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种子
来源:天山时报 | 王安润 王昕  2025年05月22日08:33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对这个大气磅礴的定位若有异议,那就来中国,来中国版图上那片呈鸡心状的神秘地域作一次心悦诚服的求证。

不谦虚地说,新疆的美景可与任何一个国家相媲美,一个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秋日的棉田。那时,一朵朵棉花炸蕾吐絮呈怒放状,极像明眸皓齿的姑娘,圣洁感油然而生。醉了棉农心,也征服了无数观瞻者。仅仅如此似乎有点矫情,其实,棉田的壮阔在于被秋风吹得蓬蓬松松的棉朵,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片银海雪原。采棉机“轰隆隆”挺进,如战舰驰骋在雪浪花上,极威猛极雄壮。

柔美与阳刚,效率与效益,在秋色沉醉的棉田实现了至真至美的勾兑。这是让人由衷赞叹的季节。至若阴雨霏霏、烈日炎炎,棉花及其主人就要经历一番磨砺了。棉花像果树,茎上长着很细的枝条,枝条上长了三角形的花蕾。在周而复始的日子里,棉农们像哺育自己骨肉般疼着棵棵“果树”,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

就这样相隔千山万水,新疆棉花居然开启了一位安徽青年的人生之路。他,就是田立文。

农活很苦,长年累月躬耕农事的父亲脾气就有点暴。往往因为些油盐酱醋的事儿,板子就打在了他那廋小的屁股上。委屈是有的,谁让他是家中的老大呢。

后来,走在水田埂上,田立文就想啊,长大了,先填饱肚子再说穿衣的事儿吧。还没等他长大,一个叫袁隆平的湖南人对吃饭问题已很有研究,知名度非常高了。再站在乡中学的讲台上时,田立文面前的一排排小脑袋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棉杆,向他眨眼呢。每天一放学,田立文就把自己反锁在狭窄的宿舍里琢磨棉花。冬去春来,这个秘密还是被人发现了。一个教书匠想抢人家科学家的饭碗,不是白日做梦又是什么?一时间,十里八乡都知道乡中学有个痴人说梦的后生。

那年,乡邮员举着个大信封高喊着:录取了!录取了!……绿色自行车响着铃儿就进了学校。校长那个乐啊,可拆开信封脸色大变,是田立文!西北农业大学杨林分院研究生。一个小小的中专生,居然跳过本科直奔研究生,而自家那个点灯熬油不成器的小子再次落榜。太尴尬了,莫非自己看走了眼?方圆几十里开始沸沸扬扬。

倒是田立文有点忐忑。当年,他凭借着品学兼优的实力来到这一亩三分地。说实话,校长待自己不薄。若不是搭他那个大学生儿子的顺风车,考研的介绍信是无论如何开不出来的。现在,田立文不知怎么给校长说。哪知道,校长很大气地将通知书递给了他。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面试。校长知道,面试这道坎很难的,若跨不过去,该回哪儿还得回哪儿。而这一关恰恰是田立文的软肋,面试含做实验环节。乡村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让他到哪里做实验?

一筹莫展时,好朋友给他出了个馊主意。他便硬着头皮去拜访了省农科院一位权威。权威很仔细地看了录取通知书,又用独特的方式“考”了田立文后,给西北农业大学杨林分院修书一封。他预言:近三至五年后,田立文将是最出色的研究生。田立文哪知道这些?在考官们的惊讶中,他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实验,顺利通过入学面试。

毕竟少了本科生这个环节,田立文感到节奏有点块。第二学年,他居然弯道超车,成为班里的佼佼者。棉花研究理论课题开展后,他废寝忘食,把所有的时间都拼上了。导师渐渐发现,田立文“三观”正,前程不可限量。

研究生生活是短暂的,田立文在这里打好扎实的棉花研究理论功底,等待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1992年,田立文研究生毕业。照说,那个年代研究生凤毛麟角,个个都是抢手货。可他的导师觉得,去新疆更有发展前途。他的目光开始投向祖国版图上新疆的位置。

