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二期—— 长篇小说《青烟》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蔡岩峣 武婧  2025年05月13日11:34

5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长篇小说《青烟》学术研讨会在人文楼举行。来自文学界、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新地域文学的视野下,集中讨论小说的意义内涵与美学新变。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秀涛主持。

杜万青的《青烟》是一部西北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以清末民初凉州府辖苍松县的薛氏家族为线索,描绘了大时代背景下四岘四水乡土人物的命运浮沉与乡村风俗变迁。《青烟》2025年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会议现场

活动伊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杨庆祥首先致欢迎辞。杨庆祥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新地域文学工作坊的发起及发展概况。他指出,从“新南方”到“新西北”,工作坊跨越展现了当下新地域书写的宏阔样貌。杜万青的《青烟》是近年来书写西北地域和西北文化的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文化呈现等方面有着独特性。

《青烟》作者杜万青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起,详细介绍了自己如何突破青年时代的陈旧观念,在生命的后半程,以一场重病考验为契机,最终完成了长篇小说的写作。杜万青指出,找寻正在逝去的地方文化是他写作的出发点。小说中受到各位专家肯定的地方风俗内容来源于父辈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其背后体现着西北地域文化切己的生命传承。

在专题研讨环节,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安指出,杜万青的《青烟》体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坚守,离开文坛四十多年,作者没有受到文坛某些畸习如同质化、模式化的影响,因此带有朴拙之气。小说的风景描写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对故事的塑造、氛围的烘托、人物性格的深化有着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翟文铖强调,《青烟》将自然的岁时节令和历史的时间相结合,使其具有独特的叙事时间。小说聚焦的葬礼、婚庆、宴会等民俗内容,继承了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的民俗描写技巧,给予作品强烈的秩序感。丧葬、年夜饭等几处“越轨”笔触,象征着家族的分裂与冲突,具有叙事和文化的双重功能。

《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认为,《青烟》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北方书写”的典型文本。小说继承了博物叙事的传统,将日常生活和民俗传统相结合,表现出深厚感人的民间性。小说中大量出现的细节给读者带来了沉浸细致的阅读体验和宏阔纵深的历史感受。从作者的身份来看,《青烟》可以归为某种“素人写作”,又超越了“素人写作”的命名。

《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肯定了《青烟》中的民俗内容与地方性书写,认为小说中的婚丧嫁娶是情节转换的节点,小说人物由此聚焦并充分展现各自性格。《青烟》与现代文学中的地方性写作如师陀的小说相比,延续了“败家子”的人物形象,但在民俗韵味上更有力度,外来的冲击始终无法打破民间礼俗,体现出民间文化的韧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龚自强认为,《青烟》最吸引人之处在于简洁和“去奇观化”。小说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世俗世界和信仰世界、官世界和民世界充分结合,表现为一种日常诗学,使读者得以一窥其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体现出内在的丰富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重点围绕小说的叙事技法展开,他认为《青烟》继承了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书写传统,书写了大量细节。这种写法不同于现代小说已经固化的主要人物、主线情节观念,写出了只有细节才能表达的内容。从器物到风俗,从人物到事件,不同的细节杂陈、交织,构成了独特的叙事张力。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研究员刘诗宇指出,《青烟》并没有特别的主人公,而是以整个乡绅阶层作为主人公。薛驹的赌博败家不仅是道德的堕落,背后还有政治经济学的色彩,体现出乡绅阶层和民间资本的脆弱性与依附性。而由《青烟》引发的当代乡土社会该如何书写的话题,可以通过与青年作家的作品如《土广寸木》等进行对读,得到更多启发。

中国作家网编辑陈泽宇从《青烟》和古典小说的关联出发,认为作者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精髓。小说以方言词汇进行语言加密,同时利用“闲笔”强化了小说的可读性与文学性。

作家出版社编辑、《青烟》的责任编辑赵文文高度评价了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如堪舆、俚语、民歌等内容。同时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佩服作者杜万青在历次改稿过程中的耐心,以及对语言修改所花费的大量心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从新地域文学该如何书写的角度进行讨论,认为《青烟》中的风俗不仅是风俗本身或“风景”,更是生命力的内在冲动。作家从父辈的经历出发积攒了足够的生活体味,因此写出了感人的细节。新时代的乡村民俗有着新的变化,创作者应该不断探索,以新的方式进行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王修豪关注《青烟》对“仪式”的描写,认为小说呈现了乡土“仪式”的消逝和挽歌。《青烟》将个人命运和总体命运交织,呈现出历史的纵深,但同时需要注意民俗书写应警惕“商品化”,而要更多发掘民俗背后的深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易文杰围绕西北的地域色彩、世情的传统、儒道文化的互补展开论述。《青烟》的西北特色不同于南方的潮湿绵密,给人一种干爽舒服的感觉,小说中的乡土面临现代性的冲击,其根本指向则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李玉新强调《青烟》具有结构性的历史意识。小说前半部分以特异的风俗书写,特别是宿命论的情节设置,建构了前现代的四岘四水世界。后半部分,国民党陈专员的出现,带来了现代性的时间,冲击崩毁了前现代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性。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博士董彦成认为,《青烟》完成了文化身份的寻根,小说对方言的运用构建起具有民间生命力的话语体系;小说中的三场大“礼”充斥着大量细节描写,如同拼图碎片在叙事中不断加深主题的多义性,呈现出立体的叙事效果。

研讨会尾声,《青烟》的作者杜万青致感谢辞,对在场嘉宾的支持肯定和批评意见表示由衷感谢。

与会专家合影

(摄影:董彦成 金新辉)

相关链接:

“新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一期——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