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诚和敬意描绘新时代劳动者的崭新精神面貌
劳动改变中国,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心怀梦想、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奋斗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线,以开拓者、创造者、实干者的姿态,丰富着劳动的形态,延展着劳动的边界,诠释着劳动的价值。新的劳动实践、新的劳动者群体催生出新的文学表达、新的文学创造。如何走进新的时代现场,发现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特质?如何用心执笔、以情动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接续奋斗、争创一流的时代乐章?围绕这些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青年作家。
投入更多热情去书写和表达
“我们这一代作家,尤其是城市作家,没有上一代作家那种来自田间地头和厂矿的劳动经历,很多人都是毕业后就从事文化工作,相对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者经验,但我们也有这代人的特点和优长。”谈及劳动者形象塑造,作家石一枫说,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工作和创作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身边接触最多的就是包括程序员、电脑攒机高手、从事直播的自由职业者等在内的新型劳动者。“我熟悉他们,也在小说中书写过他们。”他表示,如今人类的劳动形式日益丰富,职业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这些变化需要文学去深入表现。而要写出不同职业背后劳动者的新面貌、新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作家本身看成特殊的职业。
“你也是劳动者中的一员,像五行八作的各种职业一样,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石一枫说,工人在造齿轮,农民在种地,作家在写作,大家都是一样的劳动者。写作者要警惕脱离其他劳动者的自恋心态,用真诚和敬意去书写劳动者。
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我的世界》,作家左昡注册成为外卖众包骑手,实打实地浸入骑手们的生活,对这一职业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在她看来,新型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都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拥有自成一体的职业道德准则与伦理体系。据她观察,外卖骑手身上都有一种敢于拼搏的“闯劲儿”,尤其是身为母亲的女骑手,她们对这种通过新型劳动来改善现有家庭生活的方式是抱持着信念的,因而显得格外坚韧与乐观。“当然,新型劳动者们也会面临自身的职业困境与瓶颈,有他们的迷茫、困惑,会反复被生活中的种种艰难摔打。但当我以儿童身份去打量这些身为新型劳动者的父母所经历的种种时,我发现孩子们会用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单纯的心灵热度来对此进行解读与重构,这其中存在着天然的诗性与纯然的爱意,非常有力量。”
因此在《我的世界》里,左昡尝试以儿童视角激活读者对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新型劳动者的认知,唤起大人和孩子们心中共有的对新时代劳动者的尊重与珍视,努力使其通过情感润泽产生微小却实在的影响。“作品出版10个月后已销售18万册,我想这正体现出读者对新型劳动者这一群体潜在的高度关注。而对这一广大群体的书写,可能相对还比较稀缺,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热情去书写和表达。”
走出书斋,把自己种进时代的土壤
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现场,要求写作者走出书斋,把自己种进时代的土壤。当作家周华诚离开城市,回归乡野和村庄,和父亲并肩在田间劳作时,他忽然意识到,写作与耕作是同一种劳动。“当我在田间俯身插秧时,泥土的褶皱里藏着未被书写过的史诗;当我在书房埋头写作时,空白的屏幕会被一粒粒汉字填满。”他希望用写作来表现当下时代坚守土地的农民的精神,“种田这个职业是古老的,但农人的劳作是崭新的;劳动的行为是古老的,但劳动的意义是崭新的”。
从脚下的稻田出发,周华诚先后深入采访了水稻科学家、土壤学家、大漠深处的石油工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护林员、古老廊桥的守护者等,写下一系列描摹新型劳动者形象的作品。《什查山谷的晨曦》中的护林员,听得懂每种鸟类的啼鸣,叫得出每只鸟儿的名字;《父子工匠》中的父亲从擦鞋匠成长为机床操作技术能手,儿子也技术突出,在全国比武中获得冠军,传递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德寿宫八百年》中的考古人、工程建设者、博物馆展陈设计人员,专注于自己的劳动,并在这种专注中获得升华。