离开家乡这天,泪眼汪汪的是弟弟妹妹,一言不发抽闷烟的是父亲,默默为他收拾行装的是一夜之间苍老许多的母亲。母亲,这位安徽农村坚强的女性,扬起那张烟熏火燎的脸深情地望着田立文说:儿啊,路远,记得回家啊……

那一刻,田立文的心碎了。

站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田立文惊呆了。

这哪里是棉田,分明就是一片银色的世界呀。正是拾花季节,忙碌的棉农们宛如叶叶轻舟,荡漾在炸蕾吐絮的棉海之上。不远处,皑皑白雪的天山巍峨雄壮。山在景中、景在画中、画在田中,安徽农村长大的田立文何曾见过如此美丽壮阔的场景?殊不知,他的人生已在秋阳灿灿的棉田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上班不久,田立文就感到无形的压力。经济作物研究所硕果累累、人才济济,一些棉花领域的大师让他高山仰止。他既惊喜又自卑,自己一个小小的研究生,研究的方向在哪里?谨小慎微的他,开始跟着老师下地、进实验室,大概半年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北疆某植棉县播下的种子出苗率很低,棉农们非常焦虑。田立文被单位派去了解详情。他看到的情况非常严重:那些已发芽的棉种,因难以顶土出苗而静静地窝在地表板结的土壤下面。

田立文问棉农:你们是怎么播种的?

棉农回答:村干部让我们用干播湿出法播棉种。

田立文心里“咯噔”一声。前几天刚下过雨,现在又连续几天晴空万里。看着湛蓝的天空,田立文的眉头拧成一坨。他来到周边几个植棉乡镇,发现这几天里播下的上万亩棉田情况大致相同。

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田立文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向棉农求教,对干播湿出法出现的问题深度研判,很快发现了症结所在。

原来,播种机实施打孔、下种和覆土一条龙作业后,棉农在种孔上方覆了3厘米厚的土壤,这些土壤连在一起形成了种植行。因雨灾,土壤表面结成了硬壳,而发芽的棉种很难穿破这层硬壳,即便人工破壳,出苗率依然很低。

较之其他省份,新疆土壤结构相对复杂。棉田种孔上方覆盖的土壤分为地膜表面以上和地膜表面以下两个不同位置。前者,在雨灾天晴后就会出现结硬壳现象;后者,无论雨前还是雨后,均不会结硬壳,即使因土壤偏黏性而形成轻微板结,也不会影响棉种正常顶土出苗。

摸清了这一规律后,田立文喜出望外。随后,他大胆提出了“干播湿出+种植行覆土延后技术”,即棉田播种时在种孔上方不覆土。果然,这个方法有效防止了种植行土壤结硬壳的问题。但因播种时不覆土,种孔附近土壤散墒明显,播下的棉种因水分吸涨不充分,保苗仍不理想。

怎么办?若种子水分吸涨不充分,棉田丰产丰收可能仍是一句空话。

一天、十天……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田立文突然想到:不覆土是前提,不妨在优化播种深度技术上试一试?于是,棉种播种深度被定到了2.7—3.0厘米,新的实验开始了……这一次,不仅亩节水达到150多立方米,缓解了新疆春季水资源紧张局面,还因种植行不覆土,实现了棉花有无雨灾,均能正常出苗和棉花苗期主动防雨灾的预期目标。

此项技术研发获得了成功。

可是,当田立文耐心地给棉农们推广新技术时,棉农们的抵触情绪却很大:别说种棉花,就是种其他任何庄稼,也是按照打眼、下种、盖土工序走的,哪有不盖土种植的道理?

