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在昆明谈新时代文学创作: 坚守真诚性与文学性 警惕“任务写作”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近日在昆明举办专题文学讲座,围绕“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创作”: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学创作的路径与方法。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近40位会员参加学习。
李朝全首先肯定了云南具有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认为彩云之南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与社会发展历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
在谈到创作方法时,李朝全提出“小切口,大格局”的创作理念。他指出,新时代文学创作要立足“国之大者”,将国家战略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等与个体叙事有机结合,从细微处入手反映宏大主题。他特别提到,要实现政治术语向文学叙事的转化,把“共同体”“现代化”等宏大概念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变迁折射时代价值。
关于创作方向,李朝全指出,文学作品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潮流,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趋势,避免脱离现实的“闭门造车”。他认为,作家应当把创作置于三个坐标系中考量:历史坐标(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人性坐标(探索普遍情感与哲学思考)、人类坐标(构建命运共同体,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创作视角,赋予作品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呼应社会主潮,挖掘人情、人道等人类共通的生存命题,探索“人何以为人”的生命意义,实现“小叙事”与“大关怀”的统一。
针对当前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李朝全态度鲜明地提出要警惕“讨好型写作”。他批评了那种为了获得奖项、资助或认可而刻意迎合某种倾向的创作态度,强调要避免盲目跟风,防止作品沦为“命题作文”或“任务写作”,丧失独立性与真诚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文学创作应坚守的三重品质:“真诚高于讨巧”,作家须坚持个人创作理念,拒绝为迎合而牺牲艺术性;“人性高于口号”,作品应直击心灵、触动情感,而非堆砌时代标签;“文学性高于功利性”,文字需有审美追求,不能沦为宣传工具。
李朝全特别提到人工智能技术。他认为人工智能如DeepSeek等应用,可在文本纠错、素材整理、思维提炼等方面为作家提供辅助,但绝不能替代作家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相反,他倡议探索如何将AI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而不是被其束缚。
本次讲座由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杨红昆主持,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沈洋,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胡性能,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杂志副总编辑李朝德,云南人民出版社主任周颖等出席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