歌的寒冷而燃尽热情的庭院

示廓灯下,玉兰是盛满

振翅之欲的鸽形杯盏

有我不可触摸的火焰的描边

水培郁金香纪事

无土栽培是最适合我的

种植技巧,虚浮的神经脉络

只能在水中舒展自如

所以他们并非死于预谋

几天前,我按照视频教程料理

一颗种子,剥光且实现双脚悬空

水会主动找到他们,正如

那些敏感的霉菌,拍案决断了

植物的生死。在碧绿与银灰中间

血腥的生命交易被动完成

我期待的含苞已玷污栽培之手

恐惧,无辜,此时选哪种表情合适

实际上,我像个勿施怜悯的房东

将玻璃瓶里外清扫。春色如许

遍地都是无人看护的花园

人面桃花模拟器

从桃花树下经过时你想到了谁?

心灵的柜台,排布出哪几个

名字,再次吸引了你涣散的注意力

我们用眼睛意识到的一团闪光

会随着凝视逐渐变灰变暗,却好像永远

无法将其拒绝。所以究竟是什么

反复牵绊住你,去年春天

你也曾如此具体地停留

仿佛溪水中的枯树叶,被几根横枝

短暂抓取,形成回忆里一个

小而驳杂的漩涡,你甘愿涉入危险

然后重新认领那种时过境迁后的

平静表情。有些女人折枝又簪鬓离去

有些男人把烟灰捻进花蕊,试图

制造某个廉价的烙印,得以回溯于时空

像随意翻阅留言册。一阵微风吹过

遍地桃花欢欣却始终不肯满足你

身临其境的愿望,人桃相映

是故地重游的录影带上最突兀的配音

夜宿山中

丢失的记忆,都被我

打包埋进深山里

等需要的时候,我会从蒙尘

许久的蛛网上重拾线索

并在斑竹的骨节中认出它们

这几乎是我每年都要做的事

重复,选择一座山

填埋然后挖掘,布置长而

幽暗的甬道。你陪在我身边

什么都不必燃灶,就自成烛火

生活像捕蛾灯,屡次将我们困在

其间,施展它烫喉的甜蜜

但住在山里的夜晚,草叶会

自动组成刀锋,为我把守睡眠

为我召见一场春夜喜雨

清洗去陈年的疲颓与哀思

等雨停下来,我们就是屋檐上

两只湿润的鸽子,没有绑腿

也没有密信需要及时传递

四面漆黑是此刻最狭窄的鸽笼

可以暂时不去想

任何有关逃逸的问题

废园之春

那天,我把语言的意义

如胶皮手套般褪下,赤裸着抚摸

沿河生长的一排桉树与水杉

湖水的粼光,吸引着许多远道而来的

漫游客,从视觉上重建了废园

经历过漫长的冷遇,芦苇荡

选择临近草坪的档口,像蒸笼散发着

热气。这里依靠春天复活,却没有

更轻松且矫健的步伐为此停留

小女孩拖着鱼风筝,埋头扎进她

风平浪静的童年;一个结束哺乳期的女人

怀抱塑料婴儿,沉湎于依靠幻想

穿针引线的生活,在肮脏的

树荫里,我偷看如同预先备好的摇篮车

焦急却派不上任何用场。所以

我只能站在原地,向废园打听那些

唯有它知道的险情,如何被人满为患的

寂静覆盖。美妙的休止符从湖面吹来

暂停了破损与崩溃,并不问谁能将碎片取出

荷花女

竟梦见自己变成一株荷花

某场懒睡过后,枕头下的手臂

仍保持着白藕般的中通外直

你蓄满凉水洗脸,幻想

棉拖里的足尖,已用匕首切削整饬

即将踮入下一只特制的瓷瓶

几乎和从前没什么差别,淤泥的

温度,总不够心愿中准确

却愈加贪婪。你为镜子里的倒影扑粉

好像制作珐琅画时,沉默着

点蓝的学徒,本身与任何浓彩无关

只期待售出后片刻的如释重负

伪装也是种工作。现在的你

熟练掌握了顶替一株荷花的全部内容

包括接受蜻蜓轻吻的敬意与背叛

最后你还是委屈着回家,不肯讲述

咀嚼莲心的自然而然,是如何

令一个陌生男人面露苦涩

对山独坐

打开,意味着直面荒芜

我沐浴后对山独坐

目光所触没有落点,不同于流水

蝶羽一样扑朔的心思

争论着究竟去替代哪个

空蒙众多,我只需一柄萱花之斧

将心头的重劈开

过去我未曾细识它的断面

今夜,看苍翠与世隔绝

老竹叶,湿苔,庭廊外枯坐的隐者

正漫无边际地传递彼此

高耸的幽暗;面对永恒诘问

我还有多少狭隘必须坦白?

陈词过后,寂静仍不可伸手掌握

我观山已深知抵达之难

【作者简介:周幼安。97年生于辽宁锦州,同济大学艺术学硕士,现居上海。有诗歌及小说作品发表于《诗刊》《芙蓉》《钟山》《北京文学》《草堂》《江南诗》等刊物,参加第二届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参加全国首届青春诗人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