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茅盾故居开放40周年:从故居到新文学展示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姚明  2025年05月08日08:41

3月27日,位于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迎来开放4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李洱、徐则臣、乔叶与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来这里参加“与茅奖作家一起回故居”活动,见证这座小院40年来从故居到新文学展示馆的蝶变。

故居资料得到完好保存

北京茅盾故居是茅盾生前最后的居所,先生于1974年12月搬入,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后6年多的时光。1981年2月20日,茅盾因低烧离家住进医院,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现在茅盾故居原状陈列的书桌上,日历还停留在1981年2月19日。

1981年3月14日上午,茅盾自知病将不起,便口述两封信,由儿子笔录。其中一封写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提到捐赠自己积蓄的25万元稿费,作为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的基金。3月27日5时55分,中国文坛的巨星、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与世长辞了。

经过多方筹备并得到茅盾亲属韦韬的大力支持,1982年6月11日,后圆恩寺13号四合院由茅盾先生的个人住宅转变为中国作家协会管理的“茅盾故居”。茅盾的儿子儿媳韦韬陈小曼夫妇慷慨捐出了包括《子夜》手稿在内的茅盾大部分文稿、资料和生活用品,连茅盾的电视机、冰箱都一齐贡献了出来。留在茅盾故居的遗物总计9100多件,品类多、数量大,整座院子真实再现了茅盾生前生活居住时的样子。

1983年3月,中国作协向社会透露,正在筹办三项事宜:“(一)编辑、出版《茅盾全集》;(二)筹建‘茅盾故居’;(三)成立‘茅盾研究学会’。”当月,在北京召开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宣布成立全国茅盾研究学会(后更名为“中国茅盾研究会”),该会最早的办公地址设在北京茅盾故居中,“茅盾全集编委会”也曾在这里短暂办公。

1985年,在巴金等人推动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作为中国作协直属单位。茅盾故居划归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其内设部门。茅盾与巴金两任作协主席完成了对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又一次“合作”。1985年3月27日,茅盾故居作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后院东西耳房、后院东西厢房、车库作为茅盾故居管理处与中国茅盾研究会办公用房。书房、卧室、会客厅原貌陈列,倒座房、西厢房、前院正房成为展厅,展览茅盾生平事迹,奠定了后来40年的空间格局,展览展陈、维修修缮、藏品保护均据此开展。

展示文学大家生平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作协提出“要把文学馆打造成为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令人敬重的研究阵地,数字赋能发展的靓丽窗口”。中国现代文学馆聚焦国家一级博物馆“藏、研、展、宣”核心业务,结合茅盾故居定位与职能,着力打造茅盾文艺成就的展示中心、茅盾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心、茅盾文学精神的传播中心。

2021年,茅盾故居成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以此为契机,故居开始对旧的常设展进行更新,同时对院落进行修葺。

2024年3月27日,茅盾逝世43周年纪念日,茅盾故居面向公众重新开放,“万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同期开展。展览共设三个展厅,依时间线索,为观众展现茅盾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名垂史册的创作成就。第一展厅为“从文学青年到革命者”,从“青年时代”“新文学的弄潮儿”和“最早的一批党员”三方面,用置景、照片和手稿等,展示茅盾早年投身革命的故事。第二展厅为“子夜与大地”,从茅盾小说的整体社会背景到《子夜》的相关实物展品,还原茅盾小说创作的概况与文化意图,展现茅盾各类文体创作的成果。第三展厅是“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人民文艺’的代表”“作协三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等内容,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茅盾的工作与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在内容上增加了新时代文学相关内容,展示了在茅盾文学精神鼓舞下,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新时代长篇小说取得的成就。在展览形式上,引入博物馆界流行的答题、打卡、盖章等形式,精心设计文创产品,与观众互动。展览共放置了6种小卡片,包括纪念印章钤印、茅盾相关知识问答、茅盾书法描红等,全部集齐,即可装订为小纪念册。

茅盾故居重新开放前后,人民艺术家王蒙,作家莫言、陈彦、格非、阿来、毕飞宇、贾平凹、刘醒龙、刘慈欣、马伯庸等,纷纷向广大观众发出参观邀请。

2023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国内最早、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开始博物馆定级申报相关工作,在年底进行文物定级时,涉及茅盾的20件藏品被认定为珍贵文物。其中,“1932年茅盾《子夜》手稿”“1945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1948年茅盾《锻炼》手稿、大纲”“20世纪50年代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手稿”被认定为一级文物,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定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奠定了坚实的藏品基础。

文物背后蕴藏丰富故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丰富馆藏中,“1945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较为特殊,上面集满了文学大家的题词,述说着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的一段佳话,文学史研究者将其称为“寿茅”。“皖南事变”后,为应对国民党文化专制,党对知识分子开展形式多样的统战工作,在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人推动下,重庆文化界在1945年6月24日举行了茅盾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新华日报》刊发由廖沫沙执笔的社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路程》和王若飞代表中共的祝贺文章《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先生五十寿日》。茅盾为中国的新文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现实主义道路,他25年来的创作充分说明了其所主张的“人民文艺”道路,“寿茅”也成为茅盾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1945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复制件静静陈列在茅盾故居展厅中,20多位文化界人士留下题词。郭沫若题词:“兴民无极”。巴金题词:“我喜欢你的文章,我佩服你的工作态度,我觉得你并没有老,而且我相信你永不会老。你是我们大家敬爱的先生”。老舍题词:“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赴斗争”。陈白尘的贺词引用了鲁迅的“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叶圣陶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称茅盾“夙享文坛祭酒名”。

来到茅盾故居的茅奖获奖作家们驻足静静观看“1945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想象着80年前中国文学界的这一盛事。大家提议,在茅盾故居开放40周年之际,留下自己的祝福,表达对茅盾先生的敬意。毕飞宇题词:“愿茅盾先生的文学精神光芒永远照亮我们”。李洱题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科学主义三结合”。徐则臣题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乔叶题词:“每当看到白杨树都会想起茅盾先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文学之树生生不息”。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茅盾是1896年7月4日生人,1945年6月24日并非他的五十寿辰。为何在此时为茅盾祝寿?实际上,面对国民党反动统治,重庆文艺工作者们经常通过举行庆祝知名作家寿诞活动等,来团结和联系各界人士,“寿茅”是当时斗争的需要。茅盾在自传中也写道,“我既没有过生日的概念,就连自己生于何月何日也弄不清楚了,只记得是在尚未入伏的某月二十四日……大约是六月初,徐冰和廖沫沙到唐家沱来看望我,专程来谈给我祝寿的事。”当时,徐冰对茅盾说,“沈先生不要以为这只是先生个人的事,这是进步文艺界的一件大事,是文艺界的朋友荟萃一堂向国民党的一次示威,对于当前的民主运动也是一个推动。”于是茅盾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并选择了6月24日作为生日。

1981年3月27日,茅盾去世后,茅盾故居成为重要的纪念场所之一,与茅盾文学奖、中国茅盾研究会一起,构成茅盾文学生命延续的物质与精神载体。茅盾故居对外开放、茅盾研究会的成立时间都选择了3月27日,逝世纪念日被赋予新的意义。

2026年将迎来茅盾先生130周年诞辰,茅盾故居还将策划相关活动,以传承茅盾文学精神,助推新时代文学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