田立文没有灰心,作为农家子弟的他理解棉农们的心情,想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新技术,得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田立文制定出详细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方案,进行多点示范。刚开始,只有少数棉农实施。随着此项技术的示范效果越来越显著,终于被北疆棉农们普遍接受。

经田立文及其团队在南疆进行技术推广,新疆棉田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千万亩以上,节水达10亿多立方米,同时填补了高效农艺防雨灾技术的世界空白。种植行覆土延后技术应用后,即便出苗期遇雨灾,也能给棉农吃颗定心丸了。

一年365天,田立文有200多天在地里。

这个纪录,他一直保持着。不知什么时候,“拼命三郎”的绰号就在所里叫开了。随着岁月的更迭,他的研究成果呈几何型增长。他态度非常明确:这些,属于我和我的团队。

2000年,田立文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得州理工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这时,他在棉花领域已是举足轻重的研究员了,有培育成功的种子,也有被广泛运用的技术和价值很高的学术著作,尤其是在发明专利方面不输任何人。更重要的是,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挑战的精神和谦和的为人,被越来越多的合作方认可。

第一天见面,德州理工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副院长诺曼·霍珀(Norman Hopper)就注意到田立文了。坦率、谦和,一口流利的英语尤为印象深刻。至于田立文在棉花领域的研究成果,诺曼·霍珀早已做足了功课。田立文一行,国家给的月补贴是1000美金。诺曼·霍珀惜才爱才,在研究室里给田立文安排了角色,额外发给他1000美金。按当时的汇率,2000美金是人民币24000元。一个月下来,田立文腰缠万贯了。访问时间是半年,如此丰厚的收入,谁都会乐不思蜀的。可田立文满脑子都是他的棉花试验田,恨不得明天就回国。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天大的馅饼砸在了他的头上。一家赫赫有名的公司欲在全球范围招聘一名技术主管,诺曼·霍珀亲自为他写了推荐信。田立文思虑再三,感到不妥。自己是国家派出的访问学者,访问期间无论如何要严守纪律,不然,有辱国格,还会被美国人看扁的。他没有去面试,对方以为田立文不方便,便将面试地点改在了北京。回国后,他碍于诺曼·霍珀的面子,在一个星期日去了趟北京。结果,录用通知发到中国很久了,迟迟不见他的人影。这时,一场暴风雨正在岳父家的客厅里进行着。岳父岳母严厉指责他的恶劣行径:面对恩重如山的祖国,情何以堪?面对为你搭桥铺路的研究所,情何以堪?面对朝夕相处的团队,情何以堪?面对为你默默付出的这个家庭,又情何以堪?田立文被这顿连珠炮“轰”得面红耳赤。每一句话,他都感受到二老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他当即婉拒了这次机会。

一天刚刚上班,所长的电话就把他从实验田里招进气氛严肃的办公室——是关于仕途的事。田立文当时就蒙圈了,脸憋得通红,居然向所长摆了一箩筐不适合当领导的理由。所长嘿嘿一笑说,平时让你发个言什么的,跟要你命似的。今天怎么啦?条理清晰、说服力超强。田立文还要辩解,被所长摆摆手制止了,让他把这些话留着,去农科院书记那里讲。

半个月过去了,书记来电话问,田立文通知到了吗?如果研究课题太忙,可以再约时间的。所长感到奇怪,田立文不是说已经去过了吗?打书记和所长间的这个“擦边球”,田立文只有一个目的,坚决不当领导。谜底被揭开时,书记非但没批评他,还给了他诸如淡泊名利之类的评价。直到现在,他依旧是一名普通研究员。

