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素人写作”风起云涌——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来源:北京日报 | 路艳霞  2025年05月20日08:38

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

“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现已基本写完,改得差不多了。”毛银鹏说,这段时间,他边扫小区林荫道上的树叶,边听手机朗读的《在北京》,反反复复地听,反反复复地琢磨,反反复复地修改。“《在北京》写我带全家来北京生存发展的故事——我大儿6岁来京,23岁离京;小儿在北京出生,现今在武汉读大学;女儿已在北京成家立业。”毛银鹏告诉记者,这部小说早在20年前就动笔了,因为工作劳累,写得断断续续,多的时候一天能写一两千字。

毛银鹏生于湖北武穴,18岁高中毕业时就立志当作家,他至今记得,在笔记本扉页曾一笔一划地写下,“今生,献给文学!”为了圆文学梦,他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外县、京城,一直带着《红楼梦》,还会随身带笔和本,随时将内心感悟、书中金句记录下来。他更反复咀嚼鲁迅作品,越嚼越感到其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饱含了热血。毛银鹏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文学作品的不断阅读,最终化为文字,他迄今已写下约300万字的文稿,“我的生命之作有《故人西辞》《六叔》《父亲》《望星空》《一天》《人生拾梦》《在北京》《两条鱼》《在僻县》等。”而他的短篇小说《故人西辞》,早在2005年曾获老舍文学奖新人佳作奖。

毛银鹏很珍视笔下的文字,尽管绝大部分文字并未正式出版、发表,但他已在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拥有“作品集”,在此上传近60篇作品,这些文字是他一生的荣耀。翻看毛银鹏“作品集”,可以看到他写的小说,一个个细密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可以看到他写的诗,他写给妻子的诗深情款款,“找遍人间辞典/没配得上你的语词/是尘世贫乏/还是我无知/要不/待我上仙境深造后/再试试”;还可以看到他写的散文,他写母亲,一股乡野的风夹杂着温情和细腻,“母亲掀着褂下摆,兜回几个鸡蛋,一个一个轻轻地拿到碗里”。

毛银鹏在北京前门卖过鞋,每天都会捆货物,他在绑货的过程中感悟不断,他因此留下这样的文字:“弹性再好的绳子,也得狠扯几下,使它的弹性发挥出来。为人处世,有弹性者,往往是成功人士。”

毛银鹏这些文字都来自生活,更来自他不分日夜的积攒。他回忆,多年前,在他脑里“僵”了10年的《在僻县》的后半部分,突然“活”了,于是他不管三更半夜,想方设法写完了它。

素人写作者往往随时随地写作,随时随地思考,他们的文字也才有了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近年来,“素人写作”风起云涌,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素人作者给读者带来惊喜。《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告诉记者,毛建军、毛银鹏、钱幸、马大勇、王二冬、王计兵、陈年喜、赵忠瑜、刘厦、李浩然、徐知安、予葶、雪樱、海玉(崔怀永)等大批素人作家都在《北京文学》发表过作品。

今年以来,《北京文学》已刊发了多篇素人作品——第2期有雪樱散文《母爱如诗》;第5期集中推出10余位素人作者的诗歌和散文,还将王计兵作为封面人物;还有予葶短篇小说《她像鱼一样飞翔》在“新人自荐”栏目推出,并配发评论家崔健的评论《女性的沉潜时刻与飞翔姿态》;以及马大勇散文《古瓶新枝,一个插花人三十年的巡游》。此外,农民诗人王德席、盲人按摩师徐建英、打工人王志刚、乡村教师螺丝起子、从事植物提取工作的创业者孟萌、在影视器材公司上班的诗人郝小峰等诗人的诗歌作品都发表在了《北京文学》上。

“隐逸,清远,超脱,逃离,呼喊,乡愁,寂寞……所有这些情感,主体形象,文化想象,都让我联想到一个词,个人化。”当梳理“素人写作”概貌时,师力斌进行了一番“画像”,他认为,民间有高手,与过去相比,现在素人写作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字水平要高于过去,而且写作者的行业各不相同,比如马大勇是插花师,王计兵是快递员。

【记者手记】

近年来,“素人写作”不断升温,成为一个突出的新大众文艺现象,王计兵、陈年喜、胡安焉、黑桃、秀英奶奶、杨本芬等不断有新作问世,相继成为国内图书市场炙手可热的人物。

素人写作群体从来不乏坚守者,更不乏后来者,无论素人写作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写作题材如何不同,他们对文学恒久又纯粹的热爱,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回望,他们对异乡的打量和思索,无疑是这个群体共同拥有的耀目标识。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有一群人在用生命、用文字表达自我,书写生活,这又何尝不是一股弥足珍贵的清流。

“素人写作”的助推者近年来力量不断壮大,不仅有出版社、杂志社,还有“谷雨story”“人间the Livings”“正午故事”“三明治”“真实故事计划”“澎湃·镜相”等推广平台,它们形成了多声部合唱,让“素人写作”的明天更灿烂、更丰满、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