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赞歌·劳动的诗篇
劳动,是一首永恒优美而动人的诗。在这个有关“劳动”的节日里,让我们写下“劳动的诗篇”——这“诗篇”,是石油技术员、科研工作者、家政小时工等普通劳动者对日常劳作的娓娓道来,是作家、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深情歌唱……捧读“诗篇”,我们感受着劳动的美丽和快乐,更体会到劳动的崇高和伟大。
即日起,文艺副刊推出“大地赞歌”系列专版,致敬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唱响中华大地劳动和奋斗的最强音。
——编 者
站在老油井旁
张朋娟
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采油九厂的抽油机群已在旷野中规律地起伏。尽管这是个假日,我心里却平静不下来。我迅速洗漱完毕,简单吃了点早餐后,来到厂区门口。手指摩挲着衣兜里的银质奖章,技能大赛第二名的成绩单被我压在办公桌最底层,像一块石头硌得人整夜难眠。
我看了一眼手表,5点钟,孩子应该已经起来晨读了,她几乎不用我操心。昨天刚下过雨,水汽还没消散,在厂区门口站了一会儿,眼镜上就蒙了一层雾。推开工作室的门,里面的一切像蒙着纱,唯有一张红色的桌布在办公室正中央,十分醒目。过去的时光扑面而来。
那还是工作室刚刚创立的时候,爱人高兴地来“参观”。当时工作室空荡荡的,只有一张桌子,我也不知道他来看什么。第二天,他就高高兴兴扛着一卷红布敲开了工作室的门,“媳妇,给你当桌布,漂亮点儿。都成立工作室了,以后你负责考虑九厂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负责考虑你的实际问题。”
现在,铺着红布的桌子上已经放满了各种模型,沉甸甸的。我把口袋里的奖章掏出来,放在桌子上。和它并排的还有前些年我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的奖章。和它们相比,银色的奖章看起来有点刺眼。
走出工作室,天已经放晴。工作室外面的老油井依然在工作。阳光蒸腾着老油井上的水汽。老油井和我的工龄差不多长,它见过我从青工到现在的每一步,我熟悉它晴天雨天每一次运行的声音。20多年前,那时的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常常在老油井旁一待就是一整天,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今天,我很想再和老油井待一会儿。走近老油井,我却觉得今天的它似乎有异样的震颤声混在轰鸣中,不像是油管正常运作的规律响动。正想掏出对讲机喊来值班人员,老油井的声音恢复了正常——应该是昨天雨水未干的缘故。
想起当年师傅唤我靠近油井辨听故障的情形。师傅用棉纱擦拭法兰盘的动作缓慢、专注,仿佛在擦拭一件传家宝。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系带滑进衣领,后背上晒透的工服泛起盐霜。师傅站起身,膝盖发出轻微的咔嗒声,那声音里,记录着他几十年来的故事: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夜抢修冻堵管线,手指粘在扳手上撕掉一层皮;为测试新型密封圈性能,连续值守……那时我就想,什么时候能让机器替代人,让师傅休息休息。如今这一想法已成为现实:数字化技术取代了人工巡检,老油井也用上了工作室研究的起压曲柄趁套等工具。
一阵电话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娟姐!”是新来的技术员打来的,“数字化平台显示一切正常,但是监控看您站在那儿半天了,我来问问……”她年轻的声音像极了多年前参加采油厂技能大赛的我。在裁判质疑中,我将零件严丝合缝地嵌入基座。那次比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平台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先进技术和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
荣誉从来不是终点。就像此刻设备运转的平稳数据,不过是明天技术革新的起点。
突然间,我又想到一个技术问题。我得赶紧回工作室,把这个问题记下来,“五一”假期结束后,马上和团队成员们讨论。
返回的路上,我看到野苜蓿从井场围栏外探进来。它的花籽,日复一日地粘在同事们的工靴纹路里,以后,也会粘在新同事的工靴纹路里吧。
让劳动更美丽
陈鲁民
五月,阳光灿烂;五月,万紫千红。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在这个劳动者的盛大节日里,人们尽情欢庆假日,享受美好生活,同时更饮水思源,唱响劳动颂歌。“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作着是美丽的”作为一句口号广为流传,激励人们投入火热的劳动建设中。岁月流逝,精神不老,今天,我们仍应秉承这一闪光理念,让劳动美丽的认知深入人心,用辛勤劳动谱写美丽华章。