有一年夏天,一家外资企业考察团不声不响地来到了农科院,董事长秘书正是田立文昔日的同事。对方提出,由他们担任洽谈翻译。一向低调的田立文“嚯”地一下子站起,向院长郑重建议,这事关中国科学家尊严和学院的利益,他自告奋勇担任翻译。结果,在他流畅的翻译中,双方达成了货真价实的合作意向。会后,有人提醒他锋芒别太露,他回敬道:为了国家尊严,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天晚上,秘书把他请到宾馆,直截了当表达了这家外资企业对他才华的青睐。田立文没有马上表态,董秘以为砝码还不够重,立即表示还可以谈。次日,田立文陪院领导一一握别考察团成员。董秘拥抱他时悄悄道:董事长说了,只要肯来,条件随你开!这家外资企业副总裁的位置给他留了一段时间,看看没戏才作罢。田立文实情相告,若是想跳槽,十几年前就走了。新疆才是他施展拳脚的地方。

新疆棉花生产一路高歌,精准播种成为一种技术引领。恰恰此此时,一个技术难题对精准播种构成极大威胁。田立文和他的团队心急如焚,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扫除这只“拦路虎”。可事情远没那么简单,覆盖全疆的地膜棉,依托的技术支撑就是精准播种。大马力播种机没有问题,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和他的团队的智慧结晶,他用那双与总书记相握过的手,把种子下播精准到一窝两粒,多一粒没有,少一粒不可能。这个万无一失的播种法,照说应该收获万无一失的全苗,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是全苗,但不是株株棉苗都优良。看上去绿油油一片,实际上丰产丰收已被大打折扣。一个村如此,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地州,甚至全疆又是多少?如果真输在一播不能全苗,或全苗不全优这个起跑线上,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将是天文数字。田立文和他的团队惊出一身冷汗!

田立文把目光锁定了播种机机箱。种子进入机箱后,经过一系列“艰难跋涉”,是精确计算后通过漏斗孔扎进泥土的,只要种子入土,这个过程就不会有任何问题。扒开泥土,是裹了衣包的种子,两粒,齐刷刷煞是可爱,看不出丝毫破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往回推,试试看?推着推着,田立文一拍大腿,有了!大胆假设一下,如果进入到机箱的种子有问题,是个什么情况?团队成员豁然开朗,头脑风暴迅速刮了起来。一批劣质棉苗被带回实验室化验,果然是瘪种子惹的祸。

田立文马不停蹄来到选种场,在农药刺鼻的车间足足盯了几天,选种的流程他闭上眼睛都能丝毫不差地说出来。应该说,电筛子严格履行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职责。可什么时候都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应该想一个更周全的办法,将瘪种子一网打尽才是。

灯下,田立文在画图。小米粥已热了几回了,妻子在卧室里暗暗抹泪。

自从几年前田立文体检时查出胃部问题,全家人对他的身体十二万分上心。一般人遇上这种情况早趴下了,田立文对一脸惊恐的妻子说:怕啥呀?天塌下来有我这大个子顶着呢。医学这么发达,治呗!回到家里,他的心情比谁都沉重,有几个研究项目还在拉锯阶段,数这个种子课题最火烧眉毛。他强作笑脸,宽慰着同样强作笑脸的妻子:放心吧,种子精选难关不克,我就是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他老人家也不会收我呀!妻子连忙捂他的嘴。

前来探望的年轻人无不被田立文的意志力所感染,他们请老师放心,不攻克难关决不收兵!也怪,满脑子都是种子精选时,胃部的隐隐疼痛倒被转移了。治疗,他雷打不动地坚持着,对现代医学技术他深信不疑。但更看重自己“乐观+锻炼+工作”的偏方。长年累月奔走在田间地头,倒练就一身强健的筋骨。他中气十足,除了有些疲惫感,没人看得出这是一位患了重症的病人。

夜深了,妻子隐隐约约听到厨房有动静,赶紧披衣下床。田立文端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对妻子说:成啦!妻子丈二和尚不着头脑,田立文一边吸溜吸溜喝粥,一边用嘴努努图纸:种子精选难题被我给拿下了!

