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的湖湘实践
叠嶂峥嵘 石 纲 作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支脉的湖湘文化,其“淳朴重义”的人文品格与“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构成了当代水墨艺术创作的深层基因。近期在湖南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湖南站”与“向水墨发问:行进中的创作与现场”双展中,这种文化基因呈现为两种实践维度:前者以线性叙事梳理水墨本体语言的现代性转型,后者则聚焦创作现场的动态生成,共同构建起湖湘文化与当代艺术对话的视觉谱系。
展览总策划田绍登的策展理念与其创作实践同向共进,为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探索路径,他以碑帖的苍劲笔法重构山水意象,将书法的时间性渗透于绘画空间的流转,以宏阔的山水意象映照出数字时代的艺术抉择与精神超越,引发观者对传统与当代如何共情共鸣进行深度思考。
展览中,朱训德、刘云、石纲等六位湖湘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既是对湖湘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更构建起当代水墨在地性转化的独特范式。他们的艺术探索突破了传统水墨的审美边界,在文化传承与地域艺术符号的重构中,展现出湖湘文化特有的精神品格与当代艺术的生命活力,这种对水墨本体的追问,构成了湖湘水墨群体实践的精神原点。
传统文脉的现代性转译。当代水墨的核心命题,在于实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湖湘艺术家群体以湖湘文化中蕴藏的浪漫主义精神为基底,构建起独特的传承方式。朱训德的作品《冬语》以一种简约的现代形式,借一小景却能建构宏大天地,以一种高古典雅的方式和遥远的宋式美学相呼应。大自然在冬季的寒凝中运化,新与旧,生成与寂灭,构成四季不断流转,温润灵动的造型和雪白的茫茫苍景重构了传统文人画的诗意内核。他的作品既延续了水墨的写意精神,又通过朦胧的肌理与空间层次赋予画面当代性,展现了对湖湘人文的哲思,为水墨的在地性转化提供了温厚而深邃的注脚。
石纲的水墨实践大胆解构传统山水语言图式,在混沌与秩序之间追问水墨的边界,在传统的墨韵里晕染新的境界。他的作品《叠嶂峥嵘》聚焦楚地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关怀,生动地将楚地的奇特景观呈现出来。他试图通过“写意性笔墨”探索水墨的当代语言,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气韵,又深度融入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进行现代构成与重彩实验,赋予水墨以现实意义与全新图式。远观其作品,有吞吐万象之气;近观,则能感受到生机勃勃、混沌初开之态。
地域符号的突破探索。湖湘艺术家群体努力突破地域符号的风情化表达。邹建平的作品如其性格一般,一边是带有湖湘底色的厚重宽广,一边又是铁汉柔情般对人文生命的关怀。他以实验姿态挑战水墨的媒介极限,宣纸上的泼洒、拼贴与重彩碰撞出戏剧性冲突。强劲的艺术生命力把观者拉到远方,以荒诞感叩击消费社会的精神困境,让水墨从文人雅趣跃升为引发深度哲思的武器。
石劲松的《林泉》系列无疑对照了古人对山水的理解。但他在“清泉石上流”的优美诗意当中,似乎窥探到了山水的脉搏。他将“林泉”这个山野之间不为人所关注的细节放大,又或者像是把繁华喧嚣的世界缩小。他解构了传统山水的题材和布局模式,以一种最寻常的观察方法,反而看到了蕴藏在山水之中最本质的因素。而随即他又以强大的水墨表现能力,在浓淡微妙之间,把一个微小的景观描绘得气象万千,从而完成了他对山水和水墨的双重解读和体验。
群体生态的个性化生成。湖湘水墨群体的创作活力,源于群体文化自觉与个体创作自由之间的动态平衡。艺术家们既共享着湖湘文化的集体记忆,又在方法论层面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刘云的《大暑之三》通过全新语言借助传统山水进行重新组合,跳脱传统程式,营造出一片湖湘的静谧美学。他将构成主义与水墨晕染相融合,在块面分割中保留“写”的偶然性,这种将东方美学精神与现代构成语言相融合的创作路径,为水墨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范式。
作为展览中独特的女性视角,周玲子以细腻敏感的工笔笔触重构女性身体叙事,她将女性身体与虚幻空间交织,既延续了水墨的“灵韵”,又以女性视角拓展了传统题材的当代表达,为水墨的性别叙事开辟了新的可能。
湖湘当代水墨的群体实践,本质上是地方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确证。充满个性的艺术家们独具魅力的艺术实践,共同构成了湖湘水墨艺术新的视觉谱系。这种既保持文化根性又具有实验精神的创作生态,为当代水墨的在地性实践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湖湘样本。在数字技术重塑人类感知的今天,这种对“笔墨精神”的坚守与创新,恰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作者系湖南美术馆副馆长,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湖南地域美术研究”(项目编号:22WTC3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