劳动美丽,是因为劳动创造的财富是美丽的。从远古祖先打磨石器、钻木取火,到如今机器人大显身手,无人机四面开花;从都江堰的巧夺天工,到“复兴号”的风驰电掣;从孔孟老庄的百家争鸣,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横空出世;从元代郭守敬的观星台,到今天的贵州“天眼”;从明清时的江南园林,到当今时代的高楼大厦……这些皆是劳动的美丽结晶,劳动者的丰硕成果,为我们夯实了美好生活之基。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一部以劳动之笔书写的美学史诗,在时光长卷上描摹出隽永的画面。
劳动美丽,还因为劳动的过程是美丽的。不管什么劳动,都要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一个相对艰苦的过程,都需要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无论是建设大桥的电焊工人,还是操控盾构机的技术人员;无论是开发AI的程序员,还是面对钢花飞溅的炉前工;无论是在科技实验室里“铸剑”的工程师,还是在梯田里“绣花”的庄稼汉……看到他们流下热汗的两鬓、聚精会神的双眼、熟练操作的双手,人们都会生出感叹:认真劳动的姿态最美。这里体现的是力量与智慧之美,奋斗精神之美,团结合作之美。在这美的过程中,困难被一个个克服,堡垒被一个个攻克,事业一步步走向成功。
劳动美丽,美在伟大的劳动精神,而其中最耀眼的亮点,就是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人民工匠”许振超,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火箭发动机焊接专家高凤林,技术高超,以达到极致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成功完成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焊接;载人潜水器组装大师顾秋亮,技艺精湛,能够在组装载人潜水器时达到“丝”级的精度……他们都在劳动中,把技术升华为艺术,技艺臻于化境,大国工匠成了“国画大师”,勤劳汗水折射出美丽彩虹。
劳动美丽,前提是热爱劳动,反之,好逸恶劳则是丑陋的。譬如,有人沉迷虚拟世界,幻想不劳而获,等着天上掉馅饼;有人看不起劳动,忽视其价值,做“霸道总裁”梦;有人害怕艰苦,稍遇困难就躺平,一碰挫折就摆烂;有人希图一夜暴富,快速发财,甚至走上诈骗的歧途……他们是这个美好时代的不和谐画面,如不幡然醒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甚至惩罚。
还有一些人,轻视劳动者,不尊重他人的劳动。他们因为有了一定金钱、地位,就瞧不起普通劳动者,轻视他人的辛勤劳动,他们认为自己是拿金钱换劳动、换服务,因而对诸如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送餐骑手等普通劳动者动辄颐指气使,甚至故意刁难。他们自以为得意,其实形象很糟糕,与我们这个颂扬劳动光荣的社会格格不入。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时下,我们的发展仍然有不少难题,几重关隘,几多挑战。我们唯有以坚强定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以勤奋工作来稳住阵脚,自强不息,发奋拼搏,靠高质量的创新劳动来破解困局,靠实打实的美丽劳动来取胜报捷。
五月,热气腾腾;五月,欣欣向荣。人民因劳动而可敬,理想因劳动而切近。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
尹海帆
有朋友问:今年“五一”假期有什么安排?我答:还能有啥安排?跟往年一样,在工作中度过!在办公室、在实验室、在实地测试场地、在和学生的讨论中度过!
记得去年4月29日,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颁奖仪式。第二天,我就赶回了武汉。“五一”期间,我和学生们前往武汉市郊的5G试点基站进行实地测试。团队研发的“有源智能超表面系统”在这里落地,但城市里复杂的地形对信号覆盖提出了挑战。出发前,汽车的后备箱被仪器设备塞得满满当当。抵达现场后,学生们迅速分工。我戴上安全帽,和工程师一起爬上铁塔检查天线角度。对讲机里传来喊声:“尹老师,频谱仪信号波动异常!”我们立刻调整方案,重新设计波束方向。历经3个多小时的反复调试,当屏幕上跳出稳定的信号曲线时,团队爆发出一阵欢呼。
那一刻,让我想起多年前参与导盲机器人项目,第一次帮助视障用户顺利避开障碍物时的那份雀跃和激动。从事科研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技术突破的喜悦永远与“被需要”的价值紧密相连。说起来那已是2008年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当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会远赴欧洲留学,再后来,会回到国内工作,更想不到11年后会回到母校任教。一晃6年过去,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眼里有光的他们,让我更加笃信自己当初回国返校从教的选择:培养学生,真的很有成就感!
