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 《新加坡蜥蜴》《远离故乡的地方》读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5月11日,中国华侨出版社携手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活动——“世界华文文学”大家谈:《新加坡蜥蜴》《远离故乡的地方》读书分享会。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杨伯勋,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白舒荣,文学评论家贺绍俊,首都师范大学编审、教授王红旗,诗人、小说家、学者黄梵,北美作家董晶,新加坡作家孙宽,旅居新加坡的中国作家杨映川,奥地利作家、欧洲华文笔会会长方丽娜,西班牙作家、西班牙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张琴,影视演员杨漫等与会,通过畅谈、朗诵等形式,分享了《新加坡蜥蜴》《远离故乡的地方》这两部华文作品的价值和特色。
杨伯勋在致辞中认为,华文文学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小说散文,从中国本土到海外侨居地,华文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故事与情感,从中能看到一种深植根于内心的家国情怀。他介绍说,为助力“华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华侨出版社特别设立了“世界华文文学书系”,通过出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语作家作品,呈现世界华文文学的独特风貌与文化内涵,让读者感受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
贺绍俊在致辞中说,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可以囊括世界上所有以汉语写作的华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它的意义在于,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海外华文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这种发展离不开向异域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学习,这是一种文化的输血。海外华文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文化突变体”。“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现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中,海外华文文学的功劳决不能低估。”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世界华文文学书系”作者董晶、孙宽、杨映川、方丽娜、张琴分别分享了各自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历程;白舒荣、王红旗、黄梵对相关作品作深入点评。
白舒荣回顾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新移民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并重点评介了《螺蛳姐姐》《留一个机场给你》《天赐》三部作品。杨映川的《螺蛳姐姐》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广西普通女性刘四姐的鲜活形象,在生活重创面前坚韧不拔,于时代浪潮中奋勇拼搏。方丽娜的《留一个机场给你》大多以欧洲,尤其以作家所熟悉的维也纳为故事背景,巧妙融入人物故事之中,通过诗一般形象优美浪漫的语言,生动展现了异国婚恋、奋斗成长与中国生活经验的交织。张琴在《天赐》中,围绕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婚恋悲喜剧、华人女性与西班牙绘画艺术家的浪漫友情、母子间的爱怨纠葛,以及人与动物的深厚情感展开。
王红旗认为,董晶的《远离故乡的地方》“是一本具有海外生活智慧与诗化审美意境的好书”。“远离故乡的地方”作为一个多重隐喻密码,是时空距离,更是超越时空、咫尺天涯的心海自渡,跨越性别、种族与国界无限延伸的内外求索遥想,指向新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荣、人类灵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董晶的作品是非虚构与虚构、情感与理性的平静叙事,流淌着中华古典审美的“性灵”的生命诗学,与西方哲学观念的相通性。
黄梵对孙宽的《新加坡蜥蜴》作了三个方面的分享:作者以诗人的敏感,把诗歌的语言带入到了小说里,揭示了小说中人的“漂移”困境、情感困境和伦理困境;作者善于把意象运用到小说中,用意象让读者从感官上去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善于讲述人性中变与不变的博弈,正是她对抑郁性自我的长期审视,令她的人物步入了现代人的内心迷宫。
与会者合影
互动环节,现场读者围绕“乡愁的现代性转化”“华语文学的跨界可能”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气氛活跃。现场还同时展出孙宽的油画作品郁金香系列十余幅,包括一幅用于《新加坡蜥蜴》封面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