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本巴》四种文字译本同时揭幕 开启新疆文学多文种传播新篇章
近日,第四届“品味书香·悦读新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重点环节——在乌鲁木齐市知新书城举办的“不同语言的梦”《本巴》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译本揭幕仪式。
《本巴》是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英雄史诗“江格尔”为灵感,用诗意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本巴世界。《本巴》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译本在同一天揭幕,开启新疆文学多文种传播新篇章。四种文字译本都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出版。
发布会上,刘亮程与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党委书记、总编辑李翠玲,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凯撒尔·阿不里米提,新疆新华书店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庆共同为《本巴》四种文字译本揭幕。
刘亮程与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阿拉提·阿斯木,以及《本巴》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古文4位译本译者新疆艺术学院原院长、诗人、翻译家伊明·艾合买提,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马旦尼亚提·木哈太,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马木白提•艾买提,新疆日报社译审、诗人索苏尔等,围绕翻译文本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再创造、语言转换中的意义传递、多语种翻译对原著精神的诠释等议题展开讨论。现场访谈整理如下:
活动现场
主持人:刘主席,首先非常荣幸今天又能与您见面,也恭喜您的《本巴》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柯尔克孜4种文字译本顺利发布。《本巴》这部作品这次以4种文种出版,有什么意义?您有何感受呢?
刘亮程:《本巴》这本书尽管已在国外被翻译成几种文字译本出版,我也在韩国等国家参加过外文版译本发布会,但是像今天这样的盛况实属空前。
在新疆能看见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四种文字译本同时出版,也只有在这样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园中,一个作家的作品才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再次感谢新疆人民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了《本巴》,也感谢并致敬四位翻译家。
这本书是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书写的一部现代小说。它跟原史诗的不同在于只是借助了“江格尔”史诗的一个背景,讲了一场又一场的梦。
故事发生在200多年前,土尔扈特东归途中,一个5岁的江格尔奇给大家讲的故事。当时部族正面临敌人的追杀,遭遇灭顶之灾。每当夜晚,那些身体伤残的部族青年就围坐在小江格尔奇旁边,想让他讲江格尔故事,想从战无不胜的江格尔英雄身上汲取智慧和勇气,来战胜眼前的敌人。但这个小江格尔奇固执地撇开原有的史诗,去讲他自己的故事——童年故事,游戏故事。所以,《本巴》这本书在史诗的尽头重新开始讲故事,这个小孩固执地认为眼前正在发生的、让部族走向灭亡的战争,在他的讲述中不存在,他要用语言改变世界。
文学的力量就在于此——想用语言来替换掉眼前的这个世界。一场场的游戏绕开了东归途中残酷的现实,把人们引向另一片世界之中。我想翻译也是这样,翻译也是语言的游戏,或者是语言的梦。具体这本书中的故事该怎么讲,就由其他语言去做主了。
我更愿意把翻译当成是一种转场,一群汉语的羊浩浩荡荡地翻山越岭,被赶到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的草场。在这个途中,有些羊可能会生病,有些羊可能会失踪,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意义损失。但是在这个语言转场的过程中,肯定有些羊会吃胖,有些羊还会诞生出小羊羔来,这就是另外一种语言对《本巴》这本书的意义添加。
一本书一旦交给了另外一种语言,它必然会在另外一种语言中获得它的读者,获得它的故事,获得它的生长性。
主持人:您的一句话“故事是世界的礼物”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那您是如何理解这份“礼物”的独特性的呢?在新疆这片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土地上,作家应该如何把家乡的故事“包装”成让世界欣然接受的礼物呢?
刘亮程:我在新疆出生,长大,长老,我所有的作品都在写新疆这个辽阔的家乡。经常有人说你是新疆人,新疆是你的家乡。我说一个人怎么配拥有如此辽阔的家乡?如果新疆是一个人的家乡的话,他应该是咱们各族人民共同的家乡。当然,它是一个自然的家乡,一个人们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其实都是小的,小到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城镇或者城市的某个单元楼。每个作家都从一个小小家乡去出发,最后把世界写成一个大的家乡,一个辽阔的家乡。
我觉得新疆可能是最不缺故事的地方。去年年底,新疆颁出了首届天山文学奖,这个奖项的设置是面向全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作家,征集书写新疆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我想通过这次评奖,我们也是在为新疆文学的过去30年、50年颁奖。
新疆文学正处于最佳时期,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一批成熟的杰出的作家,老中青作家梯队逐渐完善,新疆辽阔大地,各族人民需要文学书写,而书写新疆的主要文学力量应该是新疆作家,因为一个作家当他把生活、把大地写成家乡的时候,这种文学才是有意义的,当他用文字去书写新疆这块血肉相连的土地时,他是能写进去的。我的小说,有时候故事会发生在遥远的地方,就像《本巴》这本书,看似在写人类童年的故事,但依然是在写新疆这块土地,在写家乡。书中一场一场的风是新疆的,辽阔的草原和遥远的地平线是新疆的,所以我认为只有一种作家,就是家乡作家,把家乡写成世界,把世界写成家乡。
主持人:阿拉提·阿斯木老师,我们都知道您的作品《他人的篝火》是以翻译家为主角,那在《本巴》多语种翻译中,译者面临的挑战是否与您笔下的角色有相似之处呢?