我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开展科研。记得前年“五一”节前两周,我指导的学生团队提交了“挑战杯”竞赛湖北省赛材料,“五一”节前两天,我和团队一起向专家汇报了项目,专家给出修改意见。于是,我们利用“五一”假期抓紧进行修改。最终,这个本科生团队在2023年10月获得了“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作为指导老师的我感到特别自豪。我对学生们说:当别人在度假时,我们在辛勤劳动,但是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
从事科研工作,利用假期做科研,早已成为一种日常。不记得有多少个“五一”假期乃至其他假期,留校的团队学生不约而同地来到实验室工作。一次,大家围绕最新的无线信号增强系统优化方案开展讨论。我加入讨论,分享了在华为工作时遇到的类似案例。学生们得到启发,有人迅速在笔记本上画下示意图,有人提出可将AI算法预测运用到其中。大家“争论不休”,桌上放着的外卖餐食一直没动。这种“头脑风暴”——思维和灵感的碰撞,恰是科研工作中最让人激动的瞬间。
我们的劳动或许不像田间挥锄的汗滴动人,不比工地焊接的火花夺目,但那些在仿真模型前熬红的双眼、为0.1dB信号增益较真的执着、将论文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坚持,同样在诉说着“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在“五一”这个属于所有劳动者的节日里,我愿以实验室深夜的灯光作笔,以祖国大地为纸,在坚持不懈的劳动和奋斗中,继续书写中国科研人的新篇章。
我的双手
范雨素
早晨7点,手机闹铃响了。拿起手机,看了会儿新闻,然后起来煮面条当早饭。我现在在北京干的是小时工,工作时间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雇主家是在我住的地方3站地外的一个小区。我卡着点坐公交车按时赶到小区。
用拇指打开了指纹锁。雇主家里的3只猫来欢迎我。我刚来干活儿的时候,3只猫围在我身边睁圆眼睛看我干活儿,让我总觉得它们的眼神像在监督我。熟悉以后,它们还如往常一样围着我,看我干活儿,但它们会眯着眼。这时候,我感觉它们的眼神如同慈祥的老人。
先喂猫。等猫吃完,刷猫碗,给猫倒水。然后打扫屋子。屋子面积很大,打扫屋子时,按照从顶到面的顺序干。
雇主家有一间大书房,我每天都用掸子给书掸灰。书架很高,我要站到书房的梯子上去掸。掸完书架后,我拿抹布擦家具,接着用吸尘器吸地,之后再用拖把拖一遍。每天我给书房做保洁时,心情都很好。
4个小时干完了,我感到腿有点酸,还有点疼。坐公交车回家。
路上,有个也是做小时工的家政阿姨,脚上还套着鞋套,步履匆匆,从我身边走过。她忘了摘鞋套,可能是一天接了好几个雇主家的活儿,太累了以致忘了。
到家吃了点东西,又坐公交、转地铁,去了四惠的一个摄影棚。有家媒体要给我的手拍艺术照,还让我讲一讲我的手发生的故事。
我的右手食指和中指的第一关节处都有茧子,那是做家政常年搓洗的结果。在我右手手掌上、小指的下方,有一道疤。那是有一次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我及时用手撑住了地面,可路面有尖利的石子,石子划伤了我的手掌,因此留下了一道疤。
拍完关于手的艺术照,我又坐地铁、转公交回家。一路上,我都在想,我身体挺好,不生病,还有一双灵活的手,这使我能劳动,能生存、生活。我是幸运的。还有好多人并不像我一样幸运。他们可能身体不好,可能四肢有残缺。他们无法正常劳动,生存、生活很艰难。
马路两边是高大的悬铃木,看到悬铃木的枝丫,我感觉这是树的手。上小学时,学过一首关于手的儿歌,大意好像是:五个手指头,五个好兄弟,有高也有矮,有粗也有细,天天在一起,友爱又和气,只要做事情,个个都出力。
在胡思乱想中,不知不觉回到家里,做饭、吃饭,结束了一天的生活。躺在床上放松疲倦的身体,打开正在看的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是我的平常的一天。靠双手劳动、创造生活的一天。节假日往往也如此。
那一年5月1日
丁晓平
你知道核电站是怎么发电的吗?你知道核电站是怎么建成的吗?你知道核电站安全吗?如果是以前,把这些问题摆在我面前,我的回答肯定是“不知道”,甚至在内心深处对核电站还有一点儿害怕。
