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搭建文学与时代的精神桥梁 叶兆言文学创作四十五周年研讨会在扬州举行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2025年05月26日08:15

5月24日,由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毕飞宇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承办的“璩家花园及前庭与后院——叶兆言文学创作四十五周年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会。

叶兆言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45年间出版作品近千万字。2024年,叶兆言推出长篇新作《璩家花园》,小说以南京城南一座老宅院为叙事主线,通过三代人的生活轨迹,书写新中国70余年的平民生活史诗。2024年3月,《璩家花园》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四期支持项目。

阎晶明谈到,叶兆言45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见证,本身也构成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兆言的创作包括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他的小说将烟火气和书卷气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质地和审美特征。此次研讨旨在探讨总结一位勤奋的作家如何在过去45年里始终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不断坚持突破创新。

“3年前,叶兆言退休,江苏省作协为他开了退休座谈会。没想到,退休以后的叶兆言迎面向我们冲来,带着他的《仪凤之门》和《璩家花园》。”毕飞宇感慨道,和叶兆言一样,许多作家退休后创作激情更甚,写作的生命力更劲健开阔,这种现象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与会者结合叶兆言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畅谈其文学创作的深层意蕴和价值。王春林认为,叶兆言对南京的书写具有文学地标的意义。阅读他的作品,脑海中总会浮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苍茫感。王彬彬说,即便写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作者的学问也会不经意间渗透在小说的一字一句里,而且擅长在历史细节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内涵。王尧认为,叶兆言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文脉,这在他的散文杂文中体现得十分鲜明。张光芒认为,叶兆言将南京人的生存境遇提炼升华为民族集体精神结构的寓言,这种同构性源于作家对南京历史的深度挖掘,也表现在对市井精神微观而具体的呈现。在李舫看来,那些被叶兆言重新激活的历史场景,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重新参与当代精神的“水循环”。大家还从日常生活的微观呈现、江南诗学与世界文学的互动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汪政在作学术总结时表示,一个作家的丰富性就在于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讨论空间。讨论叶兆言的文学作品及其精神世界,也是从当代文学史的学术视角对其文学成就的总结。

叶兆言说,写作者的真实状态很简单,就是在一直写东西。“而今,写作对自己而言如同打球,能打一场是一场,结局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