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启动
6月1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在京启动。
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遗保护中心以及30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办。活动包括“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和“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旨在全面回顾、总结记录工作开展十年来的历程,展示丰硕成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以“工作回顾”和“工作成果”两个关键词作为内容主线,将展区划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滔滔长河”,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作长河,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华文脉,典册载之”梳理了中华民族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统。第二部分“记录建档,保护之基”展示了记录建档工作的必要性、基础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笔精墨妙,巨细靡遗”介绍了记录工作的“3+1”工作法(口述历史访问、项目实践记录、传承教学记录,加上已有文献收集),以及记录工作如何通过影音技术手段,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建档。第四部分“不辱使命,只争朝夕”以时间轴形式回顾工作历程,并展示了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中央直属单位各地记录工作的开展历程与故事,见证了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第五部分“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总结了各类记录成果数据,呈现了十年来成果服务与传播方面的成绩,通过照片墙的形式展示了1279位已完成记录工作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风采,通过10米长的全国参加记录工作人员名单向4470位非遗保护工作者、专家与摄录人员致敬。展览下篇主题为“巍巍高山”,按照十个类别和四个主题展示记录工作已取得的部分成果,通过成果影像与声音,带公众走进非遗实践的现场,借由成果的联系与比较,发现中华文化的系统性与规律性,找到中华文脉千年不绝的内在逻辑,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设置了明信片留言墙,让公众留下观展感受,寄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记录工作。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10月31日。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活动同日启动,将采取线上线下(网址ich.nlc.cn)结合的形式,对第六批44部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综述片进行放映。展映周期为一个月。
记录保存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文化和旅游部自2015年起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来,已支持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本次活动将全面展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果,讲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记录工作者的感人故事,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国家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