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诗歌书写“一带一路”文明对话新篇 ——中马首部三语诗集《阳光从两边照耀》签约仪式暨诗歌对话活动在广州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柳青  2025年06月13日18:06

6月10日下午,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粤港澳大湾区办公室(简称“国创会粤港澳大湾区办”)主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承办,广州珠江公园、读懂中国亚太传播事务所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的“跨越文明的诗意与灵光——《阳光从两边照耀:当代中国和北马其顿诗歌》签约仪式暨中马诗歌对话”活动举行。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和本书两位主编诗人吕约与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共同签署了出版协议。

2024年8月,在北马其顿奥赫里德古城举办了首届中马诗歌翻译工作坊,一年后,这场始于巴尔干半岛的文学之约,终于在广州结出硕果。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成果,《阳光从两边照耀:当代中国和北马其顿诗歌》精选中国诗人西川、吕约、赵四,以及北马其顿国家诗歌奖得主卡蒂察·库拉芙科娃等两国杰出诗人的40余首代表作。这些诗作风格各异、色彩纷呈,既有西川笔下充满哲思的蝴蝶意象,也有卡蒂察•库拉芙科娃诗中饱含深情的北马其顿风情,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诗歌画卷。在活动现场,中马两国诗人、翻译家和诗人以汉语、马其顿语共同演绎了八首精选诗歌,展现了跨越语言的诗歌魅力。

张懿强调,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能够跨越国界直抵人心。这场跨越7000公里的诗意交流,不仅见证了中马文学交流史上的重要时刻,更以诗歌为桥,让两种文明在珠江之畔交相辉映。希望通过此次诗集的出版,为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新的桥梁,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两国诗歌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中外诗人围绕诗歌翻译与文明互鉴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北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湖边的楼里,我们两国诗人逐字逐句推敲诗句。为翻译‘日落时分,轻柔地’这个意象,我们反复讨论‘轻柔’和‘柔和’哪个更贴切,西川甚至创造出‘轻和’这个新词,最后诗人们投票决定。”诗人吕约与观众分享了2024年参加首届中马诗歌翻译工作坊的经历,以及“最浪漫诗歌节”——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的体验,让听众身临其境。她认为,中马两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对话基础,诗歌互译和出版是文化交流最具诗意的标志。在活动尾声,吕约还用马其顿诗句寄语:“当两片大海相遇,它们既相互交融又界限清晰”,寓意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境界。

2012年,冯海城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古典文献译本——马其顿语版《老子道德经》面世,“但后来慢慢发现,我更热爱翻译诗歌、研究诗艺。”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教授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诗歌翻译的独特价值,这位曾翻译《道德经》的学者说:“翻译诗歌时,我常要追问中国诗人,这个字是单数还是复数?是阳性还是阴性?因为马其顿语的每个词都有固定语法身份。”他特别提到一个温暖细节:“写博士论文压力最大时,我靠翻译李清照的词来平复心情,这是我和诗歌的爱情故事。”

此次活动还特别邀请波兰汉学家尤佳,参加这场跨越文明对话,她以吕约的作品为例,说明翻译诗歌比起翻译其他叙事构架更明确的文体,更需要具有创造性,需要在另一种语言中重塑原诗的语调与情感。本土诗人黄礼孩则更关注诗歌的传播问题。他在对谈中呼吁更多小语种诗歌的译介,让世界听到多元的声音。曾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冯海城还提议,当下的中国文化传播,不仅需要孔子学院,也需要鲁迅学院。孔子学院更多地在教习中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国际也渴望了解现代的中国、当代的中国,鲁迅正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尤佳表示认同,国际文化交流中,同时也要注重传播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通过深入的现当代文化交流,才能打破偏见与误解。

未来,以《阳光从两边照耀:当代中国和北马其顿诗歌》为起点,花城出版社将持续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对话,扩展国际合作,推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文明对话,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学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