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国家图书馆的图书从哪里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张君成  2025年05月20日16:45

扫一扫,观看本文报道视频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文献收藏的最高殿堂,肩负着为国家留存记忆、为民族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很多人或许从未深入思考过这样几个问题:国家图书馆里的图书究竟从哪里来?它们是什么时间从出版社、印刷厂出发?又是谁将它们悄然置入国家记忆的版图?回答这几个问题,就要提到国家图书馆一个神秘的部门——中文采编部。

如果把国家图书馆比作一个庞大的系统,那么中文采编部便是这个系统的入口。图书从这里被分类、加工,最终进入读者视野,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久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进行了深入采访。

法定交存 保障国家记忆的完整性

采访当天恰逢北京暴雨,在国家图书馆办公楼后门,一辆两厢汽车缓缓停靠。车厢被打开,只见工作人员把一箱箱用牛皮纸整齐包裹的图书卸下。纸箱上的邮戳显示,这些书来自全国各地,有吉林、福建,也有西北地区。

推车碾过长廊,轮迹在地面上晕开水痕。“我们每天都接收这些快递,最多的一天接近400包。”中文采编部出版物交存管理组组长张涛向记者介绍,“每个包裹大概20公斤,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国家法定交存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交存正式出版物,从而实现国家文献的系统保存。在张涛看来,这项制度的实施,使国家图书馆得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出版物,为后世完整保存每一个时代的声音与知识。

说话间,记者与出版物交存管理组工作人员一起卸货,不一会儿就开始腰酸背痛。“你应该用腿部发力,这样能保护腰部。”张涛建议道。

图书到馆需要经过层层数据处理。完成初步登记后,图书将进入到编目、分类、上架的专业流程中。对此,张涛坦言这一整套机制正是国家图书馆赖以建设国家书目、联合目录的底层支持系统。

尽管有制度作保障,工作推进却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出版社因对交存工作不重视、邮寄样书工作人员更换等多种原因而出现交存不及时的情况。采访时,出版物交存管理组组员田雯正在联络一家出版社,语气温和:“这是国家的规定,还请您配合一下,谢谢理解。”挂断电话,她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以诚待人,不仅是普及制度,也是在替文化传承负责。”

外人看来枯燥的工作,出版物交存管理组却甘之如饴。1998年出生的马菁晨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我挺喜欢这份工作,虽然重复,但很有成就感。看到这么多图书整齐归档,有种文化被好好安放的感觉。”他说。

主动采选 织密中文文献保障网络

如果说法定交存是“主动送达”,那么中文采编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主动出击”。

“有些地方文献并不属于交存范围,为了弥补这些空白,我们会通过采购、接收捐赠、征集等方式主动采选。”中文采编部中文数字资源采编组副组长崔玥介绍。在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隔壁的中文采编部中文图书采访组。“这是我们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下设的科组,主要承担中文图书、中文资料的采选任务。”崔玥介绍道。

很快记者见到了中文图书采访组组长于菲菲,当被问到有交存制度的情况下,为何还要采买时,她表示,首先很多年鉴地方志等专藏文献大部分出版形式为非正式出版物,并不属于交存范围,“国家图书馆的采集总方针是‘中文求全’,我们争取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图书,力求多渠道采集具有馆藏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于菲菲说,“对于交存复本不够的品种,我们也会依靠招标采购、向社会发布征集函等方式进行补充。”

如何确定购买哪些图书充实馆藏呢?于菲菲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书目清单,她说:“这是我们通过收集全品种书目,比对得出的缺藏或者缺复本的目录。在此基础上,每年采购图书在9万至10万册,尽量确保中文求全。”

音像采集 为文化传承保留影像火种

除纸质图书外,音像电子出版物也是国家图书馆采集体系的重要一环。音像电子出版物采编组副组长刘伟介绍说:“这项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出版形式演进,从磁带、CD、VCD、DVD到电子出版物,国家图书馆都在持续采集。”

无论是磁带、唱片,还是数字光盘、电子出版物,这些数字化载体同样构成了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着不同时代的传播方式与文化面貌。据刘伟介绍,目前,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已藏有26.5万条音像电子出版物数据,其中音像制品19.8万条、电子出版物6.7万条,涵盖音乐、影视、纪录片、语言学习、科学普及等多个门类。“作为国家文献战略保存单位,我们坚持‘应收尽收,应存尽存’。”刘伟坚定地说。

音像制品的保存远比纸质书复杂。磁带、光盘易损,电子出版物格式更新迭代快,很多资料需要格式转换、数字备份,才能确保长期保存。不过,在刘伟看来,这项工作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无论是承载语言与影像的音像制品,还是记录学术成果的电子出版物,抑或是新兴的数字资源,只要属于正式出版范畴,都被纳入国家图书馆的采集范围之内。这不仅是对出版物多样性与时代演变的响应,更是确保国家文化记忆完整留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