带着这些疑问,2023年5月1日,我走进了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让我没想到的是,秦山核电站工作人员小梁跟我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核电站就是‘烧开水’。”“烧开水?”我看着他一脸云淡风轻,以为是在开玩笑。面对我的疑问,小梁漫不经心地重复了一遍:“核电站是把核能转化为电能的设施,就是‘烧开水’,没什么害怕的。”经过他一番解释,我才明白,核电厂与煤电厂的区别就在于锅炉,煤电厂的锅炉是烧煤的,核电厂的“锅炉”是核反应堆,专业名称叫核岛。
小梁的解释更激起了我想进入“核锅炉”探秘的欲望。幸运的是,恰好电站的1号机组那天也不休息。对“恐核”的人来说,可能很害怕走进“核锅炉”。但是既然来了,我就必须要“冒险”去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核岛。陪同我的小梁,就是经过严格的专业考试之后才具备进入核岛的资格。
进入“核锅炉”的程序非常严格、复杂。先是到接待处换上一双防砸鞋,领取门禁卡,通过三道安检门岗。这里的门岗是不锈钢做成的一道道横杠式栅栏门,从头到脚包围着你,刷卡、输入密码后方可进入。
我跟随小梁穿过两三道铁制大门,登上电梯,上升到6层20米高的平台,再穿过几个走廊,进入核岛反应堆隔离闸门前等候。隔离闸门是由特殊的防辐射材料制造的,足有四五吨重,单凭人力无法推动。闸门由内外两扇组成,核岛外侧一扇,内侧一扇,打开这一扇就必须先关上另一扇。出入人员就站在这两扇门之间,来回摆渡,井然有序。
就这样,我走进了“核锅炉”。抬头一看,核岛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穹顶。核岛中心位置是换料水池,一池蓝色的水,平静如镜,这令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是如此美丽的蓝色?要知道,蓝色是大自然钟爱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也是大海的颜色。小梁告诉我,最纯净的水是蓝色的,蓝色也是核电的颜色。不过,不要被这种美丽的蓝色所诱惑,它是一种切伦科夫光,是核燃料高强度的放射性在水中发出的光。为了防止辐射,换料水池中还加入了硼酸。
在“核锅炉”里,我看见技工师傅们坐在悬吊上,通过电脑操作机器手臂进行核燃料棒水下更换工作。一切都是智能化,让人叹为观止。而在“核锅炉”的其他平台上,穿着黄色、蓝色、橘色、红色工作服的核工业人,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参观结束后,每个人都必须在出口登记个人剂量计检测的辐射剂量数据。我看了一下,剂量计上的数据显示为0.005mSv(毫希弗),远远不到一次X光辐射的剂量。离开核岛时,按进来的程序逆向完成返回,换好衣服。出门的安检口是一个智能门禁,脱掉防辐射外衣,经人脸识别和自动检测得到语音提示“没有污染”后,玻璃门自动打开,才算真正走出了“核锅炉”。
探秘“核锅炉”,就这样有“惊”无“险”地结束了。此番探秘让我深深感受到,秦山核电站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能如此安全,离不开所有建设者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即便是在我到访的这个“五一”假期,他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后来,我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我从秦山核电站几十年如一日的科技强国生动实践中长了知识,更从中国核工业人的艰苦奋斗中长了志气。我以这部作品,向秦山核电站、中国核工业的建设者们、劳动者们致敬。
歌唱这个劳动的世界
王久辛
洒水车喷出彩虹
似花环挂在行人胸前
三轮车摆放的时蔬
正吸引着市民的热眼
上班族涌入地铁口
踩着不齐整
却欢快如青春的节奏
包子店热气腾腾
转眼便潜入
豁牙大妈数钱的笑脸
晨跑少年满脸汗珠
那是内心的力量在奔腾向前……
在龙江,开江炸裂的冰面
翻滚着春雷,在松山湖
城堡里衣着白大褂的
科技男女,正盯着质子
望远镜里波峰之上的
远洋货轮驶向平安的航线
在良渚五千年前的
稻田里,刚毕业的研究生
在插秧试育新品种
在长安,汉城公园晨练后的
老头儿老太太弯腰铲下
新嫩的荠菜,在浦东
或虹桥机场,拖拽大飞机的
牵引车,在旅客视线中
穿梭,似一幅移动的画卷……
刚才,一位老人推着
另一位老人从我身边走过
相亲相爱,终其一生
不都浓缩在这个
相互扶持的蹒跚暮年
为爱人而劳心劳力者
当然是劳动者
而为生为民,为天地
亦为地久天长的劳动之美
而歌唱,是我最朴素
真挚的情感。放眼四望
中华大地,到处都可以看到
这高贵的大美人性
所以,我歌唱
这个劳动的世界
歌唱
美的人民,美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