田立文在某企业一份图纸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计算和重新设计,终于用一块磁铁解决了种子配重问题。选种机的皮带轮下安上了磁铁,涂满铁粉的瘪种子轻,被磁场牢牢吸住。粒粒饱满的优质种子,因为自身的重量纷纷坠落……经过多次试验,混迹于优质种子内的“害群之马”被彻底踢出了局。在选种机的欢鸣声中,精准播种保卫战被攻关组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仅此一举,为新疆棉花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选种机技术利国利民,很快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来到边城乌鲁木齐时,一年一度的播种开始了。

站在播种机上的田立文信心满满,手机在腰间急促地响起,是妻子。她欣喜万分地告诉丈夫:化验出来了,你的胃什么事儿都没了。泪,一滴一滴落在播种机上。

放眼望去,银白色的薄膜仿佛在婆娑起舞。

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棉田连着天际,已很难分清哪是白云哪是棉絮了。拖拉机将一包包籽棉送进轧花厂,再由火车将整车皮优质皮棉运到国外创外汇。这样的好年景已持续多年,塔里木河畔一直飞着欢乐的歌。

2021年,棉农们脸上的笑容凝固了,新疆棉花居然遭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频频攻击,而尉犁县的棉花首当其冲,田立文拍案而起。

若论棉花,他西方还没资格说长道短,更别说攻击新疆的棉花了。仅仅是长绒棉,就可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那个被誉为“长绒棉之父”陈顺理,军人出身的一介书生,仅凭500克苏联品种,就能在南疆沙井子地区将长绒棉试种成功。紧接着,苏联的另外一个品种被他种出了亩产98千克的高产,消息传到克里姆林宫,惊呆了所有棉花育种权威。更重要的是,塔里木不能种长绒棉的历史就此终结。两年后,我国第一个长绒棉品种“胜利一号”就被陈顺理培育成功,这无疑向世界棉花领域放了一颗卫星。之后,军海一号、新海8号、新海11号、新海13号等优质品种漂洋过海,高扬起中国长绒棉威名。直到今天,中国的新海42号、新海46号、新海54号都是名副其实的最优棉种。

倒是美国的长绒棉存在着很多弊端,无论是抗病、优质、丰产性状,还是高产、早熟等方面,都不可与中国同日而语。做访问学者的时候,田立文就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准备做一个研究,既能让美国棉花商警醒,也为国人提供可资之鉴。

当他的一篇学术价值极高的学术论文,在英国一家权威刊物发表后,就动了人家的奶酪了。有消息传回国内,棉花商们称:这篇学术论文泄露了商机,准备制裁他!田立文坦然一笑:来吧,中国人不是吓大的,怕个啥?

新疆的棉花无可挑剔,机采棉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田立文的电脑上,有这样一组数据:仅仅2021年,新疆采棉机保有量超过6300台,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49%。这就是说,彻底结束棉花人工采摘的日子就要到来了。不仅如此,连新疆兵团的小麦、玉米、甜菜、番茄、辣椒、大豆、马铃薯等作物都全面利用机械采收了,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不说,还省时省力节本增效。

倒是在大力推进机采棉的过程中,田立文一双鹰样的眼睛,敏感地捕捉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协同作战增大效率。一篇关于机采棉如何挖掘潜力的论文出炉了,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上,田立文又走在了国际前列。

2022年4月,引人注目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披红挂彩的田立文十分激动。十年来,能登上这个领奖台的区区22人。于一个2000多万之众的西部省区而言,这个奖举足轻重。当年,在那个偏远的乡当教书匠时,他就知道大名鼎鼎的“甜瓜王”吴明珠了。万万没想到,能与她一道跻身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行列。

紧握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的手,田立文一时不知说啥好。但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书记的手很温暖也极有力度,这是一双飞行动力学专家的手。简单的交流,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位专家型的第一书记与各族人民心贴心。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自治区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和煦的阳光下,杨柳摇曳着嫩绿的丝绦,空气里弥漫着初春的气息,整洁的院子里静悄悄的,几乎没什么人走动。犹如钱塘江退潮一般,特等奖得主的风光在田立文身上已荡然无存。他平静的宛如一池波澜不惊的湖水,想必蔚蓝色的深处才是那颗跳动不已的心。除了朴实无华,再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他。是科研工作者的严谨遏制了他的激情,还是表里如一的性格恢复如初?只有那双富有创造性的手,在传递着一种友善的信息。

