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基层文学刊物成为更多写作者的成长驿站
来源:文艺报 | 杨茹涵 张昊月 王泓烨  2025年05月14日08:19

遍布全国各地的基层文学刊物不仅帮助基层作者拓宽写作视野、提升创作技巧,激励文学寻梦者在创作道路上坚定前行,而且如同一条条富于活力的情感纽带,让编辑、作者和读者实现更紧密的联系。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刊物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写作者,让优质文学资源顺畅抵达基层?如何创新办刊思路,打造自身文化品牌?部分基层文学刊物用特色化的办刊理念和实践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把文学刊物办成“作家之家”和“读者之家”

创刊至今的40多年间,黑龙江哈尔滨的《小说林》一直以高文学品位、大文学视野为办刊宗旨。《小说林》主编王若楠深切感受到,在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纸质刊物更需以开放的姿态办刊,增进与读者、作者及其他刊物间的交流。2024年,《小说林》与多家副省级文学刊物联动,推出小小说的“同题写作”活动,作家们围绕“东北城市笔记”等主题展开各自的写作之旅。同时,《小说林》还邀请部分读者和作者在线下会面,就“如何办一本好的文学刊物”展开交流。今年第3期发表的刘十九的科幻小说《绿野仙踪》,诗意地表达了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时的复杂情感,为《小说林》增添了新的文学气象。王若楠表示:“文学刊物是作者与读者之家,不能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文学刊物要与作者、读者、编辑进行‘共建’,有了这样坚实的文学基础,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浙江绍兴文脉悠长,人才辈出。萌发于这片文学底蕴深厚的土壤,《野草》继承发扬着悠长的文学传统,重视发现培养如春草般蓬勃生长的新一代作家。《野草》主编陈莉莉认为,目前该刊的主要责任是捕捉青春写作中特有的鲜活、敏感与灵性,推动中青年作家进行更具开放性、纯粹性的书写,让文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日常工作中,编辑们每当通过邮箱中的自然来稿发现一位好作者,都会倍感欣慰;他们还会与作者多次联系,反复讨论作品的修改事宜,双方共同探索着“新的精神、新的情感、新的写作”。不少新锐作家的作品就是从《野草》走向了全国更多的文学园地。如今,《野草》杂志社将绍兴老文联大楼扩建,“龙珠里15号”已成为“作家之家”。同时,杂志社每年都与绍兴市作协联合举办“野草笔会”,“以写作营、笔会、改稿会等形式提升写作水平的文学采风中心,为青年作家成长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催生着新的青春脚印与现代表达。”陈莉莉说。

编辑与作者共同探索新的写作样态

《六盘山》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坚实的文学阵地,创刊43年来,许多本土作家从这里出发,迈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六盘山》副主编马金莲回忆道,20多年前她还是一个基层作者时,曾将诗歌《面壁》手稿投给了《六盘山》,这首诗的发表成为她创作道路的新起点。像马金莲一样,石舒清、郭文斌、了一容、单永珍、王怀凌、单小花、马骏等作家的创作同样起步于《六盘山》。2020年,马金莲进入固原市文联工作,并担任《六盘山》“小说”栏目编辑。2021年她被“95后”作者马骏的散文稿件《青白石阶》吸引,反复阅读后与编辑部主任李敏探讨说,这篇散文的文字虽显稚嫩,但叙述视角独特、情感丰沛真挚。编辑遂与作者多次交流,商讨修改打磨的细节,最终促成作者小辑的刊发。此后不久马骏便完成了散文集《青白石阶》,还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散文奖。此外,魏金柱、咸存福等“90后”作家也是编辑们重点帮扶的对象。马金莲说:“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份刊物的纯文学初心,那就是刊登最纯粹的纯文学作品,培养最优秀的西海固作家。”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辽宁沈阳的《芒种》始终秉持的理念。《芒种》杂志社社长、主编李佳怡介绍说,刊物以“观察—孵化—推广”模式助力青年作家成长,开设了“新锐秀场”“小荷尖尖”等专栏,深入挖掘有文学创作潜力的作者,接纳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作品,为青年作家搭建崭露头角的舞台。在此基础上,《芒种》精心策划专栏作品的专题研讨、作家访谈等活动,部分作品被改编为有声读物、话剧片段等其他艺术与媒介形式,让文学以更多元的样态进入读者的视野。“扎根现实土壤”是《芒种》坚守的办刊核心,刊物追求“文学在场性”,推出“盛京流云”“英雄城市”等特色栏目,并组织作家深入城市工业遗址、乡村振兴一线田野调查,激励他们创作出反映地域文化记忆的作品,实现对新时代社会变迁的诗性书写。