“劳动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专注、执着以及对职业的敬畏,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力量。而要捕捉新质生产力的光芒,就需要作家兼具显微镜与望远镜的双重视野。当我们注目于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应当警惕符号化、表面化的陷阱,那些沾满机油的工装裤、闪烁的电子屏幕都是表象,真正动人的是技术革新中依然鲜活的灵魂震颤。写作者应当成为时代的考古队员,在轰鸣的车间与寂静的稻田里,专注地挖掘新时代每一位劳动者的精神底色。”周华诚说。
“90后”青年作家傅炜如在报告文学《稻香》中塑造了浙江村里的“乡村CEO”(农村职业经理人)形象,他们是典型的新时代乡村的劳动者。“以往我们说的‘新农人’,基本上是村干部或返乡创业青年,这些人有个固定的身份特征——本乡人,归属地是家乡。但我写的这些‘乡村CEO’,他们绝大多数是外乡人,是政府聘请的‘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爱乡村’的专业人才。”傅炜如告诉记者,“乡村CEO”需要盘活村里多元化的资源,对接政府及社会的项目和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其产生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及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跟传统农业相比,“乡村CEO”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他们有更系统、更超前的乡村运营规划,例如品牌设计、组团发展、数字化赋能等,并能够把这些探索性实践转化成可以复制的经验案例,以模式输出的方式带到其他乡村,助力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
“我在采访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种思维的碰撞。传统农人带着年轻的‘乡村CEO’更好融入村子,‘乡村CEO’的新观念又会给他们带去‘危机意识’,这种意识也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傅炜如表示,要写好“乡村CEO”的故事,就要尽可能地贴近和理解他们,贴近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理解他们处理问题时的处境。报告文学的落脚点在文学,文学要塑造人,写作者要尽可能去挖掘书写对象的精神内在。
在新时代,每位劳动者都有出彩的机会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现场,网络作家从未缺席。我本疯狂的《铁骨铮铮》便是这样一部反映时代巨变、展现劳动价值的作品。它以宁西高铁建设为背景,讲述了铁路建设工作者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的故事。
作品中的王忠国患有胃癌,为造福家乡、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他带病坚守施工一线,最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我本疯狂谈到,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引领世界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一代代铁路建设工作者无私无畏的付出,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孜孜以求。无数以王忠国为代表的工匠们无私奉献,让中国强了起来。他们遍布各个领域,愿意舍弃个人利益,燃烧自己,点亮别人,造福社会;他们不善言辞,只知道埋头苦干,工作精益求精,在不知不觉间创造了大国崛起的奇迹;他们以真心换真心,以跨越山海的家国大爱,让时代的光芒照亮每个人的生活。
在陕汽总装车间,网络作家晨飒看到了林立的现代化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沿轨道有序运输工件,生产线高效运转。曾经依靠人工操作的生产模式如今被智能化的设备替代,劳动者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成为操控先进设备、进行技术创新的“智慧工人”。
“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晨飒在创作《重卡雄风》时,发现车间男女工比例接近,很多工人都毕业于技校、中专、高职,由此对职业教育产生浓厚兴趣,进而通过《金牌学徒》的创作,深入挖掘了技术工人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在他看来,新时代劳动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新八级工”制度打破了传统技能等级的限制,为劳动者搭建起从学徒工到首席技师的完整成长阶梯,“只要坚持学习,有学徒的韧劲,在技能领域深耕,同样能成就非凡”。去年国家对“人民工匠”进行表彰,正是对新时代奋斗者的认可,也激励着更多人用技能创造价值、报效国家。
在新时代,劳动者直面技术更迭的挑战,更需坚守劳动创造价值的朴素信仰。他们用汗水浇灌理想,用创新回应时代,在传承与创造中书写普通人的史诗。写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正是让这些沉默的力量被看见、被理解,用文字捕捉和记录新时代劳动者的身影,为时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