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房+”提升品质阅读
“妈妈快看,我找到一本讲古代铠甲的书。”在浙江绍兴越城区树兰书房·名人广场馆,7岁的浩浩举着一本《中国古代兵器图鉴》,兴奋地奔向家长。这座刚刚揭幕的书房,以“书房+”模式,成为绍兴推进“品质阅读”的鲜活注脚。
树兰书房的名字,承载着一段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承。1904年,绍兴乡绅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向公众开放万卷藏书。如今,在绍兴越城区,20家树兰书房成为镶嵌在城乡肌理中的“文化驿站”,通过“书房+咖啡”“书房+研学”“书房+景点”等方式,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从“随手翻”到“深度读”
“以前借书要坐公交车去城区,现在走500米就有书房,还能带孩子参加各种读书活动。”在孙端街道树兰书屋·平桥站,外来务工者李女士感慨。这座融合鲁迅外婆家元素的乡村书房,由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捐赠图书、非遗传承人开设工坊,2024年到馆读者达4万余人次。
在皋埠街道坝头山村,树兰书屋·坝头山站的研学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制作南宋点茶时,茶筅击拂要手腕发力,就像陆游诗中写的‘晴窗细乳戏分茶’。”研学导师一边演示非遗技艺,一边引导学生品读《剑南诗稿》。依托陆游文化IP,该书房开发出宋韵点茶、农耕体验等研学课程,并且专门设置宋韵典籍专区,将《陆游年谱》《南宋茶事》等200余册读物与实践活动结合。“去年我们接待了153个研学团队,吸引1.5万人次参与其中。孩子们在稻田边读《示子聿》,这种沉浸式教育比课堂更鲜活。”树兰书屋·坝头山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种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在树兰书房已成常态。在越城区图书馆副馆长姚春叶看来,“书房+”要精准匹配需求。树兰书屋·坝头山站设有宋韵文化和陆游文化专架;皋埠分馆为半导体从业者设立集成电路专区,专业书籍复购率超90%。政府通过制定选书标准,要求各站点每年更新20%的藏书,重点补充地方文化、前沿科技等内容,让“随手翻”变成“深度读”。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走进位于坡塘村的树兰书屋·坡塘云松站,咖啡香与书香在书架间交织。这座由老茶厂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日接待读者超600人次。“这里更像是乡村会客厅,让大家愿意停下脚步享受阅读。”该书房负责人黄英说。
该书屋不仅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还兼营咖啡、奶茶、果汁等时尚饮品,打造了集文化、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我们提供场地出租,满足读者群体、文化组织与商务人士在此举办活动的需求。同时,举办越城区第十二届兰花展等特色文化活动,以公共文化新空间赋能乡村振兴。”黄英说。
不久前,树兰书房·越王城馆借着越王城项目改造开街的契机进行了改造升级,并且引进运营公司。“我们积极探索政企共建的新路径,引进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由他们负责书房的日常管理,同时增加咖啡等业态。”府山街道党工委委员骆斌表示,书房社会化运营可与周边商业形成相互引流之势。接下来,将通过在书房门口布局茶饮等,并利用书房内的小型观影室引进脱口秀等活动,为书房集聚人气。
一家树兰书房从兴建到投入使用,需要近百万元经费,之后每年的运营成本也不少。除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也是树兰书房多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社会化运营引进的业态需经过区图书馆把关,业态要与书房的格调搭配,既要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又不能过度商业化。”姚春叶说。
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作为城市书房,树兰书房由越城区图书馆与街道社区或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统一标识为“树兰书房(屋)”。与一般图书馆相比,每家书房各具特色。如:树兰书房·迎恩门馆开创了“书房+景点”的嵌套模式,将阅读与旅游相融合,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阵地;树兰书屋·平桥站融合了鲁迅外婆家的地域特色元素,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书房还开展“树兰”品牌系列活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读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树兰书房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让阅读随时进行,成为市民汲取知识、体验文化的重要场所。
出门步行不到15分钟,就能阅读书籍、参加文化活动……近年来,树兰书房不断扩大覆盖面,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共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阅读灯、飘着香气的咖啡、孩子们眼里的光。我们致力于通过具体而微的场景、触手可及的服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描绘出一幅以文化润泽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卷。”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