阿拉提·阿斯木:是的,《本巴》是用现代语言描写“史诗”故事的作品,今天的作者是将当时的故事书写到当下,译者翻译,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其中存在着通俗易懂的问题——要让我们的读者在阅读后能明白这件事、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就以翻译家、诗人伊明翻译的《本巴》为例,他在用词造句上,对一些词语的把握非常准确,运用了恰当的词汇,我想这样一种翻译是很成功的,翻译得很好。
主持人:伊明·艾合买提老师,《本巴》这部作品的文字充满诗性与哲思,中文的意象性、韵律感在您翻译的语言中如何体现?
伊明·艾合买提:在喜迎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本巴》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4种文字译本同一天揭幕,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出版界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事。
翻译一本书,尤其是《本巴》这本书,首先要了解作家的情感、创作生涯、生活方式,还要了解作家对人生的态度、想象能力和思维方式。总的来说,翻译必须先了解作家本人和创作路程。《本巴》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史诗“江格尔”中的草原生活,可是这本书绝不是写给那些已经故去的古人的,而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所以这本书有很深的哲思,还有它独特的张力和深度。刘亮程同志把古老的草原生活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把古老单纯的思维和复杂的现代思维联系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管是存在于《本巴》这本书里的人还是我们都向往的非常美好的一个世界。
其次要了解故事本身的那个年代背景。但是,译者了解故事的年代背景不是为了讲给自己,而是为了讲给读者。《本巴》有一种特殊的年代感。如果翻译时没有注意这种年代感,恐怕我用的语言都是现代的语言。既然这种年代感跟整个作品和事实连在一起,我们就应该找到恰当的、符合作品年代背景的、能够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年代的一些语言。
另外,我认为翻译一本书,尤其是《本巴》这本书,不能先把它读好了、理解了,再通过意译把它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样是不行的,把作品进行另外创造也不行。一定要把作者本身的思想、感觉、生活态度以及写作目的,都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才行。翻译《本巴》不是翻译诗歌。在诗歌翻译中,多两三个字或去掉三四个字对诗歌本身没有太大影响,因为诗歌是诗人的感觉。《本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像民间叙事诗一样,都充满着画面感和想象力,这就是刘亮程的《本巴》的特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改变或是进行所谓的语言创作,用各种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意思。我了解刘亮程同志,在多年以前就看过他的《一个人的村庄》以及别的作品,经常跟他有交集,一起参加过多次会议,听到过他的发言。他的长篇小说《凿空》包括其他的书,我也都从头到尾读过一两遍,我是在了解刘亮程同志这个基础上,然后翻译的《本巴》,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原意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我希望我们的读者,无论是维吾尔族读者、哈萨克族读者、蒙古族、柯尔克孜族读者都能对我们翻译人员的用词方式和翻译方式,多多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今后能更好地把更好的作品通过翻译提供给大家。
最后,祝愿我们新疆的文学创作事业,包括文学翻译事业和出版工作,都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献礼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主持人:马旦尼亚提·木哈太老师,您认为《本巴》哈萨克文图书有哪些翻译亮点会在读者群中引发讨论呢?
马旦尼亚提·木哈太:为深入理解作品,我研读了大量评论文章,深刻体会到刘亮程语言艺术的深邃与优美。这次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革新——这部小说完全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框架,其语言既承载着史诗的古老基因,又焕发着当代文学的新鲜活力。
《本巴》富有诗意与哲思,是对英雄史诗“江格尔”的创造性转化。刘亮程先生没有简单复述史诗故事,而是将其转化为精神资源,为当代文学探索提供了新路径。这种创新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充分肯定了《本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认为《本巴》是2022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一个景观式的存在,为我们认识当下长篇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新话题与新角度。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曾说,《本巴》几乎刷新了以往的小说创作,更是刷新了曾经的刘亮程,这正是其创新性所在。
在翻译实践中,我特别注意两个维度的呈现:一是文化共性;二是文学形式的创新启示。年轻读者的反馈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有位学生说,通过《本巴》的游戏化叙事,他重新发现了民族史诗的现代价值。这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需要找到与时代的连接点。
翻译《本巴》,是我与文明深度对话的旅程。让我们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新声。
主持人:索苏尔老师,《本巴》以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作为蒙古文译者,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下您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呢?
索苏尔:《本巴》将“江格尔”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史诗精神传递至全国乃至全世界。我坚信, 《本巴》被译成多文种译本后, 将在文化传承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 绽放独特的光芒。
翻译《本巴》时,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原著带来的震撼。《本巴》打破了传统认知,让我们看到了从“江格尔”中延伸出的另一个世界。如何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刘亮程以《本巴》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像“江格尔”这样宏达的民间叙事,在其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主持人:马木白提•艾买提老师,在您翻译过程中,是否有某个段落或意象让您感到特别触动或难以处理?
马木白提•艾买提:《本巴》是以英雄史诗《江格尔》为创作背景,我从小在草原长大,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尽量使用史诗风格的语言来表达。
刘亮程的《本巴》充满想象力,书中许多描述也非常感人。在翻译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家如何以史诗故事为素材,站在严肃文学的高度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