地处甘肃酒泉的《北方作家》十分注重与基层作家的联系,并持续关注他们的写作动态及成长需求。《北方作家》执行主编张军山谈到,编辑部会定期组织“一对一”改稿会,改稿人逐字逐句地提出修改建议,改后的作品被多家文学刊物刊发。该刊每月还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为基层作家讲授阅读经验与写作方法,从挖掘写作素材、搭建故事框架到塑造人物形象、打磨语言细节,涉及阅读和写作的多个层面。每月“一会”的阅读创作分享活动已举办30余次,不仅解答了基层作者的诸多困惑,更提振了他们的创作信心。独自摸索20多年的基层作者陈桂莲在一次交流活动中带来了自己的散文《弯弯曲曲回家路》,受到专家耐心细致的点拨指导,极大鼓舞了她的写作热情。自此她的写作仿佛走上一条坦途,在多家报刊不断推出新作。

每一次编发作品都如同提灯照路

《厦门文学》副主编李秋沅谈到:“《厦门文学》70余年来始终坚守在闽南文学阵地的最前沿,既是本土写作者茁壮成长的沃土,也是地方文脉薪火相传的桥梁,更是不同代际文学力量交汇的精神驿站。”刊物注重帮扶本土基层写作者,开设“闽台人文”栏目,鼓励作者用家乡故事描绘八闽大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特别推荐”栏目旨在推介当地优秀作家作品,2024年以“作品+创作谈+评论”的传播矩阵推介了张漫青、龚万莹等作家作品。同时,《厦门文学》悉心培育新生代作家。“95后”作家康峥在编辑的建议下精心修改《刺客离开大英博物馆》,作品在保持先锋性的同时兼顾了可读性;青年诗人周钰淇从早期的创作萌芽到成为《芙蓉》《星星》等刊物的头条诗人,也持续得到《厦门文学》的关爱与扶持。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是《厦门文学》培养文学评论人才的有力举措,2024年以来,有三分之一的评论文章由高校学子撰写,练韬、罗新烨、林初晴等青年评论家的文章展现出新颖的评论视角。

河北保定的《青少年文学》有着深厚的办刊底蕴。《青少年文学》主编张劲鹰谈到,刊物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用积极、阳光、向上、温暖的文字,引导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刊物的栏目设置向基层作家倾斜,每期为新人新作至少保留三分之一的版面。如河北阜平民间诗人任胜强于2021年首次在《青少年文学》发表诗歌《自言自语》,随后刊物又持续刊发了他的多组诗作,这对他的写作是极大的激励,他的组诗获得保定市第十届“荷花淀”文学奖。《青少年文学》还联合区县级学校、文学社团,不定期举办文学讲座,作者在与编辑面对面的交流中获得写作技能的提升。“初绽”是《青少年文学》今年新开设的栏目,主要刊发在校学生的作品,并设立“校园文学之星”年度评选,对持续投稿的学生作者进行跟踪培养。一位基层作者曾对刊物的编辑说:“你们所给的不仅是一页纸的发表,更是照亮文学之路的灯。”

基层文学刊物宛如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溪流,虽各自潺潺流淌,又共同汇聚成文学的浩瀚江河。它们或守正创新涵养文学生态,或挖掘人才激发创作活力,持续为新时代文学事业注入生机与动能,让文学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绚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