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科幻动能与人文沉思的交响
《科幻立方》改版后新刊
自2024年1月《科幻立方》改版以来,该杂志在办刊理念、作家梯队和媒介融合上,呈现出跨代际、跨文本和跨学科倾向,体现了新时代技术转型影响下科幻动能与人文思考的交互影响。
众所周知,新世纪赛博影像对文学创作的冲击,使得诸多传统文学期刊在刊物的未来发展问题上费尽心思,如何让文字迎战影像,甚至与未来社会中的数据算法对决,是传统期刊亟待思考的问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期刊是孕育新一代青年作家生力军,让新老文学读者和谐互动,推动文学思潮演进的重要文化场域。从当代读者的角度看,在影像和算法的双重诱惑下,如何读懂技术动能在文本中生发的新质,怎样维持个人在文学世界中的想象力,均是赛博数据时代的审美挑战和想象力困境之一。
因此,从刊物栏目设置的角度讲,与当下同类型科幻文学杂志相比,《科幻立方》除了设置重要作家专栏,培育青年实验写作,与纯文学刊物文类对话之外,更注重从知识性与学科化角度开设了时下热门的“创意写作”和学者特稿等栏目。同时,配合新书推介、作家广告和影视图像等新型文化广告策略,以逐步实现刊物改版后增强读者阅读快感,普及科学知识,建立作家—学者—读者三位一体的对话平台等办刊理念。
从科幻小说文类的特殊性来看,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科幻文学往往被划入通俗小说的阵营中。这是由于从书写内容和美学风格上来讲,科幻小说描述的并非是历史场景和当下生活中的真实生活景观。新技术的使用,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人类奇特的生活方式等,皆不同于人们现实生活。因此,《科幻立方》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再现学术界对科幻现象的讨论上做出探索:定期选取当下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大的话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做出阐释:细致解释现象,其中体现了哪些技术原理,在跨学科视角下,如何以社会大众听得懂的语言普及科学技术原理。此外,在坚持科普工作的同时,这类栏目也注重技术高度与文学审美的有效结合。在2024年2月的《跨媒介/新叙事:以科幻作为方法》中,三位青年作者以新出版的科幻小说为例,谈到“人类世”到来之际,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调整自我写作习惯等。该栏目试图讨论在不破坏人类既有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如何顺应数字转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新变化,并尝试以青年的审美革命精神突破赛博算法对人类想象力的限制。
从科幻小说家创作的梯队构成来看,《科幻立方》注重培养青年作家,并邀请前辈作家在对话栏目中与青年人互动,并置经典作品与新锐实验写作,让读者能敏锐感知科幻小说发展的代际变化,以及新文学类型和纯文学之间的互融。青年作家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敏锐,且极其善于将新现象和青年情感结构融合进文学创作中,以体现文学的当代性。与此同时,出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写作技法的熟稔,经典作家文本的文学性和创作可持续性仍值得期待。《科幻立方》在2024年5月的《特别企划:幸好有科幻,人类不那么孤独》中曾邀请韩松和高云对谈,栏目选取科幻小说的神秘主义倾向、热播剧《三体》的影视衍生、培养青少年对科幻的兴趣等问题展开讨论。两代人在科幻文学的软硬分类,物理知识对科幻写作的推动力,科幻图景对人类想象力的刺激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杂志也注重发现新锐科幻作家,力推他们当下较为成熟的新作品,鼓励作家参与各类文学奖项评选,利用媒介平台推广青年新作。杂志中涌现了任青、梁宝星、吴清缘、齐然、贾煜等一批出色的新锐作家,他们对科幻文学的理解与实践,推动了新世纪以来“科幻新浪潮”之后的文类革新。
从期刊的跨媒介实践来看,《科幻立方》注重文学与影像,期刊与直播的有效结合。在多媒介传播方式中,拓展读者对科幻文本的阅读视野。在2024年第4期的特别企划《怪谈vs科幻:清如许,活水来》中,康斯坦丁为了说明科幻文类和科幻书写并非工业革命以后的新生物这一观点,在文章开篇处便选取古代史诗《吉尔伽美什》为例,从英雄神/人元素混合这一角度出发,谈及了神话中超越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浪漫想象。同时,举例中国《易经》《山海经》《夷坚志》中奇特的怪物,论证“超越现实”的合理性,是人类古代社会早已有之的创新尝试。2024年第3期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科幻剧》则表明,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科幻元素从未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它以仙侠玄幻、乌托邦想象、儿童趣味和讽寓预言等形式出现在作品中,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谐共存,构成了中国影像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总体而言,中国科幻文学要走的路还很长。科幻文学的繁荣,除了老作家要带动青年作家共同创作出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科幻创作能随着时间的推演不断前进。在AI技术不断融入人类日常生活的当下,此前科幻小说中的技术想象与机器人人机伦理,恐怕要成为未来社会的真实生活场景。在此意义上,具身性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对太空世界的真实向往,俱是青年科幻作家对未来的技术预言。同时,在空间坐标上,中国科幻文学也要不断与世界科幻文学互动对话,将不同语言文化中出色的科幻想象引介到中国期刊中来。以此传播路径为渠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让中国科幻想象持续成为国外科幻文学爱好者视野中的关注对象。
总之,科幻文学期刊立足科幻想象,尊重文学经典,让科学普及赋能人文精神建构,实现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纸媒要善用图像与视频等视觉形式,图文并茂,做好从文学向视觉的有效转化。
(作者系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