佩戴着党徽的所长,热情地将我们引入展览室,毫不掩饰地说:我们这个田研究员呀,平时根本见不到个人影,我这个所长也不例外……

听得出,语气里透着偏爱。奖牌、锦旗、各类标本,将展览室撑得满满当当,奖牌背后的故事必是一段段科技兴疆的佳话。

所长告诉我们:作为新疆乃至全国一流的学科带头人,田立文主持和承担国家支撑计划、科技攻关、重点研发以及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获授权专利20余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1部,制定标准30余件,在国内外权威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20余次……

一位业界权威这样评价田立文:近年来,他的多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有力地推动了新疆棉花种植技术实现世界一流水平。

自踏进经作所之日,田立文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百十来斤交给了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从此,他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一步一步健康成长。纵然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外面的世界精彩绝伦,他的事业心也从未动摇过。是新疆,在他这个莘莘学子最渴望建功立业之时敞开了宽阔的胸怀;是经研所,几十年如一日为他这个外乡人一次又一次搭起圆梦平台。可以感觉到,田立文的心中正起着风暴,惊涛骇浪击打着他那颗感恩的心。合影时,所长依旧见缝插针地谈着工作。看来,不是这个非同一般的科技创新大会,是轻易唤不回这位躬耕科研沃土的研究员的。

这年6月,田立文的一项专利在日内瓦获国际发明银奖,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8月,他撰写的《科技创造新疆棉花生产奇迹》被《中国日报》中英文版全文推出。

这一年,是田立文的丰收年。

棉花,牵动国计民生。

棉花,撬动全球经济。

田立文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与棉花生死相依呢?

2024年4月28日,这位几十年如一日躬耕棉海探秘的研究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尽管此前他早已荣誉等身,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中国发明创业人物奖、英国国际发明展杰出创新奖、摩洛哥国际发明展创新大师……但这个奖项非同一般,它是对劳动的礼赞,而劳动是一切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它是对劳动者的讴歌,而劳动者正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来自田野的田立文再清楚不过,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奋斗、赞赏奉献,具有勤劳勇敢的禀赋和基因。更重要的是劳动铸就梦想,奋斗书写精彩。

这年年底,新华社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568.6万吨,比2023年增加57.4万吨,连续多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比重持续提升,达到92.2%,创历史新高。

这,再一次印证了“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磅礴定位。迄今为止,田立文的团队技术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已达2亿多亩,新增利润50多亿元;棉花种植各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使新疆棉花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轻简、高效、质量效益型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还从技术上奠定了新疆棉花生产在全国的核心战略地位。

他说:奔六的人了,不抓紧不行啊……我们这些研究种子的人,就得做一粒种子!

霎时,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呼之欲出。

种子,一粒粒那么渺小,又那么顽强、执着和深情。只要落地,它们总是奋力扎根土壤,夜以继日地吸吮着地表下的养分。当阳光雨露洒下时,便义无反顾地破茧而出,开花、结果,直到奉献出完美的一生。这不就是令人称道的“种子精神”吗?

在六分之一国土上,科技兴疆之歌正响在天山南北的广袤田野。

【作者简介:王安润,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出版个人专著18部,担任主创的电影、纪录片、广播剧多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星光奖,及天山文艺奖、新疆电视文艺一等奖、新疆广播文艺一等奖、兵团“五个一工程”奖、绿洲文艺奖等。其中,《无罪》获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白金雷米奖”,《杰米拉》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我的阿恰》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一路有你》获第三届戛纳微电影国际电影节大奖。长篇报告文学《太阳迟落的高原》获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